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2013-08-15 00:44姜素勤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特色科学建设

姜素勤

(泰山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首先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可以从四个层面来把握:

一、世界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新概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由于一些国家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经济增长仅仅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重要目标,却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加上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因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正如上世纪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佩鲁在其《新发展观》中所言:“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结果的不平衡,即振兴的不平衡。旧的问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问题的不断积累,危害加速扩大,其严重后果,就是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被‘撕裂’”。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还包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应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也与此相适应,人类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总结不断走向深入。1962年,美国出版了萊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集中描述了六六六、DDT 等剧毒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灾害场景。书的末尾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恐怖的场景:春天来了,大地上有几只鸟儿扑棱扑棱翅膀倒下去了,尽管是春天,但整个地球一片死寂,一片寂静,再也没有鸟语虫鸣。作者警示世人:如果人们不想“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就必须格外重视环境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米都斯等人的报告《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伴随着生态极限的到来,经济增长也就会到极限了。尽管罗马俱乐部的预测是悲观的,但给人类发出的警告是值得重视的。正是悲观论促使人类终于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又是稀缺的。在利用资源上,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兼顾代际关系。20 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了种种新的发展观,如法国学者佩鲁提出的“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关心文化价值”的新发展理论、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乏的重要手段等思想,均警示人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 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作为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既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它们,如在横向发展方面,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纵向发展方面,提出了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在内涵发展方面,阐明了发展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国际上则提出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建设一个民主、和谐、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这样,科学发展观就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考

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社会主义在20 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使一部分人怀疑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于20 世纪首先在十几个不发达国家胜利符合并且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深层原因是违背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推行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先“左”后右或一“左”到底的错误路线。[1]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一种特定的实践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同时也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错误地对待(先是不改革,后是彻底摧毁)这一模式所造成的悲剧。苏联模式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但却是严重扭曲和僵化了的模式;尽管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合理性,尽管这一模式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后来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决不能将其神圣化、绝对化,特别是在战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国际环境下,其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必须全面彻底地进行改革,否则社会主义是没有希望的。[2](P141-142)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今天的沧桑巨变中,更是深切体会到,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而不是认可马克思主义“无用论”。

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30 多年,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30 多年。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不断地随着实践创新而推进理论创新的十年。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实践创新而形成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10年,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创造了科学发展的辉煌业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1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我们经受考验、化危为机、赢得主动的精神支柱。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把社会主义胜利推向21 世纪。这为人们进一步深入探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作出过许多重要论述。比如毛泽东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等重要方针和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施“三步走”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在一系列严峻挑战和考验面前沉着应对、趋利避害,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重要理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同时,我们党下大力气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下大功夫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从而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最新成果作为最新的指导思想,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3]

四、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新内容、新境界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巩固、在发展中推进的。胡锦涛同志早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讲话中就指出:“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就处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又说:“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看,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4]面对我国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做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总结实践新创造,深入回答时代新课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新成果,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5]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国际、国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并正视和沉着应对我们前进过程中面对的挑战,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回顾过去,我们的确为已取得的发展成就感到自豪,但决不能因此有丝毫懈怠,也不能妄自尊大。我们必须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对我们的考验和压力不减反增。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困难多。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6]高度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扎扎实实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胜利。

面对未来前进道路上我们还有可能会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考验。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7]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高放.以宽广、深邃的目光观察社会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3,(11).

[2]肖枫.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3]刘云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N].人民日报,2012—11—22(3).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中):308—309.

[5][6][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猜你喜欢
特色科学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