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宗明
(泰山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谭平山(1886-1956),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谭平山是中国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知识分子之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著名政治活动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业的精力。
1920年8月,谭平山等在广州发起建立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2月,陈独秀被陈炯明聘请为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接受聘请南来主要是为宣传马列主义,传播科学与民主等新思潮,并创建广东共产党组织。谭平山即与谭植棠、陈公博一起对陈独秀登门拜访,讨论建立广东共产党组织问题。广东在建立党组织过程中,和全国各地一样,同无政府主义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斗争。谭平山征得陈独秀同意,在《新青年》(这时《新青年》迁到广州)杂志第九卷第四号上,开辟了《论无政府主义》专栏,公开批判无政府主义的错误思想。1921年1月,在陈独秀的指导下,经过谭平山等人的共同努力,成立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成立中国共产党,陈公博作为广东代表出席了大会;11月,中共中央通知各地成立“区执行委员会”,谭平山被指定为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兼任中国劳动组合部南方分部主任,负责指导南方的工人运动。
1922年3月,谭平山参加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5月1日,谭平山和邓中夏、张国焘、林伟民、史文彬等人在广州出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5月5日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炮轰孙中山总统府,陈公博等人没有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联孙反陈的决定,依然与陈炯明保持联系,中共中央严厉地批评他们“对待陈炯明的问题犯了严重错误”,派张国焘、张太雷来广州传达中共中央的指示,命令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离开广州;由于陈公博和谭植棠不执行上级的决定,被开除了党籍,刘尔崧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这时,谭平山离开了广东到北京警监学校工作,中共广东党组织的工作由冯菊坡主持。直到1922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决定国共合作,中共中央才确定让谭平山回广东工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郑重地通过了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谭平山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被推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局委员。9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广州迁回上海,谭平山被委派为驻粤委员。10月,中共中央决定派谭平山作为中共的代表,参加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工作。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谭平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广州、北京两地分别设立临时委员会,广州临时委员会由谭平山和周恩来、罗亦农、陈延年、鲍罗廷组成,负责处理紧急事宜。
1926年7月中旬,谭平山在上海参加中共第四届第三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后,返回广州。由于国民党在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国共两党联席会议组织大纲”,国民党方面参加联席会议的正式代表为蒋介石、张静江、谭延闿、吴敬恒、顾孟余,建议共产党方面推三名代表参加联席会议,谭平山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同瞿秋白、张国焘参加了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这时,共产国际来电,要求国共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出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中共中央决定谭平山作为中共方面的代表出席会议,国民党列席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会的代表是邵力子。10月底,谭平山和邵力子从广东动身,取道海参崴前往苏联。11月23日,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大厅里,谭平山向大会致贺词,要求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执委会议认真研究,做出更加切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决议;接着,邵力子也作了简短的发言。共产国际第七次全会主要是听取布哈林、斯大林、谭平山、罗易的报告。11月29日,谭平山向全会提交了一份长篇的书面报告,并在会上作了口头补充说明。12月2日,谭平山又作了题为《结束语》的发言,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只有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要保证民族革命的胜利,就要及时地加以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在政治方面,应该让农民参加地方管理,武装农民队伍;在经济方面,尽力解决捐税问题,制止高利贷者剥削农民。”12月15日,谭平山被选为共产国际中国委员会主席,印度共产党代表罗易也被选入中国委员会。谭平山代表这个委员会作了报告,他说:“中国委员会再次确切估计了中国的阶级力量,并确认中国民族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927年2月,共产国际遵照斯大林关于加强对中国革命指导的指示,决定增派印度代表罗易赴华;邵力子要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出席第三国际主办的反帝大同盟会议;于是,谭平山和罗易离开苏联,经海参崴抵达上海,然后乘船到广州。
1927年4月27日,谭平山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大会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会关于中国革命的有关指示精神。谭平山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五届一中全会上,又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随后,他和林伯渠一起讨论了农民运动问题,又到武汉一些乡村进行考察,并将情况电告斯大林;不久,斯大林复电指示必须反对农民运动过火的行为。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公开背叛革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7月16日,中共中央提出利用叶挺、贺龙部队暴动,以对抗蒋、汪背叛革命的问题。7月19日,谭平山同李立三一起奔赴江西省九江,立即展开了活动。7月20日,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等在九江举行座谈会认为:军事上赶快集中南昌,运用二十军与共产党行动一致,实行南昌地区武装暴动,尽快解决第三、六、九军在南昌的武装;在政治上,以反对武汉、南京政府,建立新的革命政府来重新领导革命。会议商定,由李立三负责综合会议情况,书面报告中共中央。会后,谭平山马上去第二十军军部找贺龙军长谈话,贺龙当即表示武汉政府既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决心跟随中国共产党反蒋反汪。谭平山及时地将同贺龙谈话的详细情况向中共中央作了汇报。中共中央接到谭平山、李立三等人在九江会议提出的暴动计划后,决定成立领导起义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领导这次暴动。7月27日,周恩来在陈赓陪同下离开九江到达南昌,接着到达的有谭平山、李立三、吴玉章、林伯渠、彭湃、恽代英、刘伯承、聂荣臻、徐特立等;即日成立前敌委员会,并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研究了起义的部署,并确定了起义的具体时间。7月29日上午,张国焘从九江以中央代表的名义,先后给前敌委员会发来了两封密电说“暴动要慎重”,无论如何要等他到后再决定。7月30日,张国焘赶到南昌,前敌委员会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张国焘提出起义需征得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同意,方能进行。由于张国焘的阻挠,起义未能按期举行。7月31日晨,继续开会讨论起义问题,在辩论中,周恩来非常生气地拍着桌子,责问张国焘说:“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次暴动,你的意见与中央派我来的意见不符”;谭平山主张不管什么人的指示,事到如今一定要暴动,于是便和张国焘在会上大吵起来,并指着张国焘的鼻子怒斥;前敌委员会经过激烈讨论,终于否决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决定举行起义。8月1日凌晨2 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南昌武装起义爆发了;经过战斗,至6 时,起义军完全控制了整个南昌。8月5日,谭平山随起义部队离开南昌南下。部队到了瑞金,前敌委员会开会决定:一是批准贺龙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二是部队到达广东后,先补充第九军和第十一军,后补充第二十军。这两点由贺龙的入党介绍人谭平山、周逸群找贺龙谈话时讲清楚。会后,谭平山和周逸群立即找贺龙谈话,随即在瑞金小学内,为贺龙入党郑重举行仪式。在南下途中,因溽暑远征,又遭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起义军主力在潮汕一带遭到严重损失,最后起义失败了。谭平山参加在普宁流沙召开的会议后,转移到香港。谭平山到了香港后,曾再三要求到莫斯科学习;当时,党内机会主义者对他采取了冷落的态度。11月9日,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政治纪律决议案”,处分了一批党内干部;谭平山被开除党籍,其原因是谭平山曾说过张国焘若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共产国际代表,就决定把谭平山开除了。实际上,谭平山作为中共最早期的党员、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要另组“第三党”。1928年2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全会,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对某些原是共产党员的人(如谭平山等)想要建立所谓的‘真正共产党’、‘工农党’新党而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的企图,进行无情的斗争。”
1923年10月24日,孙中山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九人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负责筹备改组工作。谭平山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资格担当了相当繁重的组织工作。他和谢英伯、陈树人、林黄卷负责出版《国民党周刊》,还担任临时中央的书记工作。他根据临时执委关于在广州、上海两地进行改组试点的决议,于11月上旬首先在广州地区抓改组试点,对国民党党员进行重新登记,并总结经验,在《国民党周刊》发表了《国民党改组中应该注意诸点》一文,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赏。11月下旬,谭平山又同廖仲恺抵达上海,与北方各省区支部讨论有关改组工作和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问题。这时,孙中山要求加速国民党的改组步伐,谭平山和谢英伯、杨庶椹负责起草《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由于草案写作采取论文式,一些很好的具体主张的概括,没有列出条文,在国民党一大前夕,李大钊谒见孙中山时,认为谭平山等人负责起草的党纲写得不错,建议修改成宣言形式,便于掌握和宣传;孙中山采纳了这一意见,修改成后来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通过的宣言。
鉴于谭平山在筹备国民党改组中所起的作用,孙中山在商定国民党—大代表名单时,专门指定谭平山为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广州特别区代表。1924年1月上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临时特别会议,决定由李大钊、谭平山、瞿秋白等人组成一个指导小组,指导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中共党员。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亲自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21日上午,谭平山向大会作了《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孙中山及代表们均对报告表示满意。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大会通过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党章,选举了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谭平山被选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担任中央组织部长,主持中央秘书处的日常事务工作。谭平山以组织部长的身份物色革命人材,发展进步势力。他先后选拔和推荐了共产党员杨匏安任组织部秘书;彭湃、罗绮园任农民部秘书;冯菊坡、刘尔崧任工人部秘书;高恬波任妇女部秘书,等等。1924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谭平山为中共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这样,他既参加国民党的党、政、军各方面的领导活动,又要负责统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国民党内的言行步调。
1925年2月,粤军和黄埔学生军进行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谭平山同苏联顾问加伦将军一起,随同许崇智指挥东征,英勇作战,锐不可挡,获得大胜。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不幸逝世,国民党内部的反动分子趁机破坏国共合作,分裂革命队伍。谭平山团结左派力量,于4月9日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整顿党纪;中央监察委员会决定,对冯自由、马素、江伟藩等开除党籍。谭平山遵照孙中山的遗嘱,坚定贯彻三大政策。他在5月2日发表的《中山先生逝世后之国民党》一文里,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右派分子的各种阴谋破坏活动。12月20日,谭平山在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夕,曾在广东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上作了《中国国民党全国党务概况》的报告,他告诉与会代表,通过国共合作,国民党总的情况是:党的政策发生了效力,民众运动日益进步,党的活动已渐渐深入群众,做了群众的领导。
1926年1月1日,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谭平山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会议前夕,他建议由吴玉章担任大会秘书长;4日,谭平山向大会报告了代表资格审查经过,接着他被选为七人主席团;7日,谭平山又向大会作了《党务总报告》,全面地分析和总结了国民党改组以来全国的党务工作;16日,大会再次选举谭平山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并担任中央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等要职。2月21日,谭平山和陈延年到北京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了中山舰事件。4月29日,谭平山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从北京回到广州时,右派势力已占了上风。5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规定共产党人不得占中央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央各部长不得由共产党人担任;会上,谭平山作了《关于南北政治的报告》,尽管谭平山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去反对蒋介石的分裂阴谋,但是这种局面已经无法挽回。谭平山只好离开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和秘书处,仍然以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的身份进行各种活动。
1927年2月,共产国际遵照斯大林关于加强对中国革命指导的指示,决定增派印度代表罗易赴华,谭平山、罗易到达广州。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谭平山和鲍罗廷、陈公博、谭延闿开会研究对付办法,最后确定由谭平山牵头,由鲍罗廷、彭泽湘、陈公博及唐生智的代表周鳌山、邓介松等人组成国民党中央查办代表团赴湘。6月13日,谭平山和谭延闿、邓演达、毛泽东、陆沉等人以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名义,发布了《全国农协最近之训令》,指出了“马日事变”的真相,请求武汉国民政府明令制止许克祥等人屠杀革命人民的叛逆行为。7月13日,谭平山和苏兆征根据鲍罗廷的指示,辞去农政部长、劳工部长之职,并发表了《谭平山、苏兆征辞职书》。1927年8月1日上午9 时,谭平山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身份,在南昌原省政府西花厅召集了有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党部和海外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由宋庆龄、谭平山、恽代英、贺龙、郭沫若、邓演达、张发奎七人组成主席团;由于列名主席团的成员有些不在南昌,谭平山作为革命委员会的代主席,主持工作。
1927年8月8月,武汉国民党中央宣布开除谭平山党籍,剥夺一切职务。谭平山作为国民党早期的党员、国民党一届和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政治委员兼农政部长,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的原因,就在于他要另组“第三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促使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给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反封建与节制资本的内容,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产生了新三民主义,深刻地影响和武装了一批国民党内外的爱国民主人士,从而为民主党派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替代了北洋军阀,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七·一五”汪精卫背叛革命,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二为一。它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实行极为残暴的白色恐怖。
在国内政治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暴力所吓倒、所征服。真正的革命政党和革命者,领导人民继续进行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多次举行武装起义,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进行了英勇的反击。国民党内有些人,依然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形成了国民党与共产党武装对峙的局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先进的知识分子,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既坚决主张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又不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与政策,希望在国共两党之间,寻求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即中间道路,从而为民主党派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了由邓演达起草的《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莫斯科宣言》)。号召在孙中山的精神领导下,团结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学生,反帝反封建反对一切少数宰割多数的反动势力,革命的政权要掌握在以工农为中心的民众手中,经济建设向社会主义前进。
在《莫斯科宣言》的影响下,1927年底,国内因白色恐怖而陆续到达上海的一部分国民党左派、一部分脱离共产党的人士、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如谭平山、章伯钧、张曙时、季方等数十人,共商成立新党,开始了民主党派的组建工作。
在《莫斯科宣言》的影响下,1927年底,国内因白色恐怖而陆续到达上海的一部分国民党左派、一部分脱离共产党的人士、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如谭平山、章伯钧、张曙时、季方等数十人,共商成立新党。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谭平山旅居香港,与中共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象一条在大海航行失去了指南针的小船一样”。但是,他对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反对蒋介石统治的决心是坚决的。1928年初,他从香港返回上海,寻找中共组织,才知道自己被开除了中共党籍。谭平山再也不能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任何工作,成了共产党外的人士。这时,不少国民党左派和一部分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云集上海。谭平山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开除后,积极联系旧有国民党左派和一部分与中共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试图走出一条国共之外的新的革命道路。谭平山等人决心以孙中山先生曾经用过的“中华革命党”的旗帜,号召全国革命群众起来反对蒋介石。
1928年春,谭平山以“中华革命党”的名称起草了《党纲》、《政纲》,首先在上海秘密进行政治活动与组织活动,刚露苗头,就在上海的影响“甚嚣尘上”,统称其为“第三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华革命党,在白色恐怖和“四面受敌”的艰难处境中,行动极端秘密,凡事多由少数核心人物碰头商议,始终未能召开会议而正式成立,只是由一部分人推定谭平山、章伯钧、张曙时等组成主席团,并以谭平山为首作为党的“指挥部”,其秘密机关设在上海福煦路国民里14 号。通过一些核心人物的个人联系,先后在北平、天津、江苏、四川、江西、安徽、山东、福建等省市的一些城市发展了组织,江西、四川、北平等省市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省、市级组织,成员共约千余名,主要是大、中学校的教授、教员、青年学生,也有一部分机关职员和工人。1928年3月,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谭平山主持。会议经协商推选邓演达、谭平山、章伯钧、张曙时、朱蕴山、李世璋、马哲民、郑太朴、黄慕颜、邓初民、张申府、王枕心为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由邓演达总负责(邓演达未回国前,由谭平山负责),李世璋分管组织工作,马哲民分管宣传工作,朱蕴山、黄慕颜分管军事工作,郑太朴分管青年工作。同时,会议决定党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国革命理论,恢复原有的国民党左派组织,联络反蒋军队,开展反蒋活动。从此,中华革命党宣告成立。谭平山以中华革命党的名义起草的《党纲》和《政纲》,因内部分歧较大而未获讨论通过。6月13日,以中华革命党中央主席团的名义发表了《训令第一号》,向全党指出目前工作计划重点。6月,谭平山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华革命党各站负责人会议,通过了由他起草的《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但因内部意见分歧较大而未公开发表。
1928年5—6月间,中华革命党在上海的一些大学发展和联系了一部分教授和大批青年学生,就更受到各方面的围攻,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同各方面进行论战和加强青年工作,于5月25日在上海创办了《灯塔》周刊,后又创办《突击》、《星》等刊物和“爱的书店”,在上海、北平、天津、江苏、江西、四川等地发行,颇有影响,但不久即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而停刊。1929年3月,针对“蒋桂战争”,中华革命党发表《对时局宣言》,呼吁促进中国革命复兴;后来,针对当时国内新军阀混战、人民痛苦不堪的形势,中华革命党又提出了组织人民政府、铲除封建及一切反动势力、根本消灭军阀内战的《最低限度临时行动纲领》8 条。
1928年春至1929年,中华革命党先后在上海、北京、江苏、安徽、山东、福建、广东、湖北、天津、香港等省市的一些学校和机关中建立了基层组织,在江西和四川建立了省级组织,党员达千人。上海地方组织由中华革命党中央领导成员李世璋、郑太朴、朱蕴山、马哲民负责,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打入同济、光华、大厦、暨南、远东、劳动、大陆、东亚、群治等大学发展了一批教授和学生为党员,秘密开展了反蒋反帝革命活动。中华革命党的宣传负责人马哲民和理论家邓初民亲自就所领导的大陆大学的党员及进步学生,与以该校校长陈公博为首的改组派进行了经济上、思想上的激烈斗争,争取了群众,致使大陆大学于1929年4月被国民党查封。1928年夏到1929年初,为了开展华北的工作,中华革命党从上海派出周惠生、黄让云、周新民、郭冠杰等人到北平成立了北平小组,进行了一些活动,但组织发展工作迟缓,只是在章伯钧到达后才有了较好的发展,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联系并发展了一批新党员。1928年春,黄子谷与上海党部取得联系后,建立了由黄子谷、文光甫、吕一峰、周澄波、董人宁等人组成的中华革命党四川省委员会,由黄子谷任书记,后逐步发展,到1929年底全四川有党员100 多人,董人宁等人建立了重庆、成都委员会,并在各县开展了一些工作,1929年创办了省委机关报《唐报》以宣传中华革命党的政治主张。1928年6—7月间,李筱青、胡兰畦、王又庸、王枕心等人在南昌建立了中华革命党江西省委员会,在南昌创办了《平民日报》作为省委的机关报。后来,由胡兰畦在南昌、陈步海在九江分别建立了市委员会,他们以国民党江西省党务学校、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江西第一师范学校、江西女子中学等为据点,在学生中发展了一些党员,开展活动。
中华革命党十分重视开展军事活动,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军队就不可能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1928年春,中华革命党指定专人串联黄埔毕业生,策动反蒋,一些到上海谋出路的黄埔同学,以邓演达的名义,策动杂牌军队共同反蒋。1928年夏,中华革命党曾经利用奉军反蒋,但没有成功。1929年夏,中华革命党准备在四川举行武装起义,以建立根据地,但在起义前却遭到镇压。1930年春,中华革命党在福建曾策动驻军卢兴帮部,对蒋介石嫡系部队刘和鼎部进行了袭击。
中华革命党成立后,虽然开展了反蒋斗争,组织亦有发展,但内部困难重重,人心涣散,军事活动打不开局面,没有多大作为。1929年的下半年,中华革命党的境况十分困难,谭平山已经不能应付复杂混乱的局面,经过章伯钧、朱蕴山、李世璋、郑太朴、王枕心、肖秉章6人多次商议,决定劝谭平山暂时离休,请邓演达回国主持党务,以便重整旗鼓,继续前进。
从1927年冬至1930年春,中华革命党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处于筹备阶段的组织,但却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打下了组织上的基础。在这期间,邓演达在欧亚各国为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地考察之后,于1930年5月秘密回到上海,随即着手起草并主持讨论党的政治纲领,同大家探讨建立党的中央机构等问题。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法租界萨波赛路黎锦辉住宅召开了有十个省区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季方、郑太朴、丘哲等30 余人,会议由邓演达主持,从下午7 时开到10 时;通过了邓演达起草的《我们的政治主张》(9月1日在《革命行动》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前,经中央各部门联席会议决议改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选举邓演达、黄琪翔、彭泽民、章伯钧、季方等25 名干事组成中央干部会,邓演达被推选为总干事,宣布了中央机关各部门的名称和人选。8月10日,中央干部会发出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式成立的第一号《通告》。中央秘密机关设在上海爱麦尼限路159 号。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后,组织不断发展,分布为中央区(包括上海、南京、江苏、浙江5 个省市组织)、北方区(包括北平、天津、河北、山东、山西、西安、兰州、绥远、察哈尔9 各省市组织)、南方区(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6 省和香港组织);成员总数近二千人,主要是文教界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特别是以高等院校作为发展组织和开展活动的据点,另外还有一部分军政人员和少数农工。各地开展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活动,邓演达亲自讲课训练干部准备起义,1931年8月17日下午,邓演达赴赣领导起义尚未成行,便不幸被铺,被押解南京,于11月29日被秘密杀害,于是党内领导失去核心,中央机关陷于瘫痪,很多干部遭到迫害,后经中央一些负责人商定,党务暂由黄琪翔负责,局面渐次稳定,逐步恢复活动。
1945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黄琪翔为总书记;1947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章伯钧为主席;最终成为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是谭平山发起的由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资历较深、较有影响的党政界上层人士为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而建立的政治组织。1943年2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下,谭平山、王昆仑、陈铭枢、杨杰、郭春涛、朱蕴山等在重庆发起组织民主同志座谈会,以座谈时事的形式,联系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8月,在座谈会的基础上,由谭平山、陈铭枢、杨杰、朱蕴山、王昆仑、郭春涛、许宝驹、于振瀛、何公敢、甘祠森10人组成筹备小组,着手筹建组织,定名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自1944年下半年起,开始以民联名义吸收成员,开展活动。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签订后,民联在重庆举行第一次全体大会;10月28日,通过了政治主张、决议案、临时组织章程,选举谭平山、陈铭枢、郭春涛、杨杰、柳亚子等17人组成中央临时干事会,推选谭平山、陈铭枢、杨杰、柳亚子、朱蕴山、王昆仑、郭春涛等七人组成中央常务干事会。民联的政治纲领提出,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与决议案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是由李济深发起组建的、由中国国民党内有一定影响的上层军界爱国民主人士组成的政治组织。1946年3月4日,民促在广州成立,推选李济深为中央理事会主席。民促的政治纲领提出,建立一个和平、统一、富强的三民主义新国家。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由国民党民主派组织和人士组成的政治联合体。1947年秋,李济深、何香凝联名写信给当时尚在上海的谭平山、柳亚子、郭春涛、陈铭枢等,提出来香港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此后组成联合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起草了文件,进行了有关的组织准备工作。1947年冬,国民党民主派组织及人士汇聚香港,对组织联合开始了具体筹备,连续召开两次国民党民主派联合大会,完成了筹备工作;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开幕,出席代表110 余人,选举宋庆龄、李济深、冯玉祥、何香凝等20人为主席团,宋庆龄为总主席,李济深为副总主席(实际负责主持大会);11月25日,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948年1月1日,在香港坚尼地道五十二号正式举行了民革成立大会,通过了有关文件,选举产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李济深、何香凝、冯玉祥、谭平山、蔡廷锴、陈其瑗、陈劭先、王葆真、朱蕴山、何公敢、张文、郭春涛、朱学范、邓初民、李章达、李民欣16人为中央常务委员,李济深等71人为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柳亚子、李锡九、陈汝棠等18人为中央监察委员,柳亚子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任。
中共中央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五一”口号,第五项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1日,毛泽东致函李济深、沈钧儒。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代表民革,沈钧儒、章伯钧代表民盟,马叙伦、王绍鏊代表民进,陈其尤代表致公党,彭泽民代表农工党,李章达代表救国会,蔡廷锴代表民促,谭平山代表民联,郭沫若代表无党派人士,共同发出了响应“五一”口号的致全国通电和致毛泽东电。谭平山作为曾经任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高级干部职位的人士,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参与新政协的筹备,他的主张和影响为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商建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谭平山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监察部前身)主任等重要职务,他逝世前被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谭平山是早期同盟会员和国民党员,他是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和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奉者,他是广东中共组织的创建者,他是统一战线的履行者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者。当蒋介石、汪精卫把持国民党而背叛中国革命时,他作为国民党民主派人士,沿用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的旗帜,联合国民党左派等一批民主人士,于1928年3月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率先开启了中国民主党派的活动。谭平山作为民联的发起人和领导人,对于国民党民主派组织民促的成立十分支持和高兴,他深知联合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在民促成立不久,就提出民联和民促的组织联合问题,民促立即予以积极响应,从而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因此,谭平山也就历史地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确实不愧为中国民主党派第一人。
[1]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2]韩忠金,孙信.中国民主党派简史[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
[3]民进中央会史工作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简史(1945—1995)[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4]中国致公党简史编委会.中国致公党简史(1925—2009)[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
[5]孙宗明.中国民主党派简史[M].泰安:泰安市新闻出版局,2011.
[6]孙宗明.中国民主党派创建及沿革的历史[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1999,(4):15—18.
[7]孙宗明.中国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J].泰安师专学报,2000,(2):17—20.
[8]沈华.国共双方因何都开除谭平山[N].人民政协报,2012-12-13: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