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服务社会建设

2013-08-15 00:47杨宝玉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群众基层社区

杨宝玉

(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河南 焦作 454152)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生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建设公民社会、建设城乡社区、建设社会规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而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为基本任务的基层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1.加强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社会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基层社会管理,密切党群关系,赢得社会和谐,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又是一项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新形势要求我们在科学配置基层政府及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整合并优化配置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发展,创新基层管理和服务的供给及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为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机制、模式、方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到基层,把工作平台、触角更加贴近普通群众,为促进党群关系和谐筑牢根基。

3.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以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建成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平台

要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职能作用,以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聚合力量,拓展领域,延伸触角,服务群众。一是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把与群众有关的社会管理服务业务尽力整合到中心来,在便民工作服务大厅设置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民政、法律援助、妇女儿童维权等服务柜台,实行集中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管理服务,尽量让老百姓到了乡镇(街道),“只进一个门,能办所有事”。二是规范管理、优化“一站式”服务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复杂问题代理”、交办督办、工作绩效点评等工作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场答复或办结的,立即办理;不能当场答复或办结的,统一登记、分流、督办,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办理结果,确保群众到中心办事“不跑二次腿”。三是工作联动、实行“一站式”调度指挥。以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为指挥平台,统筹协调各村街(社区)、辖区各单位,推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管理服务联抓,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利民、为民措施落到实处,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3.2 以“和谐社区”建设为载体,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平台。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市容整治、社会治安、外来人口管理、社会救济、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问题,对城市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因此,要以和谐社区建设为载体,对城市管理机制进行深入的改革创新。一是优化社区资源配置。通过机关干部下派、社会公开招聘、设置大学生社区工作岗位等途径,把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热心服务群众的人才选拔到社区。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高规格、高标准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改善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街心游园、健身场地、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整合企事业单位各类文化活动场所,免费向居民开放,打造“5分钟文化健身活动圈”,为服务居民群众创造基础条件。二是聚合社区建设力量。建立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驻地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合作的社区工作议事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就社区公共事务进行研究探讨,协商落实社区管理事务。成立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居民可对社区服务、社区事务等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融洽互动中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义务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实现社区文明共创、事务共办、责任共担。三是发展社区多元化服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涵,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满足居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的需求,为居民提供“学有教、病有医、老有养、难有帮、乐有场”的贴心服务,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3.3 以“三道防线”建设为抓手,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三道防线”,即在农村通过建立中心户长、村民小组、村委会三层、若干个服务管理网格,落实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责任,以每10—20户农户为一个基础单元格,邻里共同推选一名有热心、有威信、办事公道的村民担任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户长,中心户长对自己网格内居民的卫生、治安、维稳、社情等负责,肩负着环境卫生监督员、治安巡逻员、维稳信息员、政策法律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群众生活服务员等“六大职责”,像管理自己的“责任田”一样,尽心尽责,解决问题。中心户长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上报到村民小组、村委会协调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将不和谐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服务管理无死角、矛盾就地解决不上交,为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4 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城乡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管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发展趋势。一是大力推行“网络问政”工作模式,全方位收集网民诉求、汇聚民间智慧、解决民生问题。二是深入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城区、城镇主要道路、治安卡点、重点部位、复杂场所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对社会的治安状况实施动态管控,不断压缩违法犯罪空间,提升广大群众的安全感。三是组建“扁平化”矛盾化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情民意收集、群众诉求受理分流、办理过程跟踪监督、办理结果绩效评价、信息分析研判等智能化、自动化,缩短传统办公办事流程,减少中间批办交办环节,解决过去群众“到处跑、门难找”,矛盾纠纷层层转、上下推、效率低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化民怨、促和谐。

[1]李庚香.加强基层党的工作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J].中州学刊,2011,(4).

[2]曹定良.正确把握社会建设的若干辩证关系[J].红旗文稿,2012,(3).

[3]毛成才.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与提高服务水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群众基层社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社区大作战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