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晨
(《学习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实现“中国梦”的不懈动力源泉。教育信息化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均衡配置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抓手。教育数字出版是数字校园、数字课堂的核心内容,主导着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的构建,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也决定着教育数字出版的规模和深度。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优先发展”当作改善民生的一项基本方针,把教育信息化当作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工作来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国家中长期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五个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并取得实质性重要进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汇聚百家企事业单位、万名师生开发的优秀资源;建设20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遴选和开发500个学科工具、应用平台和15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2012年9月5日,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指出“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强调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理念”,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综述党和国家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脉络: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门。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载体是教育的信息化,落实层面就是“三通两平台”。“三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资源均衡,向农村、边贫、民族地区重点倾斜。
2011年8月份起,教育部、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先后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督导工作。
2012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计划用四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试点,其中中小学试点1000个,重点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试点。
与此同时,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中央财政当年即下达财政资金30849万元,为东中部地区90%、西部地区95%的教学点 (共62058个)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播放设备,并通过卫星传输方式推送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建设了近15000学时的视频教育资源库,向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免费提供,覆盖1.6亿农村学生,确保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下拨32.6亿元专项资金,在中西部农村薄弱校建设了近20万间多媒体教室,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装备了信息终端设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生机比已由2008年的19:1提高到2011年的13:1,缩小了区域、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
地方政府也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江西2013年财政就安排2个亿专项资金,湖南省今后每年保证1个亿的资金投入,福建省2013年明确学校购买信息化服务可以纳入教育年度预算。
2012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试运行,依托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等技术,逐步推动与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和企业资源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计划一年内使平台具备为1万所学校、100万名教师和1000万名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的能力。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将逐步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新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11年9月和2013年1月,教育部相继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全面开展合作。中国移动重点实施“校园无线网络覆盖项目”“农村学校宽带网络覆盖试点工程”,参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国家级培训项目。中国电信重点支持10万-15万所中西部中小学 (重点支持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接入和已实现宽带接入的8万-10万所中小学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并对这些学校的日常网络使用费用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支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毋庸置疑,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在政策环境、投入保障、基础建设日益有利的新形势下,随着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教育数字优质内容资源建设愈来愈成为突出的课题。
在教育信息化前期硬件建设过程中,平台服务商和技术供应商占尽优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很多知名企业诸如联想、惠普、百度、同方、康赛、巨龙科教等都积极参与到各地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为教育信息化顺利实施“三通两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没有看到教育出版商的影子,尽管教育出版商可能跟平台服务商和技术供应商有着深度合作,那些产品中可能有着他们的烙印,但没有独立地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充分发挥教育出版商在教育数字优质资源建设上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其实,无论中小学教育出版商是否做好了准备,国家教育信息化都已经为平台商、技术商和内容商量身订做了未来。
即使如此,很多中小学教育出版商仍缺乏变革的紧迫感,沉醉于吃皇粮的福利中,以为教材教辅可永保衣食无忧,丝毫感觉不到教育信息化即将给教育出版业态带来的革命,乃至对电子教材和电子书包的推广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集团的联动将大大缩短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几年后就将彻底改变教学形态和课堂模式。作为中小学教育出版商,我们该及早考虑未来数字化生存的模式,重新定位我们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位置。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信息的全媒体呈现。相对于平台服务商和技术提供商,我们对全媒体的运用还不成熟,往往把内容生产的权威优势嫁接在技术服务上,让位于资源集成,我们却藏身于平台和技术的身后,又如何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这样下去,只能被忽略,最终出局,所以我们必须主动走到教育信息化的前台,主导教育数字优质内容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教育信息化决定了教育数字优质资源的建设是开源的、开放式的,是靠全国广大师生长期共享共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出版商也只是其中一员,必须积极参与、引导和推动平台的构建,跟广大师生共同作为数字出版的主体,校企互动共享共建。在这个平台里,人人都是编辑,人人都能出版。比如,可以随时组合试卷,随地进行讨论学习,组合成小范围的专题图书。我们所做的中小学教育数字出版已经变成了一个人人参与的过程。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一语中的:“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
因此,我们未来的中小学数字出版是动态的,是同全国广大师生信息对称的、随时互动的,是贯穿于教学实践始终的,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这种形式更像是论坛和博客的网管,只负责审核这种泛在学习、去中心化出版的编校质量,这种基于网络云数据库的出版最终都融汇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之上,成为国家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在这种情势下,我们为中小学教育数字出版描绘一条成功之路:以学生为主体确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出版思路;以课堂为中心搭建中小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以学校为接口联通中小学教育数字出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