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秀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主体性,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指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和人本身并创造着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能动的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能力与特征。人的主体性来自于社会实践,并且也只有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才能不断增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但这种理论片面的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应该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紧紧把握时代主题,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根据人的特性引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调动和激发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模式。并且它应当包括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教育者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认识受教育者,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
其次,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教育活动的结束,教育者总是要充分组织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最后,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必然是以一定的思想和认识来主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得教育符合目标发展,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和提升。
其表现在:
一方面,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通过内化外化的作用,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另一方面,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反馈的信息和实际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使整个教育过程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方向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并努力巩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便可能丧失其主动性,从而偏离正确方向。
第一,自主性。
自主性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核心,指的是受教育者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在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下,自主地选择接收思想信息,自主地调节自己的思想活动和行为。因此,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有意识地影响和改进受教育者的思想,不能强制要求受教育者接受或不接受某种思想政治品德,也不能强制要求受教育者的思想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或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外化为其行为和行为习惯。
第二,能动性。
能动性是指受教育者能够借助感觉、知觉等认知形式,认识到自身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激发参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同时,还能对教育者传递的思想道德信息进行选择、接收和改造,对自己的思想活动进行自我认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和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育者及其教育的影响,也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社会要求移植于自身内部,而是以自己积极的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
所以,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者还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及其对教育者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受教育者主体性表现的最高层次,也是其主体性的灵魂。
受教育者的创造性一方面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活动中自主选择、接受教育活动,进行支配、控制和调节,不断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活动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价值需要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与教育者的互动,摸索思想政治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效果的优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理所当然地具有主体性;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作用对象,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客体性,而忽视了他的主体性。于是,长期形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而忽视了其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价值;只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和灌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特别是当其适应社会需要的价值与培养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发生冲突时,则一味地以牺牲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为代价去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中无人、急功近利。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常常成为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将本来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做受教育者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和条条框框,而不是当做有利于受教育者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且把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过程,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而无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
在人的主体性得到普遍张扬的今天,人们的民主观念、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多元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重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而轻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条件下,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在尊重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挖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潜能,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现代社会给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们不再习惯于盲从,而逐渐以自己的视角和眼光来审视社会现实,开始注重自我意识,注重把自我作为价值的主体。个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人的主体性发展,实际上是人的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这是因为只有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他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自主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以更好地张扬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就必须以人为本,因为它是根植于思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让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发展自己。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要摆脱对教育者和书本的依赖,对书本上的内容要敢于批判和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环境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实质体现和基本构成,只有具有高度主体性的教育者,才能深刻体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对传统进行改革和创新,自觉地发挥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只有具有高度主体性的教育者才能正确认识、评价、引导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受教育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客体,他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作为主体,他同样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他主动地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他以自己的特长去影响教育者,以各种形式去帮助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工作的能力水平;他以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他能动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为。
首先,要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能否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除了教育是否符合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外,更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因此,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其次,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以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教育工作落实到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上。
最后,要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人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对其主体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1]殷荷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学习论坛,2007,(12).
[2]翟晓伟.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实现[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06).
[3]李成臻.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J].魅力中国,2009,(12).
[4]王瑞娜,陈蕾.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再认识[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5]涂刚鹏.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特征探析[J].理论月刊,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