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文化与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建设研究

2013-08-15 00:49:53吴述裕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武陵山文化

吴述裕

(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 怀化 418000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全国各省市纷纷提出了打造文化强省(市)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发展提上了重要议程,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并作为新世纪新阶段转方式、谋发展、促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湖南省也对文化强省进行再动员、再布置,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启动了新一轮湘西大开发战略。尤其是国务院批准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武陵山片区各州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怀化作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当前面临的头等问题。怀化市委适时提出了“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的战略目标,正是对这一历史机遇的深刻把握。

一、五溪文化是怀化“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的资源基础

“五溪”是中国历史上对湘黔川鄂边境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单元的称谓,得名于古武陵郡内沅水中上游的五条溪流。对“五溪”最早作出解释的,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舞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皆盘瓠之子孙也……在今辰州界。”乾隆《湖南通志》载:“有出于酉阳石堤蛮界,流经辰州府城西为北江者,名酉溪;有出于铜仁蛮界,流经麻阳县城南为锦江者,名辰溪;有湖南界城步县巫水出, 流经关峡而下为若水、洪江者,名雄溪;有出自镇远界流经沅州城西而下为盈口竹寨江者,名舞溪;有出于靖西南黎平府,流经亮寨江者,名樠溪。此五溪也,具各下入于沅。”据此得知,“五溪”之地域大致包括现今湖南省的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的铜仁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渝东南以及鄂西、湖南邵阳的部分县市。沅水的五条主要支流俱在在怀化境内汇入,怀化处于五溪地域的中心地带。

从历史上看,五溪地区不仅是早期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文明的重要源头。早在5万年至30万年前,这里就有原始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非常丰富。1987年,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怀化地区新晃县兴隆乡戦水左岸的大桥溪发现旧石器中期遗址,风格独特,是湖南旧石器的首次发现,从而将“五溪”地区的人类史往前推到了旧石器时代。后来在沅水中上游的其他地区陆续发现了许多风格特征相同或相近的旧石器遗址。由于是在戦水流域最先发现的,因而被袁家荣先生命名为“戦水文化类群”。此后,1996年在龙山发掘了里耶战国古城遗址,出土了3.73万余枚战国和秦代简牍;在保靖四方城发掘出了战国至明清遗址,该遗址有10个文化层[1]64;在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发掘了高庙遗址,发现了“神农氏神徽”、大型祭祀场所以及7400前的女性人体骨架[2]246-249。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地区已发现先秦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达 700余处,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新时器时代遗址80多处,商周时期遗址330多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220多处[3]。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丰富了五溪古文化的内涵,而且揭示了五溪古文化是一个面貌独特、自成体系的文化序列。研究表明,在巴楚文化流播至五溪之前,五溪土著居民就创造了土著文化,并作为五溪文化的原型一直存在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秦、楚势力的南下影响,巴楚文化开始在五溪地区流播。同时,岭南的越文化也开始沿柳江向北传播,进入五溪地区。先秦时,五溪属楚黔中地。秦汉时期,先后在五溪地区设立黔中郡、武陵郡,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统治,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秦汉后,大批汉人的迁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汉文化,促进了五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隋唐以后,很多政府官员被贬流放于五溪地区,他们或开办书院,讲学传道,或为官五溪,管理治地,或吟诗著文,描绘五溪,对五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五溪文化古迹遗存丰富,如沅陵黔中郡遗址、虎溪山西汉墓、龙山里耶战国遗址,唐代的“江南第一古刹”龙兴讲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元代的侯王墓,明清时期的中方荆坪古建筑群、会同高椅民居、通道竽头古侗寨、沅陵虎溪书院等。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怀化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从内涵上看,五溪文化是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土著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吸收、融合了巴文化、楚文化、越文化、汉文化等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一种区域文化。这种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有八大系列:一是举世无双的“稻作文化”,二是独具特色的“和平文化”,三是敢为人先的“商道文化”,四是瑰丽奇绝的“民族文化”,五是浩然独行的“蛮悍文化”,六是砥砺不懈的“名仕文化”,七是风雷激荡的“红色文化”,八是独具神韵的“生态文化”[5]。此外,五溪文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一是开天辟地盘古梦——回荡天地的开化精神;二是学富五车通二酉——博古纳今的治学精神;三是吾将上下而求索——坚韧执着的求索精神;四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修身治国的清廉精神;五是怀抱天下化万物——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六是日落雪峰天下平——止戈尚安的和平精神;七是一粒种子泽五洲——辉映古今的创新精神;八是敢上刀山下火海——奋不顾身的蛮悍精神。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精神,成为怀化打造武陵山区文化高地,建设五溪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石。

从特色上看,五溪文化极富神奇浪漫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巫风盛行。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五溪文化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宗教和自然宗教的文化遗留,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4]。这不仅体现在大型的民族祭祀中,而且表现在民间神秘的巫风巫术,著名的辰州三绝便是代表。二是节日众多。在五溪地区,除了过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外,各民族还有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土家族有小年、大年、二月二、四月七、六月六、早斋节、族年、女儿节等;苗族有清明歌会、四月八、吃新节、赶秋、赶年场、跳香会等;侗族有侗年、花炮节、赶社、斗牛节、姑娘节、赶歌会等。三是歌舞丰富。在五溪,无论是苗族、土家族,还是侗族,都能歌善舞。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其清明歌会、赶秋和跳香都很有民族特色,苗族歌鼟、苗族鼓舞、苗族歌场享誉盛名。土家族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有薅草锣鼓歌、摆手歌、情歌、丧歌、哭嫁歌等,舞有摆手舞、梯玛神舞、梅山舞、跳马舞等。摆手舞舞姿矫健、粗犷大方、刚强武勇、形式简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节日习俗和歌舞成为开发文化旅游、建设文化高地的重要文化资源。

总之,五溪文化就是五溪地区以汉、侗、苗、瑶、土家为主的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以“戦水文化类群”为主线,以高庙文化、里耶文化为标杆,以土著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越文化、汉文化为源流,以古朴神奇、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和谐共生为特色的地域文化。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是五溪文化得以形成的自然生境;农耕为主的生计方式是五溪文化得以形成的经济前提;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是五溪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五溪文化得以形成的文化条件。五溪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精神独特、神奇浪漫,是中国区域文化大系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怀化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的重要资源基础。

二、怀化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的目标、机遇与挑战

(一)主要目标

目标是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状态,是一切行动的方向。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首先要明确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怀化市第四次党代大会、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及《怀化市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的精神,怀化文化高地建设的目标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赋予“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文化魅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氛围和文化条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力争到 2020年,努力把怀化建设成为武陵山片区区域文化中心。具体来说,要打造“六大高地”:一是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借助国家加快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和湖南省加快建设大湘西文化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大区内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文化旅游品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怀化市为旅游集散中心,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打造文艺精品高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挖掘五溪文化资源优势,搞活文学、电视、电影、戏剧、演艺等各个文艺门类的创作,努力把怀化建设成精品迭出、效益明显的武陵山片区文艺生产创作基地;三是打造文化传播高地,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发展和管理好新兴媒体,改造提升传播方式,科学引导文化交流和文化物流,真正建成覆盖广泛、反应迅速、调控有力的现代传播体系,努力把怀化建设成以五溪文化为标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先进文化传播阵地;四是打造文化产业高地,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努力把怀化建设成为五溪文化产业孵化的重要基地;五是打造文化人才高地,培养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专家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挖掘本土文化人才,引进高端文化人才,造就一批在全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六是打造精神文明高地,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积极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怀化精神”,以“五城同创”为契机,积极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提升市民的人文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历史机遇

当前,无论是从国家的发展大势来看,还是从地方的发展形势来看,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都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

1.国家文化强国的强劲东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对未来五年的经济、文化、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均已颁布实施。

2.湖南文化强省的强力推进。2010年12月,湖南召开了文化强省工作会议,通过了《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湖南省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规划》、《加快推进试点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三个文件,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努力把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打造成全省以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核心增长极,把大湘西打造成文化与旅游紧密融合的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把湘南与湘中打造成传统文化产业增长极,并启动新一轮湘西大开发战略,制定了《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未来十年计划投资2000亿元,把大湘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区。

3.武陵山区开发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已经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对武陵山片区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民族文化以及政策措施等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和谋划:在目标定位上,把武陵山片区定位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协作发展创新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了“六中心四轴线”的经济带格局、“两环四纵四横”的交通主通道,建设黔江、怀化两个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将怀化经济开发区、怀化工业园区列入重点产业园区,明确怀化市承担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在旅游发展上,提出了湘南山水文化旅游组团,以怀化市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包括崀山、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芷江和平城、城步南山、云山、黄桑等旅游景区,加强怀化等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建设,深入挖掘土家族、苗族、侗族文化内涵,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推动区域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特色民族村镇和古村镇保护工程,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在政策措施上,提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生态补偿、帮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4.怀化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近年来,怀化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方面,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GDP由2005年的289.18 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37.36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达75.2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47.54亿元,分别增长4.37倍和4.31倍,跻身全省第二方阵行列;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274.74亿元,增速居全省前列。另一方面,城市面貌呈现新变化。“十一五”以来,怀化围绕提升交通枢纽地位,打造市域“两小时经济圈”,实施重点交通项目17个;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强力推进13大城建项目,中心城区面积由39平方公里扩展到53.8平方公里,道路骨架拉开到80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6.6%。

(三)严峻挑战

1.区域文化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从全国来看,有24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目标,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区域文化的发展和竞争已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从全省来看,因长株潭的一体化,对怀化形成了明显挤压,怀化有可能被边缘化。从发展程度来看,怀化自身的竞争能力不足。从周边来看,随着周边地区文化的快速发展,有可能造成怀化的“中间塌陷”。怀化周边地区,如湘西、张家界、黔江、铜仁、黔东南、柳州、桂林、邵阳、常德等地市的文化发展非常快。而湘西、张家界、黔江、铜仁、黔东南等地同属五溪地区,在历史上是史同治、政同体、经同型、文同源、民同俗,文化的同质性较强,如果怀化不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将有可能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2.自身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城市与农村文化服务总体上呈现不平衡状态。二是在文化资金投入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现象,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存在很大差距。在农村,缺乏基本的文化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农民基本的文化体育需求;在市区,怀化大剧院、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不能适应市民的需要。三是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怀化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真正的产业化要求的角度来看,尚处在一个起始阶段,总体实力仍较弱小,且经营和服务水平还很低,缺乏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占全省的比重低,对经济的贡献低,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薄弱,文化的创造能力明显不足。

3.传统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由于历史的原因,怀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是县市比较多,而市区几乎是空白。会同、靖州、通道有侗苗文化、红色文化,洪江区有古商文化,洪江市古城文化、稻文化,新晃有夜郎文化、芷江有和平文化,麻阳有盘瓠文化,沅陵有历史文化、龙舟文化,溆浦有屈原文化,而主城区所在的鹤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不深,带动能力不强,难以真正发挥引领文化发展的作用。从趋势上看,怀化北面的沅陵想融入湘西和张家界,西面的新晃对接贵州,南面的通道则对接广西,怀化主城区有分散化和空心化的危险。这种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加大了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的难度。

4.文化人才和文化品牌严重缺乏。打造文化高地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特别是文化高端人才,文化高地是打造不起来的。怀化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短缺。从学历层次看,1.5万文化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以高中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其中具有高中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合计共达69.5 %,而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只占7.2 %。从专业结构来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领域,其占文化产业总从业人员的57 %,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同时,怀化还缺乏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虽然在和平文化、古商文化上经营多年,但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并不高。因此,文化人才和品牌问题成了制约怀化文化高地建设的瓶颈。

5.五溪文化认同意识相对不足。“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是由一个叫俞树湾的小村庄发展起来的,是一个移民城市。怀化市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不多,文化底蕴不深。此外,多年来对怀化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多,教育普及不够,致使很多人不知道怀化的过去,不知道怀化所属的五溪及五溪的历史和文化,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形成对五溪文化的有效认同,没有形成对五溪文化的归属感。

三、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必须大力弘扬五溪文化

把怀化打造成武陵山区文化高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分步实施,需要聚全市之力常抓不懈,尤其需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五溪文化,把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文化发展优势。从怀化的现状来看亟需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五溪文化的“入脑”问题:形成共识

五溪文化的“入脑”,就是要大力加强对五溪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使全市人民甚至全省、全国都了解五溪文化,接受五溪文化,形成文化共识,为五溪文化的开发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加强对五溪文化的研究。虽然五溪文化源远流长,怀化地处五溪腹地,但是对五溪文化的研究严重不足,成果很少,与周边省市比较相形见绌。比如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都成立了武陵文化研究基地,吉首大学成立了湘西文化研究基地,凯里学院成立了黔东南苗侗文化研究基地,而怀化没有建立五溪文化的研究地基。因而,体现在成果上,武陵文化、湘西文化、黔东南文化的研究比较成熟,如吉首大学2001年出版一套六本的“五溪文化丛书”,还有于丹的《湘西文化》读本,刘路平的《湘西文化揭秘》,周明阜的《凝固的文明》,柴焕波的武陵山古文化系列(三本),铜仁出版了《铜仁五溪生界古文化》等。而怀化这方面的著作比较少,目前看到的有夏长阳的《走进五溪大湘西》,李怀荪的《五溪风俗揽胜》,以及舒向今先生的五溪古文化系列论文。就怀化来讲,应整合区内现有力量,成立怀化市五溪文化研究中心,对五溪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应把五溪文化研究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设立五溪文化研究专项基金,资助出版类似“湖湘文库”的大型“五溪文库”系列丛书,切实推进五溪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2.加强对五溪文化的宣传。从内涵上来说,宣传就是应用一定的传播手段就某一事物(情)对公众进行公开告知。当前人们对五溪文化认同意识不强,除了研究不够之外,还与宣传不够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五溪文化的宣传力度。一是加强实物宣传。可在广场、重要路口、街道等公共场所设置反映五溪文化内容的雕塑、宣传栏、广告栏等,也可举办五溪文化专题展览,增强人们的视觉效果,加强对五溪文化的认识。二是加强平面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怀化日报》、《怀化学院学报》、《怀化社会科学》、《五溪源论坛》、《鼓楼》、《五溪》等现有刊物,开辟五溪文化研究宣传专栏。同时编辑《五溪文化知识读本》,作为中小学的本土教材,进行普及。在怀化学院、党校等开展五溪文化专题讲座,大力宣传五溪文化。三是加强多媒体宣传。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及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的强大优势,制作反映五溪文化的专题片、影视片、专题节目在广播电视上播出,创建五溪文化研究宣传网站,搭建五溪文化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对五溪研究的交流和宣传。

(二)五溪文化的“入城”问题:融入城市

五溪文化的“入城”,就是要以五溪文化作为怀化中心城市的主体文化,并纳入怀化城市规划建设之中,使五溪文化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之魂。

1.明确怀化城市文化定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发挥着彰显城市竞争力、凸显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建设一座城市,首先要铸造城市的灵魂,明确城市的文化定位。就怀化来说,应该明确以五溪文化作为怀化市的主体文化。一方面五溪文化是在以怀化为中心的五溪区域内产生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怀化城市文化的“根”;另一方面,怀化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深,只有扎根于五溪历史文化,充分汲收五溪文化的营养,才能开出绚丽的城市文化之花。具体来说,应从四个方面来定位:一是内涵定位,就是以五溪文化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品质;二是个性定位,就是创造具有五溪文化特色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新文化,如现代商文化、和谐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生态文化等;三是方向定位,就是承继传统、求实创新、开放包容、崇尚文明的区域中心城市;四是品牌定位,就是以“神秘五溪·古韵怀化”作为怀化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2.实施五溪文化入城工程。怀化的五溪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市区,主城区文化积淀不多。要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必须把五溪文化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使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五溪文化的内容,体现五溪文化的特色。一是规划建设一批五溪文化主题公园,如稻作文化主题公园、和平文化主题公园、盘瓠文化主题公园、商道文化主题公园、红色文化主题公园、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历史名人主题公园等,让五溪文化在中心城市“集合”再现。二是建设并命名一批五溪文化景观大道。怀化主要干道、主要广场的景观布置要充分体现五溪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要尽可能用五溪名人、名山等来命名道路、广场和标志性建筑,如雪峰大道、和平大道、武陵大道、粟裕广场、隆平广场、屈原广场、昌龄路、阳明路、五溪大剧院等,赋予这些道路、广场和标志性建筑以五溪文化之魂。三是建设一批特色街区。在主城区规划建设一批体现五溪文化特色的街区,如侗族风情街、苗族风情街、土家族风情街、五溪土特产一条街、美食一条街、民族工艺品一条街等。四是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在重要街区、重要建筑物上要体现出民族建筑文化内涵,在合适的场合修建一批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把本地干栏式建筑风格应用到城市建筑中,使其成为五溪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三)五溪文化的“入市”问题:产业化发展

五溪文化的“入市”,就是如何使五溪文化产业化的问题,就是要打造五溪文化产业化的孵化基地,选准产业化的突破口,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龙头,推进五溪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1.选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项目选择非常重要。选得好,可以使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反之,则会停滞不前,错失机遇。当前,可以选择五溪文化中市场潜力大又比较容易开发的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比如怀化的“三古”(古城、古镇、古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开发、民族特色食品开发等。

2.打造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带动,只有“龙头”舞活了,才能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当前,怀化急需在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传播等方面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要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现有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也要积极引进大型文化企业参与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多措并举促进区内文化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

3.培育一批文化领军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领军人物,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就是空话。怀化属后发展地区,文化人才少,领军人才更缺。加快文化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善于发掘本土人才并加以培养。其次,也要大力引进外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促进五溪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1] 周明阜,吴晓玲,向元生,等.凝固的文明[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张锦湘,杨志镍.锦绣黔城[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

[3] 舒向今.“五溪蛮”地的先秦文化[J].民族研究,1990,(5).

[4] 郑英杰.湘西文化源流再论[J].吉首大学学报,2000,(3).

[5] 向友桃,吴述裕.浅谈五溪文化的多元结构[J].红河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武陵山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武陵山歌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诗二首
诗选刊(2020年9期)2020-09-27 23:20:09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绿色中国(2019年16期)2019-11-26 07:12:30
谁远谁近?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8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