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耕文化体验的城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2013-08-15 00:47魏新生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农家乐旅游发展

魏新生

(开封大学科研规划处,河南 开封 475004)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闲暇时间的增多,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旅游消费急剧增长。在观光旅游发展的同时,休闲旅游悄然兴起,乡村休闲旅游逐渐为更多的城市居民所青睐。乡村休闲旅游最早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大量的城市居民利用节假日前往乡村野营和从事一系列基于乡村自然野趣的旅游活动,大规模的兴起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1]。我国大规模的城郊旅游开始于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休假制度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在城郊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具有现实的需要,更有广阔的前景。

1.城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迅速成长的旅游项目,是对传统旅游产品的补充与发展。农家乐的出现,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经营户快速增长,2009年已经接近130万户[2]。农家乐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现在客人不仅仅吃农家饭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在体验中得到休闲放松。城郊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

1.1 拓宽传统农业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郊野乡村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随着城镇居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休闲时间不断增多,文化生活和旅游消费急剧增长。人们希望休闲放松,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城市与乡村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为乡村休闲旅游带来发展契机,也使城市居民有机会体验农耕文化生活,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享受不一样的生活。发展城效乡村休闲旅游,既迎合了“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潮流,扩大旅游业的辐射范围,推动旅游要素、旅游链条向乡村延伸,又使传统农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持,加快农村富民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1.2 利用优美生态环境,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

乡村休闲旅游是休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休闲产品在乡村的延伸,它把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和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随着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环境变化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当代城市居民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太多的工作紧张和竞争压力。与城市截然不同,幽静的环境、绿绿的原野、成片的果林、秀美的自然风光是城市中难以见到的。充分利用城郊区域内丰富的乡村自然资源,开展多样化的乡村休闲娱乐活动,游客在品尝乡间美食、体验农耕文化的同时,放松心情,收获快乐,享受乡村生活乐趣,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已成为城市居民一种新的生活时尚。

1.3 开辟新的农民就业渠道,缓解城市人口就业压力

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农业功能得到拓展,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又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富余的劳动力,纷纷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城郊地区的天然优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更为严重,从而加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因此,在城郊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农村富余劳动力被有效吸收;经营者的观念不断更新、素质不断提高,加快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加速了城郊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1.4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城郊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郊地区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桥梁,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郊经济发展必然具有从城市到乡村过渡的特点。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看,城郊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郊经济依附于城市的需要而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对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高文明素质、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加快城郊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1.5 体验农事艰辛,挖掘农业生产教育功能

乡村休闲旅游可以通过旅游者参与真正的农活项目,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体验农事的艰辛,享受劳动的快乐,不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农业教育功能日渐凸显。当今城市中很多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优裕的生活条件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乡村旅游活动,参与农事劳作,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生活,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触颇深。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由于城郊之间的距离优势,更便于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有的地方,采用组织周末乐园、夏令营活动的方式[3],寓教于乐,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城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目前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发展虽快,但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2.1 缺乏深层次开发,难以满足旅游者需求

乡村休闲旅游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源于自发与本能,缺乏规划与设计,对如何突出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经营者不甚了解,跟风者众,创新者寡。目前,既是较为成熟的“农家乐”产品,仍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城市化”现象显现,参与性娱乐活动少,缺乏留住游客的有效措施,乡村旅游生态魅力逐步消失。问题的关键在于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普遍缺乏旅游专业技能,不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兴趣,农家餐随处可见,采摘园遍地开花。距城近是优势,但农家餐与采摘园只能迎合部分游客的兴趣。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档次需要提高,经营内容需要丰富。

2.2 缺乏有效组合,影响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众多服务项目的支撑,诸多因素的支持。而目前的农家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吸引了一些社会资金的投入,但要把初级产品农家乐升级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就显得力不从心。农户们各自为战,卫生、服务层次低,农家乐吸引力大大下降,旺季车水马龙,淡季门可罗雀。如以观花采摘为主的农家乐,果树花开的时候大批游人蜂拥而至,果子成熟的时候可开展采摘游,秋冬的时候就歇业了[4]。没有数量就不会产生规模效应,没有组织就行不成合力,没有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就无法争取到更多的客源,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就显得困难重重。

2.3 职业素质缺失,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旅游业服务性非常强,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问题、卫生质量问题等,归根到底是经营者的职业素质问题。从小生产者转变为现代旅游业经营者,需要经历质的嬗变。乡村居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具有较大反差。农民要从自我管理的传统农业生产转向现代旅游服务接待工作,短时期内难以平衡心态。另一方面,受环境影响,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原有的饮食、卫生习惯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距离城区近,易于吸引客人,很多农家乐开张,几间房子、几张桌子、一个厨子,一家人经营足矣,但要提升档次,达到现代休闲旅游的标准,中间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2.4 产业化链条短,制约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城郊乡村休闲旅游更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展现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要有观赏、参与活动,在“游、购、娱”上下功夫。由于距城近,交通便利,吃饭摘果子不难,但要提档升级做大做强乡村休闲旅游,单门独户式的“农家乐”经营模式则显得力不从心。绝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从和简单效仿,农耕文化、民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内容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导致产品的特色化、系列化和深度化不够,能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求奇、求趣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需求,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产业体系,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5 管理分散,人才匮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瓶颈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转换为旅游产品,需要交通、通信、餐饮、住宿、娱乐、医卫等做支撑,需要多个行政部门、多种行政功能的有效组合。但由于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职能管理分散,乡村旅游资源难以有效整合;科学技术推广滞后,监管不到位,使得政策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城郊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人脉优势,但要把目前的农家乐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档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需要充裕的财力投入与智力支持。由于信息渠道不通畅、个人融资信用度低,人才与技术支持缺失,成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瓶颈。

3.城郊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

城镇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需求增长,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郊地区由于距离近、交通便利,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强,在产品的设计上只有依靠特色、打造个性、实行差异化布局,才能使乡村休闲旅游持续发展。

3.1 政府统筹,加强规划,可持续发展

区位优势决定了城郊地区的农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的需求而进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根据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好旅游规划的编制,有序发展。在发展农家乐的基础上,提升品位,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品牌企业、民间资金来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将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统筹考虑,通过政府贷款、企业投资、社会融资、技术入股等多种手段,带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下乡,因地制宜搞乡村旅游,形成“亦农亦游”新业态,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拿起锄头搞农业、放下锄头做“三产”,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地创业、就地增收,促进城郊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2 强化旅游休闲功能,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消费开始从从奢侈品向常态化发展,传统的景观旅游也转向结合生态景观的休闲旅游上。休闲度假成为旅游的主题,游客的亲自参与和体验是直接原因。城里人选择到城郊地区进行乡村休闲旅游,企求的是减少旅途劳顿之苦,休闲放松,感受传统的农耕文化。

乡村休闲旅游,自然环境优美、价格低廉,具有其他休闲旅游无可比拟的优点,成为发展方向。通过乡村休闲旅游,城里人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劳动过程,享受乡间民俗文化。如北京郊区的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共享千人饺子宴,热气腾腾过大年”;大石窝镇“入住农家小院,赏民俗风情,体验民俗农家乐,感受农村过节气氛”;镇北蒲洲村“走进新农村,体验新暖冬,采摘实令大棚鲜蔬”;采育镇潘铁营村“参观黑陶制作流程,亲手制作黑陶”[5]。

3.3 注重特色,突出农味,提高产品竞争力

乡村休闲旅游首先是休闲旅游业,因此必须以旅游开发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生产、设计农家生活。城镇居民走出城市,回归大自然,领略独具特色的乡间风情渐成时尚,因此,乡村休闲旅游突出的就是一个“农”字,没有“农味”就难吸引游客。果树满挂、柴鸡散养、蔬菜满园,享受在城市没有的宁静,对当今城市居民具有较大诱惑力;茅草庵、土坯房、石磨、碓臼、篱笆墙,体验原始的农家生活,营造出更多“农味”,以满足游客长时间在乡村环境中逗留的需要;放羊牧牛、挖红薯、刨花生、烧玉米,充分享受田园风光,以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由于乡村旅游客源的季节性、区域性特征明显,也可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温室大棚拉长植物观赏时间,开发歌会、灯会、节庆等民俗文化活动项目,让农闲变成农忙,农房变成客房。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容丰富了,对民俗风情感兴趣的游客为此会多来一次,多住一宿,村民的收入也就有了增长的空间。

3.4 拉长产业链条,满足游客多种旅游消费需求

作为乡村休闲旅游,要具备六大功能,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城市—郊区,乡村—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可通过认田、认林活动,拥有“自己”的果树、田地,激发游客的参与热情。市民花钱购买土地使用权,可以种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农作物,周末举家去“自家的”菜园里耕种、除草、浇水、施肥,共享田园乐趣[6]。也可修建农家小院,采用分时度假的方式,出租给城市居民,使其拥有“自己”的乡间别墅,多一块休闲娱乐的地方。特别是使青少年在农事体验中受教育,在生产中受锻炼,懂得劳动的意义,珍爱劳动的成果,成为年轻家长们教育孩子爱劳动的重要基地。

由于具有距离城市近的便利,可开发鲜活农副产品“超市”和“购物中心”,满足游客的绿色购物心理。特别是农副产品从粗放式生产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提高附加值,休闲旅游与购物相得益彰良性循环。有的地方除了让游客参与采摘活动之余,还举办果实深加工的展览,让游人在采摘之余,看到果实更全面的价值[7],拉长了旅游休闲产业链条,提高了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5 积极培育旅游经合组织,提高人员素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精心设计,进行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这就需要摆脱农民小生产者的习性,对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逐步向乡村酒店、乡村旅游度假区转型升级。

成立乡村旅游经济合作组织,将个体资源整合为规模资源,在统一经营中面向市场,走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并以此完善乡村旅游经营体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水平低、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可以利用小城镇建设的良机,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践“土地银行”、“田间股份制”、“小业主、大园区”、宅基地置换等形式,支持土地流转向特色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扩大经营规模,使乡村游由个体半专业化向集聚型专业化转变,实现现代产业化。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关键在人才。就目前国内旅游教育人才供给现状来看,短期内还无法形成大规模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政府可与高等院校、旅游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委托、 定向人才培养合作,分级、分批、分类实施乡村旅游就业培训工程;也可与城区、景区旅游企业横向联合,人力资源共享,提高现有经营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

4.结语

乡村休闲旅游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商机潜力。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无疑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后续动力。现行的休假制度—双休日、小长假,为城镇居民进行短途休闲旅游创造了条件,分布在城郊地区的乡村旅游便成了最佳的选择。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均要转变观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利用城郊地域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发挥其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1]Jenny Briedenhann,EugeniaWickens:/Tourism routesas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05Tourism Manage2.ment 62004111.

[2]董峻.全国已有近 130万农家乐经营户[N].中国旅游报,2009-10-14.

[3]黄勇娣.高温效应+暑假效应+口红效应:沪郊农家乐生意“火”[N].解放日报,2009-7-14.

[4]东流,苏卫东.无锡农家乐,如何让人乐——长兴“顾渚样本”的启示[N].无锡日报,2009-11-15.

[5]镇北“饺子宴”[EB/OL],http://www.majuqiao.com/news_view.asp?id=6379.

[6]庄俊康.淡了“泥土”味,还是农家乐吗[N].甘肃经济日报,2009-06-03.

[7]冯新生.采摘游怎样向纵深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9-10-28.

猜你喜欢
农家乐旅游发展
农家乐里去休闲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杜鹃花红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一毛学琴记
——农家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