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会议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13-08-15 00:49范连生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黎平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

范连生

( 凯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

作为红军长征以来党中央举行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等理论原则较早实践的具体体现,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会议精神”是指会议的内容、通过的决定或决议以及会议的历史地位、作用及意义等。黎平会议是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其体现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等原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会议精神。本文试对“黎平会议精神”这一概念形成的背景、内涵及时代价值进行探讨。

一、黎平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地位

黎平会议是长征初期重要的历史事件,标志着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折的开始。会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是实现重大转折之“遵义会议”的奠基石。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1]33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我们要深刻认识黎平会议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不能脱离黎平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

黎平会议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中国革命历史曲折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特别是湘江战役后,人员锐减,士气低落。据陈伯钧日记记载:“连日山地行军疲惫甚,部队除个别落伍的有增无减外,甚至整班、整排、整连(卅九团第六连)均有落伍的……个别干部缺乏信心,因疲劳而放弃工作等,是主要原因。”[2]167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左”倾领导人一筹莫展,但博古和李德仍然主观武断地顽固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方针。而这时,敌人已经判断出红军的行动意图,并在通往湘西的路上部署了重兵。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在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同志不顾“左”倾领导人的压力,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提出避实击虚、机动灵活的战略方针,建议中央放弃北上湘西的既定方针,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

1934年12月12日,为了研究和决定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通道会议决定采纳毛泽东的意见。这是在实际的战略行动上纠正错误军事路线的开始,也是毛泽东自宁都会议以后多次向中央提出建议第一次被采纳并起主导作用,周恩来的支持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李德后来回忆说:通道会议上,毛泽东“不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当时就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议被通过了。”[3]114通道会议决定的只是战术转兵,还不是战略转兵。虽然多数同志赞成和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但博古、李德仍未完全采纳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定的进军路线,只是在行军路线上作了一些调整。由于通道会议是紧急会议,时间紧促,参加人数少,加上“左”倾领导人博古和李德的阻挠,北上和西进的争论分歧并未彻底解决。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原定的进军计划,确定红军战略目标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尽快解决。鉴于通道会议未能完全采纳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在红军攻占贵州黎平后,中共中央决定召开政治局会议解决这一问题。

(二)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地位

为了进一步确定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和战略方针,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由周恩来主持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问题。会上就红军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激烈争论,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成为中国共产党纠正“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的第一个决定而载入史册。李维汉回忆说:“长征改道是从通道会议开始酝酿,而由黎平会议最后决定的,这个决定非常重要,它既使红军避敌重兵,免遭灭顶之灾,又能放开自己的手脚,打运动战,主动消灭敌人。”[4]351

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在长征开始以后召开的第一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和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首先,黎平会议肯定和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明确了中央红军前进的方向,以中央政治局的名义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使中央红军在危急关头转危为安,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聂荣臻在《回忆录》中高度评价黎平会议决议:“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议,是我们战略转变的开始。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出,去湘西已不可能也不适宜,决定向遵义进发。这样一下子就把十几万敌军甩在了湘西,我们争取了主动。”[5]237

其次,黎平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络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红军的军事战略方针的重要会议。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否决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驱散了共产国际神圣化的迷雾。从此,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独立自主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道路,为以后的胜利和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最后,黎平会议初步批判了“左”倾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它第一次结束了赣南会议以来在长达三年时间内,毛泽东在中央受排斥的局面,在重大决策问题中第一次接受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开始形成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过去反对过他的人,都转而赞同、支持和拥护他的正确主张的局面。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黎平会议不仅是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而且也是大部分中央领导人思想逐渐趋于一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而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黎平会议精神的内涵

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革命时期的实践斗争中形成了各具特色与风采的精神财富。黎平会议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初期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在黎平会议前后锤炼而成的革命精神。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事求是、敢于斗争的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文化有求实求真的传统,以真立信,以实为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重要思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左倾”错误领导所造成的失败和损失,与在此之前取得的巨大胜利形成强烈对比。在事实面前,党心军心要求纠正错误。是北去湘西还是转兵西进贵州?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在此危亡关头,毛泽东从客观实际出发,敢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高瞻远瞩地提出战略转兵,并坚定不移地为之斗争,维护真理。在黎平会议期间,张闻天和王稼祥等政治局的绝大多数成员,围绕北上还是西进的战略方针问题,和毛泽东一起,同博古和李德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以坚持真理的巨大勇气,否定了他们的错误主张。周恩来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渡乌江北上。李德因争论失败大怒。”[6]64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毛泽东在黎平会议前后提出的改变原定战略方针,是在了解、分析当时敌我力量配置的具体情况后,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出的符合当时实际的战略决策。为使这一决策得以实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同教条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直至取得彻底胜利。黎平会议是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起点和开端,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取代“左”倾领导人的教条主义,充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往无前地争取胜利的精神,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二)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独立自主、勇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独立自主就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独立自主要求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党永葆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法宝。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中共党内,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左”倾领导者坚持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唯共产国际是从,不作具体分析,盲目地执行国际路线,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原则。在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及时又适时地召开了黎平会议。会议上,毛泽东善于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克服保守僵化的思想,在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志的支持和拥护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确定了红军的战略策略和行军路线,才很快打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局面。黎平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拓创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开始,标志着党从幼年开始走向成熟。

在黎平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真理,不断修正错误,对教条主义进行批判,开始驱散共产国际“神圣化”的迷雾,否定“左”倾领导人的错误主张,把人们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黎平会议体现的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三)民主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

顾全大局、民主团结,是黎平会议召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原则和精神,也是会议能够成功召开的根本原因。“顾全大局”就是以革命事业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中央红军的主要创建者,毛泽东对这支革命队伍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对红军的前途命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长征初期,毛泽东身处逆境,在危险关头,仍然“不在其位”却坚持“谋其政”,一心关注着党的命运和红军的前途,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同博古、李德等人展开斗争。周恩来也处处顾全大局。长征初期“三人团”分工是,政治上由博古作主,军事上由李德作主,周恩来仅仅是督促军事计划的实行。实际上当时是由博古和李德“处理一切”。但周恩来每每以大局为重,到危难时刻,“最高‘三人团’中,只有周恩来坚持工作,支撑着困难的局面。”[7]194

“民主团结”就是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努力奋斗。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30年代初期,“左”倾领导人统治中央后,在组织路线上搞宗派主义,排挤、打击不同意和反对他们错误路线的同志,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集体领导原则被取消,个人专断和惩办主义盛行。长征初期,毛泽东坚持民主团结的精神,用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和错误路线造成被动局面的事实,耐心说服和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使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多数同志逐步转变了立场。在黎平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代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团结大多数同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对中央的错误军事路线进行了初步的批评,使政治局大多数同志最终接受了他的正确建议,避免了向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黎平会议是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的光辉典范,会议发扬了党内最广泛的民主,集中了党内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坚持和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顾全大局、民主团结的精神,是黎平会议体现的重要原则。黎平会议后,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开始得到恢复、运用,民主团结精神得到了发扬。

三、黎平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

探索黎平会议精神的现代启示和时代价值,不仅有利于这一伟大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扬光大,而且也是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现实需要。黎平会议精神的深刻教益和启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和弘扬勇于创新、敢闯新路的精神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742-74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活的灵魂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黎平会议是实事求是的典范,会议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纠正了“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方针,为中国革命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为了敢闯新路;敢闯新路的前提是实事求是。黎平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打破教条主义的框框,勇于创新,为红军的战略转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危难时刻挽救了红军和党,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础。当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敢闯新路精神,勇于创新。贵州原省委书记栗战书2011年“七一”前夕在黔东南调研时指出:“黎平会议体现出来的‘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对我们尤其重要。黔东南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这就需要黎平会议体现出来的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要知难而上、迎难而上、克难而上,坚定发展的信心、目标和战略不动摇。”[9]黎平会议精神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继续彰显和挖掘黎平会议的精神内涵,能激励人们为理想和信仰顽强拼搏,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继承和弘扬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二)必须保持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我们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共产党人更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基础上的对事业必胜的信心,一种务求必胜的精神。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左”倾领导人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三万多人,红军指战员士气低落。在严重的挫折面前,“左”倾领导人因军事失利,一筹莫展,灰心丧气,对前途悲观失望。而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处变不惊,遇难不馁,矢志不移,满怀必胜的革命信念,顾全大局,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积极寻找正确的道路。周恩来实际担当起部队的指挥,毛泽东则提出了黎平战略转兵的方案,终于使党和中央红军度过极端危难的时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地把革命推向前进,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坚定理想信念本质上就是要矢志不移,百折不挠。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坚定不移的信念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斗争的思想基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始终不渝地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依然是我们事业的动力机制和导向系统。黎平会议前后体现的这种坚定信念、矢志不移的精神,给我们当前坚定地走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深刻的启示:永远不动摇、不懈怠、独立自主、开拓进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必须有理想、信念的支持,以及各方面条件的有力保证。只有具备坚定的信念、伟大的精神,才能创造伟大的奇迹。

(三)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矛盾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党内有矛盾、意见分歧和思想斗争,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黎平会议坚持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解决了红军长征以来党内以个人专断代替党委集体领导、以少数人的集中代替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等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民主团结精神。会议恢复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制度,确立了政治局决定重大问题的原则,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上是一次深入实践,为红军扭转战局、走向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制度保证。黎平会议前后的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了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今天贯彻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主集中制是党内实行民主,防止专制主义倾向,防止极端民主化倾向的重要保证。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要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反对独断专行;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失败,国家和人民利益就会蒙受损失。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弘扬黎平会议体现的民主团结的精神。黎平会议所体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仍有重要的认识和反省价值,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伯钧.陈伯钧日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 (德)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4]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5]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6]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档案馆.遵义会议文献[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 程中原.张闻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舒增付.敢闯新路 敢于突破 敢于胜利 知难而上 迎难而上 克难而上 坚定黔东南发展的信心、目标和战略不动摇[N].黔东南日报,2011-07-05.

猜你喜欢
黎平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实事求是”定乾坤
黎平美食
百节之旅 跟着节日游黎平
侗都黎平 颐养胜地
黎平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