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琴
(华琴陶艺坊 江苏 宜兴 214221)
现代陶瓷产品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对现代美学思想的思考过程中,在对传统陶瓷语义的拟人化思维中寻求蜕变、寻求开放的过程,对新的工艺方法、新的创作方法、新的创作意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传统审美价值观(特别是陶瓷艺术审美价值)无疑是萦绕在我国陶瓷产品设计师脑海里最大的困惑和苦恼,一方面他们必须利用我国陶瓷的历史辉煌确立自身的独立的语义辞藻;另一方面又必须借鉴西方美学的审美价值观创造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全新语义环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陶瓷产品设计师先是通过书、电视等传媒接触到现代陶瓷工艺,然后国外的陶瓷产品也逐渐引入中国讲学与交流,这些新颖的陶瓷产品使国内的产品设计师们目不暇接,无论是生产工艺和外观造型,传统设计观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抵制、疑惑、接受和喜欢的过程中,我国陶瓷界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尝试用一些新的方法进行试验创作。尝试对装饰、材料、成形、烧制重新认识的过程,也可使每位陶瓷产品设计师获得的惊喜的过程。一些材质粗犷、造型随意,装饰观念自由的产品诞生了,虽然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仍受到传统概念的影响,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产品有着“脱胎换骨”的区别,从这些产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探索性创作方法,也可以体验到“前卫”意识的确立。陶瓷产品设计师们力图突破器皿美学的常规,强调多元化、模糊化、凌乱化,主张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方式,经转换后的陶瓷产品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意义和人文情感内容,其艺术性远远超越了作品的造型实用功能,作品的形态也因陶瓷产品设计师的创造具备了全新的审美理念,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陶瓷艺术作品。这种新的创作思维方式开始快速在国内传播,于是“现代陶瓷产品”的理念开始在陶瓷产品设计师头脑中形成。在这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产品设计师在寻找自我的同时也总结了陶瓷自身所特有的表现语义。
粘土加入水变成泥,泥通过特殊地挑选,练制成了陶泥。人与陶的最频繁、最直接的接触大都是通过陶泥阶段来实现的。
泥性是泥的属性,它包括吸水率、可塑性、收缩率等物理性质;也包括耐火度、含铁率、显色性等化学性质;还包括根据物理和化学性质而进行陶瓷产品创作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随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可以将陶泥搓揉成一根根非常均匀细长的泥条进行盘筑的过程,也表现在将陶泥挤压成厚薄均匀的泥板进行空间的塑造,甚至它还表现在做陶初期揉泥时,能够根据成形的方式不同、作品大小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揉泥手法等。不同的泥有不同的属性,对泥性的熟悉是现代陶瓷设计中最基本的要求。
设计师也只有通过对泥性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创作出富有感知力的作品。
泥性是泥的性情,顺性而为则锦上添花;逆性而为则作品难免会显得生硬和古板。因此有的陶瓷设计师甚至沉迷于对泥性的研究,将对泥性的表达作为其作品的主要表现风格来创作,使人们产生更多的回味和思索。
其实从揉泥开始,陶瓷设计师与陶泥才开始了真正地接触。揉、捶、压、印的过程,使设计师对于所用泥性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也会促使其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这一特性进行随意的发挥来表现陶泥自身语言的丰富性。捏、塑、摔、拉的即兴塑造,常常会使得陶艺家沉迷于陶艺的泥性表现。特别是在手拉坯的塑造过程中:从揉泥开始、到泥团定位、气泡的挤压、捧泥开坯、提泥成形,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人与泥的交流过程,都是陶艺家对泥性了解的结果。
不同的视觉语义呈现给观者不同的心理刺激与主观感知,绘画以其色彩与构图为人们呈现出凝视画面时短暂的景象穿越和思维融入;雕塑或装置空间意境使观者产生强烈的感官触摸和视觉对话;而陶瓷无疑融合了各类艺术形式的语义特征,而使这些艺术语义特征持有一种泛历史性的永恒化。这种永恒的缔造者除了设计师本人的触动外,主要依靠釉色与肌理的视觉景象带给使用者的心理刺激。釉色与肌理又依托泥坯的三维搭建构成了一个极其完整瑰丽的景象,这种景象可以再坚硬的表壳下封存几千年或者相对永恒,其包裹色彩与幻化色彩的能力是很难掌控,它是天然矿物质的终极涅槃,是凌驾于陶瓷产品设计师思维模式之上的神性化结晶。
陶艺的装饰手法非常丰富,如果以陶艺作品的表面效果可大概将其分为釉彩和素烧两大类。釉彩装饰注重釉色的变化,素烧则更注重材质肌理的对比。如果将绘画中的素描学比喻为用明暗来表现体积和空间的素烧器;那色彩学或是最能指代釉彩装饰效果光色变幻;通常情况下陶艺都是通过肌理与釉彩的变化来展现它的独特材质魅力。
釉是陶瓷发展史的伟大成果。据考证,早在我国远古的商周时期便已出现了施以高温釉料的原始瓷器。
釉的品种:从显色性的角度我们将其分为有色釉和无色釉即透明釉。有色釉就是通过烧成后能够显现不同色彩的釉;无色釉则是指烧成后釉象一层透明的玻璃一样覆盖在坯体的表面,显现出釉层下面的色彩。
釉的作用:首先,它使器物表面致密化,增加了其使用的强度,可防止污物的粘附,便于洗涤清洁,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其次,它起到了保护坯体和坯体装饰图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美化了陶瓷制品,改变了陶瓷的属性,使陶瓷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艺术语言更加生动。因为釉的显色性是陶艺色彩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如果我们把陶瓷素坯比喻为纸,那么釉便是颜料。釉与陶坯的关系就是颜色与纸张的关系。众多传统陶瓷便是因釉色的独特与稀有而身价倍增。
在素烧的陶艺表面,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与粗糙的对比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肌理变化。肌理的出现与现代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传统的古典油画与传统的陶瓷一样,推崇平、光、亮,是伦勃朗开创了借用油画颜料对所画对象进行了象浮雕一样的塑造手法,将对物体的表现方式同形、色的描绘发展到对体的塑造,从此油画进入了肌理的表现时代。现代表现主义思潮对雕塑艺术最大的改变表现在它对雕塑表面的肌理处理方式非常自由,彻底突破了传统古典主义那种细腻光洁的固有模式,使得雕塑艺术的表现力大大增强,表现更加丰富。由此可见肌理对现代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是现代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肌理对现代陶瓷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不仅丰富了现代陶瓷产品的装饰手法,而且还赋予了产品更深的内涵。特别是在素烧陶器的表面装饰上,肌理变化的处理几乎成为了最为常用的手段,加玻璃、上釉、喷沙等,各种肌理的对比变化可以在同一坯体或不同坯体表面形成对比,如粗犷与细腻的映衬,光滑与粗糙的反差,形成了素烧陶瓷独有的艺术魅力。
由于火的参与而最终定格了陶瓷产品视觉形象所呈现的完整化特征。我们甚至毫不怀疑的认为在烧成之前的现代陶瓷产品只能算作陶艺家自己的呢喃细语,烧成之后的陶瓷产品才能算是真正作为设计师生命片段中奉献给社会的传递语义。
由土成泥需要加水,而由泥成陶则需要火的焙炼。因此陶的烧制是产品创作开发整个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但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
现代审美对烧制的认识有了更大的宽容度。根据设计师对产品烧制的控制力的大小而分为有意识烧造和无意识烧造两种方式。
有意识烧造是指陶瓷产品设计师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窑炉烧制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把握。在烧制过程中许多无意识的不可控制的一些因素,如风向、气压、天气状况、坯体的细小变化、原料、釉料的细小变化等综合因素是偶热的,但又往往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最终效果,因为其不可把握性,我们又将这些偶然出现的因素称为无意识烧造。陶瓷产品的烧造过程是严谨而科学的过程,这种有意识烧造和无意识烧造的结合丰富了陶艺烧制的表现力,也使个性化陶瓷制品的最终结果充满了未知的魅力。
陶瓷产品的开发创造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孤独的,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爱玩泥是人之天性。陶瓷产品的开发过程不仅是泥变成陶的过程,更是陶艺家和设计师的心血结晶。
现代陶瓷产品的形态开发研究过程是艰难也是快乐的,开发的过程不仅是泥变成陶的过程,也是陶艺家和设计师的心血结晶。这一追求的道路既宽阔而光明,又曲折而狭小,但都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和探索,或许一些不可预知的魅力,推动着陶艺家积极创造,为之奋斗终身。
1 许正隆.装饰雕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7
2 白明.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