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少荣,李俊延,兰 彩
(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孝道处于诸德之首、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地位。孝道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В·А·Сухомлинский)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身因素,促进有效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被认为是高素质的青年群体。据笔者调查,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大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强调个性,某种意义上讲,有种种孝道缺失的表现。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对传统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当前,青少年很少去接触中国古代的传统孝道文化,对《论语》、《孝经》、《二十四孝》知之甚少,在对孝道的认识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认为“孝”就是封建、复古、倒退;只强调父母对自己的义务,而没有意识到对父母的义务;认为子女对父母只要做到食饱衣暖就是孝了。
当代大学生是被父母宠爱的年轻人,尽管身体上已经成熟,但是心理上依然有很多未成熟的意识。部分大学生,平时处于“失踪”状态,没钱时才想起父母,打电话回家就是要钱,而面对家里打来的电话,竟然觉得很烦,埋怨爸妈不给自己自由。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越大,读书越多,但对亲情却越来越淡了,情感上与家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缺乏反哺意识。另外,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生活追求新潮化、高档化,用父母的血汗钱与同学攀比且乐此不疲。学习则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不仅不为自己考虑,也没有顾及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有的大学生和父母意见相左,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向父母提出,而是顶撞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甚至发生杀父弑母事件。这些现象违背了中华传统的孝道,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究其原因,既有家庭教育的缺位,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有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智力教育的影响。孝道行为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的教育”[1],“是个体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2]。自我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必然要求。
孝道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应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教育者实施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3]。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孝德,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而自觉进行的思想改进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诗经·小雅·蓼莪》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意思是父母生我,教育我,挂念我,出入抱着我。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人间的慈爱与呵护都是首先来自于父母。血缘亲情是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基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高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包含孝道文化的课程,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也成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的良好的隐性课程。孝道是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政治、教化等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这为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大学生具备独立性、自尊性、成人感、自我意识增强等特点,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孝道的知、情、行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应抓住孝道的知、情、行等环节,系统学习孝道理论,激发孝道情感,养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提高孝道自我教育的成效。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大学生应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孝道文化知识,引发对孝道文化知识的思考,加深对孝道文化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真正接受孝道文化知识,实现大学生孝道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已接触到孝道文化知识。在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大学语文”等课程中,大学生也会进一步学习孝道文化。但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孝道文化知识十分有限,深度不够。此外,在孝道教育的方式上,学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孝道认知和孝道行为的脱节。
首先,可以系统深入地学习孝文化知识,了解孝道的一般理论,具备广泛的孝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孝文化修养。应倡导读经典书籍,如《论语》、《孝经》等;应倡导反思精神,认真反思传统孝道的精华与糟粕,反思对孝道的偏见,用“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观点赋予传统孝道思想以时代内涵。
其次,可以采取多样方式学习孝道文化。可以开展对孝道文化知识的讨论和辩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孝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观点。例如,探讨“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更深刻地认识并弘扬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此外,可以开展孝文化知识大赛等。
孝道是“发乎于情”的行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血肉之情,是最淳朴、最深厚的亲情。《吕氏春秋》云:“故父母之与子也,子之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这种血肉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也正是孝道得以存在的情感基础。
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孝道是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催化剂,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在认知基础上,面对父母的无尽的爱,大学生应经常反省自己是否体会到父母的无私奉献,是否懂得照顾关心父母,是否尊重父母,是否严格按照孝道伦理规范的要求监督、约束和克服自己的不当言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父母付出的艰辛汗水甚至血泪,是否满足了父母对自己的成就期待等。大学生从血肉亲情出发,通过自我反省,不断激发孝道情感,从而促进自己将孝道付诸于实践。
孝道不仅是情感和伦理道德,更是实践行为。孝贵在实践,贵在养成。借鉴2012年8月14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笔者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的“24孝”行动标准。
1.努力学习,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
2.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
3.在家多分担家务;
4.勤俭节约,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5.尊重父母,与父母意见不合时,应努力沟通;
6.常给父母打电话;
7.父母的生日要送礼物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8.多和父母聊天,聆听父母的唠叨;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13.提醒父母戒掉不良习惯;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每年陪父母工作一天,了解工作的辛苦;
16.关注父母的身心健康;
17.常跟父母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学校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自己学习生活的地方;
20.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老电影。
孝道应该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孝道,把传统孝道发扬光大。
[1] 周韫玉.简论自我教育[J].教育研究,2000,(2).
[2]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结平.大学生孝道教育初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