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宝芳,李 鹏
(1.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泰山学院 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心在基层、着力点在基层,队伍是关键、是保证。”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乡镇、基层干部往往把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影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两大问题,而忽略了文化队伍的因素。对此,笔者深入调查了泰安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情况,并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与济宁相连,东与莱芜、淄博、临沂毗邻,西与菏泽接壤。下辖两区(泰山区、岱岳区)、两市(新泰市、肥城市)、两县(宁阳县、东平县),包括10个办事处和87个乡镇(街道),其中居委会103个、行政村3651个,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总人口5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5万人,占总人口的71%。
刘云山同志在2010年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专题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总体薄弱的状况十分突出,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1]目前,泰安市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
当前,活跃在各乡镇的基层文化人员,可分为两种:一是公开招考进入基层文化管理队伍。这些人员文化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对基层文化工作有较高的积极性;二是在机构体制改革中,政府或有关部门为解决无岗、无编的临时、借用安排在群众文化岗位的人员。这些人员对自身工作认识模糊,理论素质偏低,专业水平不高,文化工作经验欠缺,工作难以打开局面。调查发现,在全市宣传文化队伍中,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比例不高,懂专业的人才很少,真正能胜任工作的业务人员不多,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文化人才更少。
以泰山区为例,由于基层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乡镇从事文化宣传的人员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居多,25岁—35岁之间人员断档,也就是说,基层文化队伍已严重青黄不接。从实际在岗情况看,20岁至30岁占18%,30岁至40岁占29%,40岁至50岁占45%,50岁以上占8%。从岱岳区来看,专业文化人才断层和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高层次人才比重较小,学历结构偏低,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有效地组织开展工作。
调研中,大部分乡镇反映,目前农村基本文化阵地建设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近年来,虽然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农村文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长期以来县乡财政困难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调查发现,限于县乡财力,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多年徘徊在1%以下,有的地方甚至处在负增长状态下,开展工作的难度比较大。
个别乡镇干部对农民自办文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致使农民自办文化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和政策扶持,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经费不足,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人员,很多农民文艺团体开展活动都是以自筹资金为主来维持,而且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很难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造成基层文化队伍薄弱的原因除了行政干预以外,更重要的在于思想认识不足,队伍建设保障力度不够,机制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源在于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宣传文化工作的认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还存在“重经济轻文化”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等现象,对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在一个地区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由于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农村文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也就无法跟上。
按照中央的要求,各乡镇及各村都要建立文化站(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但是,很多地方对文化工作编制控制很严,甚至有的地方根本不设文化站编制,许多人员都是临时抽调做宣传文化工作。以岱岳区为例,全区文化系统现行政编制11人,实际在岗2人,缺编9人;事业编制48人,实际在岗33人,混岗使用15人,缺编15人。其中,岱岳区文化馆,应编17人,在编只有7人;图书馆应编10人,在编只有2人,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形成人少事多、一人多岗多用,完成本职工作的难度很大。
由于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福利相对其他工作人员较低,有的甚至被取缔了文化事业单位的身份和编制,从而造成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同时,由于人、财、物全部下放到地方,文化站长没有了话语权,没有了决策权,工作没有长远规划;还有些文化站的人员去留是政府说了算,因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2]这为加强农村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提高思想认识是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和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彻底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要把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结合起来,把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投入不足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各级政府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方面,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建设投入机制,特别是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并形成长效机制;要设立文化专项资金,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民间艺人施展才华创造良好平台和发展环境,激活宣传文化队伍的内在活力,使文化人才培养与文化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做好文化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一是根据工作需要和队伍建设实际不断充实力量,按照现有定编尚未配齐人员的,应抓紧配齐人员;没有核编的,进一步落实编制问题,确保文化工作人员的地位保障和经济保障。二是重视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着许多文化能人、高人、强人,那就是民间艺术家、民间艺人。要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擂台赛”等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排练、演出、办班、展览、交流等形式,培养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三是对现有文化队伍进行优化调整。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文化队伍建设中来,把无一技之长、不符合文化工作要求的人员采取调离或另行就业的办法调出文化队伍,健全和完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文化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实现文化队伍结构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员素质决定工作成效。要采取离职轮训、函授学习或多岗位锻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要制定政策,采取精神激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文化中心户和义务文化管理员,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开心工作,努力形成一支懂专业的文化专管或协管工作队伍;要加强对民间艺人等的管理和引导,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有组织的民间文化队伍,使之成为活跃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要加强对党团员、村干部和先进典型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人群在思想、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强化他们在引领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责任意识和模范作用。
总之,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3]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的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基层文化机构设置、队伍稳定、人员待遇等问题,把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文化事业人才。如此,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生动的喜人局面。
[1]刘云山.把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抓紧抓好[N].人民日报,2010-07-13:(0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3]王雪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发展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1,(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