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以安徽省皖西学院为例

2013-08-15 00:49:53姚道武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皖西实训专业

姚道武

(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

一、问题的提出

新闻传播专业是培养报纸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采编的面向大众媒介的应用型新闻人才的传媒教育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如,美国注重大学阶段专业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欧洲国家侧重由国家和新闻界主导的在职训练,日本则以媒介内部培训的方式来完成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媒介的产业化转型,包括新闻传播教育在内的传媒教育空前繁荣。截至2008年6月,我国传媒教育专业点已达到877个,其中新闻学267个,广告学323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88个,编辑出版学64个,传播学31个,媒体创意4个[1]。皖西学院也在传媒教育发展的大潮中申办了新闻学专业(2006年)和广告学专业(2007年),目前在校学生近 500人。传媒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如,基础学科薄弱,资源短缺,资金不足,师资结构失调,实践教学跛脚,等等。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实践教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传媒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方面,在诸如皖西学院之类的新建本科高校更为突出。为此,我们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的实际,重点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二、新建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与一切需要训练的事情一样,不是从多少规则可以学会的,而应按照良好的规则,最好是榜样,去训练与运用,直到成为习惯,容易做好为止。”[2]洛克的这个教学观启示我们新闻传播教学实验(实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型,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应用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操作性强的新闻传播专业更应加强实践性教学。这对于有资源、有资金、有基础、有经验的新闻学品牌较响的老牌学校以及国家重点建设的“211院校”、“985院校”来说,可能不成问题,但对那些一般性高校,尤其是像皖西学院这类的新建本科高校来说,尽管他们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实验(实训)的认识存有偏见

很多新建本科高校和皖西学院一样,其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依托于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立起来的,属文科专业,因此,自投胎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受歧视的命运。加之学校决策层重理轻文,也导致文理实验发展不平衡。其一表现在硬件设施上。尽管理工科新专业建设在硬件设施上缺口也不小,但与其相比,文科更为严重。到目前为止,皖西学院新闻传播专业仅有一个投资不足40万元的小型演播室,还是借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东风建起来的,很多常规实验只能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支持。这与多数人对文理科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关系极为密切。通常认为,理工科实验(实践)性强,实验室、实验仪器以及其他相关的硬件应该给与支持,而文科只要有教室和教材就行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或者歧视。其实文科中,不少专业,如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对技能性要求很高,同样需要实验(实训)场所。其二表现为实验(实训)课时得不到保证。理工科有很多独立的专业实验课程,并有固定的实验课时,能够确保实验的规范化,文科则不然。不说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固定的实验(实训)课时,就连理论课时也很少,根本无法保证实验(实训)课的正常开展。有人说,任课教师可以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但问题是,以皖西学院为例,为了加大通识教育力度,专业理论课程课时数被大大缩减,大多数课程只有32学时,少数课程为48学时或24学时,即便全部用在实验(实训)上,也是极为不足的。

(二)资金短缺

由于这种观念上的误区,包括新闻传播专业在内的文科专业实践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非常少。不仅建设专业所用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成为空想,就是基本的实习、必要的专业实践活动的经费也得不到保障。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指出:“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重点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的纯理论的传播学理论研究,而是传授学生们最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基本采写技能和基本价值观,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过严格的职业基础训练。”[3]显然,就目前的状况看,新建本科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的命运一样,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不具备必要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因而,李希光先生所强调的“职业基础训练”根本无法得到落实。

(三)教师短板

就皖西学院来说,包括新闻传播专业在内的新建专业的教师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学校新引进的硕士或博士(以硕士居多);二是本系转岗的年轻教师;三是外聘的普通兼职教师。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新引进的年轻教师理论性强,但教学经验和操作技能相对不足;转岗的年轻教师有一定教学经验,但专业理论素养积淀不够,专业动手能力更是谈不上;外聘的普通兼职教师虽能暂时缓解专业教师不足之困,但他们往往业务繁忙,不可能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鉴于此,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被淡化就是自然之事了。

(四)课程实验(实训)无序

虽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设计了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课时,但由于上述局限,导致实验(实训)流于形式,没有整体规划、没有课时保证、没有相应的监管。

三、建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新建本科高校现行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随意性大,不成体系,缺乏科学性,不能满足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设计,科学建构实践教学体系。这方面,皖西学院已经在尝试。皖西学院以“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为契机,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大文科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投入力度,并统一筹划,合理布局,目前正在筹备建设文科综合实验中心。2011年度,学院还进行了以“实践教学改革”为主题的“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招标课题立项,将实践性教学研究纳入学校“质量工程”项目中。这些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就皖西学院的一些做法,结合兄弟院校的情况,我们对新建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提出以下设想。

(一)指导思想

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新闻人才,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新闻传播专业的本质特性,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建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建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表明,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如果课程本身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再优越的教学条件,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保证学生学好这门课。相反,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共进性原则

“技能和知识在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中被习得,因为缺少其中之一,就不能学另一个。正是通过技能,才使我们获得知识。而对获得外界知识的需要,它只有在我们获得和使用技能时,才能产生。离开知识的掌握和使用,学习某种技能是不可能的。”[4]建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追求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要走出“重技术,轻素养”的误区,即只重视相关机械或软件的使用,而忽视文化积淀、思想积累。这种纯技术性的训练,或者说培训班式的训练属于一种低层次的训练,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虽然上手快,但后劲不足。

3.实用性原则

实践教学是根据培养方案,按照教学计划及教学实践的要求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的专业训练。也就是说,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服务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市场,满足社会需求。这里的面向市场,并不是一切跟着市场转,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而教育则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实践(实训)应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基准,去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变化。

4.因地制宜原则

各地的新建本科高校,因所处地域不同,文化资源、经济社会背景及其市场需求也就不同,加之各校的条件和状况也各异,因此,实验(实训)不能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建构思路及保障措施

1.建构思路

坚持一个理念:即培养学生“能做事”。具体地说,就是不仅要学生懂技术,还要他们有想法。换言之,就是不仅要学生出作品,而且要他们出精品。一句话,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动脑动手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夯实两个基础:即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这就要求学校克服偏见,通盘考虑,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文科和理工科一样获得学校的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以满足专业实验(实训)之所需。

搭建三个平台:即举办传媒文化节、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参与社会性竞赛。传媒文化节每年一次或每两年一次,每次要做充分的事前准备(如,要积极动员,要做策划书,要有明确的主题,等等),要有及时的事后总结与反思;配合并融入学校团委牵头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设计新闻传播专业训练项目,争取立项,获得资助;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相关课外竞赛活动,教师要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

设计三类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即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课程性实验(实训)课程、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5]因此,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也必须有相应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课程。“课程建设的艺术在于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和组织能力。这无法通过过度指导或缺乏指导来做到:创造性组织要求在固定的练习与无限的可能性之间、在我们寻求终结的需要与探索的欲望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6]这启示我们,要设计出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实验(实训)课程。为此,我们将传统的隶属于专业理论课的实验(实训)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构建独立的、进阶式的实验(实训)课程:

(1)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

构建新闻传播专业基础技术性实训课程。如,非线性编辑相关软件的操作与应用,摄影(摄像)入门,写作基本功强化训练,语音与表达基础训练,等。让学生进校就能得到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训练,为今后的学习和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程性实验(实训)课程

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每学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将原来隶属于理论课的实验(实训)从该理论课程中剥离出来,构建配合相关理论课教学的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如,《新闻采访实验(实训)课程》、《新闻编辑实验(实训)课程》、《新闻摄影实验(实训)课程》、《新闻摄像实验(实训)课程》、《电视新闻栏目策划与创意实验(实训)课程》、《新闻评论写作实验(实训)课程》等。通过这些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训练并提高学生大的专业技能。

(3)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

即根据每学期的实际情况,构建综合性的实验(实训)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电视新闻的采编与制作,集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摄像、采访、编辑等新闻技能于一身,是理论、实践课程之后的总结与提高。综合性实验(实训)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这三类实验(实训)课程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逐步深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前一类课程是后一类课程的基础,后一类课程是前一类课程的深化。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由易到难,会逐步形成将来走向职场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2.保障措施

(1)学校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偏见,真正重视文科专业实践教学。

(2)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修改培养方案,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3)整合、设计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并制订配套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

(4)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双能型”教师,解决实践教学教师缺乏的难题。目前,较为便捷且有效的方法是:在引进人才的条件中,明确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目标岗位管理责任制实施过程中,结合岗位调整,动员并支持新转岗的青年教师到知名的高校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进修;派送本专业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广播电视台等参加短期培训。

(5)挖掘地方资源,加强与当地媒体的互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战术,请资深媒体人到学校给学生培训,把学生送到媒体去见习、实习。等等。

[1] 辛欣,雷跃捷.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79.

[2]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1.

[3] 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77.

[4] (美)亨利·克莱·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314.

[5]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9.

[6] (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7.

猜你喜欢
皖西实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回马枪
幸福家庭(2017年2期)2017-04-18 09:23:52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回马枪
回马枪
短篇小说(2015年3期)2015-03-12 09: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