迟子建小说乡土情结的诠释①

2013-08-15 00:51:59孙彦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迟子建黑土地土豆

孙彦峰

(佳木斯大学 人才交流中心,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迟子建是生长在东北的作家,东北的黑土地润泽她的芳华,启迪她的心灵,她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故乡——那个中国北部的山水优美、每年有多半时间都是白雪飘飘的小村子。她爱故乡的人。他们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挂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他们身上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些对她的创作风格起了重要的影响。她的早期创作很少离开这片黑土地,那些小镇、村民、自然界和动植物,在她的笔下呈现出一种朴素的、诗意的美。她说:“我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铺天盖地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晚霞、波光荡漾的河水、开满鲜花的土豆地、被麻雀包围的旧窑厂、秋雨后出现的像繁星一样多的蘑菇、在雪地上飞驰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我对它们是怀有热爱之情的,它们进入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一股充沛的激情。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仿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它们本身就是艺术。”[1]字里行间充满对乡土的眷恋之情。

一、乡土的宗教神性

迟子建的作品中黑土地好似有种神秘的力量,让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与它难以割舍,对它充满崇拜和依恋。这种情感很难表达,却可触可摸而且布满了神性的光辉。《原始风景》中,迟子建在想为她生活的那块土地写点什么的时候,也感觉“胜任这件事情多么困难。”许多的往事和生活使她如鲠在喉,她到城市生活看到的是“狭窄而流俗的街道,人与人之间的的争吵,背信弃义乃至相互唾弃”[2],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甚至迷惑寻求的究竟是什么?她的心仍向往着那片土地,这使她笔下的乡土有了神性。《银盘》中由于失恋而首次进城打工的吉爱,虽然对城市怀有新鲜与好奇,但并不贪恋城市,她认为,城里到处是汽车和行人,人住的不宽敞,空气不新鲜,不想“一辈子耗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她拒绝了老板的求爱,打定主意在那个割麦的季节回到了飘着麦香的土地。吉爱临走时偷拿了饭店的六块银盘,因为她对银盘喜爱像“捧着月亮的感觉”,她自以为是劳动的代价,却因此付出了劳教半年的代价。但这并不能证明她人品有问题,而是表明了她的质朴和不谙世事,人们能从吉爱这一幼稚却不乏诗意的举动中读出一个可爱的乡村少女的形象并给予她以更多的宽容,同时也读出了她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亲亲土豆》中当秦山得知自己患的是癌症时,他便瞒着妻子偷偷地从医院回到了朝夕相处的土豆地,他想让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在这片曾经洒满热情和汗水的土地里静静地度过,如一片落叶飘落在树根下,充分地表达出了他对故土的深沉的爱。而秦山那特殊的土豆葬礼也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这是迟子建对故乡人命运关注的诗意表达,也是对人与土地及人与自然之间血亲相连的温情歌颂。《逝川》中,渔民们每年捕捞“泪鱼”的情形,仿佛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老渔妇吉喜在鱼潮要来时已经准备好了捕捞“泪鱼”的工具,可是为了给她的负心人的孙媳妇接生,错过了捕捞“泪鱼”的时间,她撒了几网都没有捕捞到。在传说中,没有捕捞到这种鱼要遭灾的。可是,当她满怀凄凉和失望要离开江边时却发现木盆中有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吉喜泪眼朦胧地将它们放生,这是吉喜不计前嫌乐于助人的回报,人和鱼、接生与放生,相映成辉,焕发神性。黑土地上万千的自然景观进入迟子建的小说,无不流光溢彩,焕发神韵灵趣。

二、乡土的人性关怀

黑土地上的人们在得到收获的同时,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这些都磨练了他们的意志,锻炼了他们的情怀。在与自然做着艰难的搏斗的同时,黑土地上的人们也形成了牢固的友谊,他们热诚相待,互相扶持,正是在咀嚼这艰苦的生活中,我们体验到感动的滋味,这时那种温暖的感觉也就在我们的心里了。迟子建喜欢写那些质朴但却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对生活单纯真挚的追求,忠实于个人的内心生活,沉醉于对自然、对人的爱恋,心存感恩地体验属于他们的幸福。他们的质朴、纯真、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平凡的人物自身上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在《日落碗窑》中看到了乐于助人的乡民。刘玉香临产前突然走失,令很多人着急,而和刘玉香非亲非故的吴云华更是“急得要哭了”,自己走路不便,就让丈夫关全和、儿子关小明帮着去找。《亲亲土豆》中我们通过秦山夫妇看到了热爱土豆的礼镇人和他们朴实感人的爱情。还有《朋友们来看雪吧》中喜欢新奇玩意儿的胡达老人、与爷爷心灵相通的男孩鱼纹,《酒鬼的鱼鹰》因为善良而总是倒霉、经常醉得找不到家门的酒鬼刘年,《一匹马两个人》默默送心中情人上路的痴心男人王木匠等等,这些人物的生活中有很多烦恼、痛苦和灾难,他们要承受着命运的打击,要默默地忍受着人生的种种缺憾,而且还时常面对死亡,然而坚韧的性格和朴实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度过了各种苦难,享受着流淌在他们心中的幸福。在迟子建的温情下体验到的这种复杂人性关怀,的确很让人心动。

三、乡土的人性悲悯

广阔的土地孕育了善良、宽厚的乡亲,在他们质朴而博大的胸怀里,出于人性的自私和愚昧所犯下的错误似乎都得到了过于宽厚的包容。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似乎更关注的是通过道德自律所达到的人性的完美。《一匹马两个人》中,老头和老太婆相伴一生,老太婆去世不久,老头追随而去,而他们身后却留下一片丰收的麦田。《亲亲土豆》中李爱杰用一堆土豆覆盖丈夫秦山的棺材,使他的坟充盈丰满起来。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爱意。《花瓣饭》中三个孩子焦急地等待被批斗的父母,父母回来后,母亲抱着一大把的野花,散落在饭里,使平常的粥饭便成了美丽的花瓣饭,使灰暗的情调,变得亮丽了。《雾月牛栏》中继父无法排遣误伤宝坠的罪恶感,郁郁寡欢抱憾去世,宝坠却在牛的世界里活得自在透明,并最终得到了同母异父妹妹的爱。迟子建认为:“中国老百姓大多处于这么一种尴尬状态中:他们既不是大恶也不是大善,他们都是有缺点的好人,生活的有喜有忧,他们没有权也没有势,彻底没有资本,他们不能做一个完全的善人或恶人,只能用小聪明小心眼小把戏,以不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左右为难倍受良心折磨,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中。”[3]迟子建并不是完全放弃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而是站在一个超然的高度,以悲悯的心态体验着对乡土世界清醒而深刻的感知。目睹亲人的死亡是迟子建难以愈合的伤痛,所以死亡在她的小说中无数次借想象而得到升华。《遥渡相思》以死向爱,《重温草莓》在酒醉中与父亲的灵魂交谈,《白雪的墓园》中,母亲与父亲在墓园最后告别,仿佛亲自送他踏上远行的路途,到《亲亲土豆》,对死亡的超越似乎完全淡化为生命的自然延续,忧伤的美丽如同夕照中的河水,仿佛印证着歌德的美丽诗句:生命是自然创造的一种最美的现象,死亡只是它为了丰富生命而使用的一种技俩。在洞察了人类苦难的真相后,她的作品中歌颂质朴、真情生活的温情更是不断地流淌。正由于温情的笼罩与滋润,迟子建驳杂的乡土世界才具有了纯净抒情的品质,感动着世纪末的现代人。换句话说,迟子建并未采取当下创作经常见到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叙事态度和理论立场,而是从民间的文化氛围和世态人情中走来,摹拟出或苍茫、或空灵、或浪漫、或优郁的美丽诱人的人生瞬间。

迟子建追求“生命”的自然,她依恋着故乡的山水,她对故乡的叙写情有独钟,她说:“世界很大,但真正能留在我心里的,只不过是故乡的风景。”[4]她笔端缓缓流淌的温情,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1]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M]//雾月牛栏.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2.

[2]迟子建.伤怀之美[M]//清水洗尘.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85.

[3]张英.文学的力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79.

[4]迟子建.尼亚加拉的彩虹[M]//北方的盐.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97.

猜你喜欢
迟子建黑土地土豆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土豆喝水
土豆爱吃糖
童话世界(2017年14期)2017-06-05 09:13:49
黑土地上稻花香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4:37
试论迟子建新作《群山之巅》的诗性呼唤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北京文学(2016年9期)2016-09-08 21:40:21
发芽土豆带着毒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现代农业(2016年4期)2016-02-28 18:42:26
土豆发芽
少年科学(2015年7期)2015-08-13 04: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