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参保农民选择较低缴费档次的成因及对策

2013-11-12 07:01:30张晨寒刘二鹏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农保档次新农

张晨寒,刘二鹏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事业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河南 新乡 453007)

2009年9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2月1日起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并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试点,2020年实现农村地区适龄人群的全部覆盖。同时确定采取政府补助、集体补贴和个人缴费的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筹资模式。新农保的推广对应对农村老龄化、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体系有巨大作用。

“新农保”政策出台后立即引起了广大专家与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围绕新农保的试点应坚持的原则(耿永志2009)[1]、新农保制度的完善与变化(陶纪坤2010)[2]、影响新农保参保率的因素(徐立强2011)[3]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新农保参保者选择较低缴费档次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对河南省新农保四个试点县的实地调查,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文献查询等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新农保参保农民较多选择较低缴费档次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一、“新农保”政策实施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新农保”推广的情况,2012年的2月—2012年的8月,对河南省兰考县、通许县、辉县、长葛市四个“新农保”试点县(市)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和发放调查问卷,并同周围村庄的农民以及负责“新农保”推广的乡、村干部进行沟通交流。此次实地走访调查共涉及“新农保”参保居民215人,村干部12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6 份,有效问卷349 份,问卷有效率为87.25%。通过SPSS11.5 建立数据库问卷分析及数据整理,我们将该此次调查的相关情况做出如下统计结果,见表一、表二、表三的所示。

从表一、表二、表三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程度和满意程度普遍偏低;对新农保政策的关心主要集中于政策的延续性和资金的安全性上;参加新农保的农民普遍选择100 元—200 元等较低的缴费档次。

表一 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统计表

表二 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关心程度排序

表三 新农保的缴费档次情况统计表

二、新农保参保居民选择较低缴费档次的原因分析

(一) 对“新农保”政策不信任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无论是参保农民还是未参保农民,对新农保普遍存在不信任心理:一方面对新农保政策的可持续产生疑虑,担心会像“旧农保”那样中途夭折。据了解,在新农保推行之前,个别地区曾经推行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最后由于政策变动频繁、财政资金短缺等原因而没能继续推行下去。另一方面农民对新农保资金的安全性产生忧虑,担心由于管理不善和贪污寻租等问题,自己将来领不到“养命钱”。由于从开始缴费到领取养老金中间间隔15年甚至更长时间,处于“理性经济人”考虑,他们选择了较低的缴费档次,一方面可以应付上级部门的参保要求,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观望的余地。

(二) 政策宣传动员不到位

一方面,对于新农保政策,宣传途径单一。调查中发现,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途径多为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电视新闻、村广播通知和亲戚间的告知等简单的方式。调查中,有31%的村民是通过村民大会了解新农保政策的;通过电视新闻和亲戚朋友的相互告知方式知晓新农保政策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2%和18%。另一方面,对政策的宣传内容粗略,缺乏深入。通过调查发现,只有25%的农民知道“新农保”的全称;11%的农民对新农保缴费收益有详细了解;通过村干部上门宣传对新农保的具体内容有了解的不到20%。如表四、表五所示。

表四 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途径

表五 农民对新农保具体内容知晓程度

(三) 缴费档次与年收益率出现“倒挂”现象

参照现行“新农保”政策:河南省新农保地方政府补助30 元/人/年,中央直补(基础养老金)55元/人/年,月领取额=月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总额/139(139 为领取月数,国家统一划定),个人账户总额=(缴费档次金额×15 +地方政府补助额×15),年投资收益率=(月领取养老金额×12)/相应的缴费档次,考虑到通货膨胀率接近于年利率,故二者抵消,未加入计算。现假定两个农民甲、乙同时参保(甲、乙无任何差别),并且都缴满15年:甲参保100 元/年的缴费档次,故甲每月领取养老金=(100 ×15 +30 ×15)/139 +55=69.02 元/月,甲的年投资收益率=69.02 ×12/100=8.28;乙参保500 元/年的缴费档次,故乙每月领取养老金=(500 ×15 +30 ×15)/139 +55=112.19 元/月,乙的年投资收益率=112.09 ×12/500=2.69。我们可以发现:参保较高缴费档次的年收益率反而低于参保较低缴费档次的年收益率。所以,农民出于“理性人”考虑,比较关注直接的受益率,故选择较低缴费档次以图获取较高的受益率。如表六所示。

表六 新农保”养老金缴费档次与待遇收益对照表

(四) 农民在参加新农保时从众心理明显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选择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它的产生原因是行为人不自信或者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选择“从众”方式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平衡和安慰。情境因素是从众心理的主要诱因之一,其对从众行为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偏低,对新事物缺乏很好的判断力,缺乏信息整合与识别能力,加之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并没有深入人心,农民对新农保参保档次的选择便陷入了被动。这时,村干部、村里有威望者、家庭较为富裕的农户的选择便成为众农户“跟随”的对象,于是,便出现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的盲从现象[4]。如表七所示。

表七 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动因

(五)“家庭养老”依旧是农村社会主要养老方式

在问及农民在年老后预期的养老方式时,大部分农民还是倾向于家庭养老,调查中发现:有52.5%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家庭养老,依靠(预期)新农保等社会福利政策养老的农民占到被调查者的15%。由于农民将未来养老的“重任”较多地寄予下一代以及亲戚,加上农村社会宗族观念盛行,相对于新农保政策,农民更加愿意相信自己的家人、亲戚,因此,农民不愿意在新农保政策上多“投资”。另一方面,关乎农民利益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尚不健全,也使农民不敢轻易将自己的未来托付于“有限的”社会政策。如表八所示。

表八 农民预期养老方式统计

综上所述,除了“新农保”制度本身存在制度缺陷外,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不了解、不信任、家庭养老观念重是造成新农保参保居民选择较低缴费档次的主要原因。

三、引导农村居民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对策

(一) 强化政策宣传,鼓励农民积极参保

一方面,新农保政策的宣传要改变以往的“重导向,不重细节;重程序,不重内容;重宏观,不重微观”[5]的宣传途径,宣传途径要力求做到贴近农民生活,做到精细化、个性化、乡土化。同时,在宣传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与农民的互动,可采取“进村入户、各个击破”的方式进行,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对新农保的具体内容也要加以宣传,让农民不仅了解“框架”更要知道“细枝末节”。同时,宣传内容应有所侧重。一是要强调参保资金的安全性,打消农民参保顾虑,二是要宣传政策的“多缴费、多得利、多收益”优势,引导参保农民选择较高缴费档次。

(二) 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

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力度,可采取“入口补”和“出口补”的补贴方式。“入口补”即在农民参加新农保时进行补贴,遵循“多交多补、照顾困难群体”的原则,提高新农保的缴费收益率和覆盖率;“出口补”即在养老金发放时,提高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水平,并建立丧葬补贴和随物价水平增加补贴等机制。

(三) 建立具有弹性的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补助标准

对于不同的缴费档次,地方政府的补助标准要有区别对待,并且要体现“多缴多补”的原则。可以在保证最低补助标准30 元的基础上,建立10 元—20 元的档次之间的补贴差额(具体数字根据本地区财政情况确定),进一步缩小或者扭转较高缴费档次的年收益率低于较低档次年缴费收益率的局面,这样才会使高的缴费标准更具有吸引力。

(四) 引导农民养老观念由以家庭为主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重转变

在现阶段,农村居民的养老观念主要是“家庭养老”。而随着政府应对老龄化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村社会事业与福利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社区福利机构、老人院、老年社区、老年公寓等也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因此,在肯定家庭养老地位的同时,也必须对社会养老加强宣传,尤其是社会养老的持续性、专业性和全民性对家庭养老的补充作用,促使农民的养老观念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变。

(五) 政府建立和完善对于特殊群体参保的灵活救助机制

由于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建立政府资金对特殊年份、特殊群体的养老金缴费补贴机制非常有必要。预先建立起特殊年份的养老金缴费补贴应急措施,对特殊群体则应该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长效的救助机制。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因偶发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缴费的断裂,打消农民参保时的顾虑。

总之,“新农保”制度实现了我国农民养老局面的重大跨越,对于“新农保”试行中显现出的问题要积极总结,深入最基层去了解相关的情况,同时还要通过与相关支农惠农政策的配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新农保”政策惠及范围不断扩大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新农保制度会更加深入人心、顺乎民意,从而真正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颐养天年”的和谐社会局面。

[1]耿永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应坚持的几项原则[J].现代经济探讨,2009,(11).

[2]陶纪坤.“新农保”方案的主要变化及完善对策[J].经济纵横,2010,(5).

[3]徐立强.影响“新农保”参保率的因素探析——基于spss 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张晨寒,高迪.中年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愿的调查分析——以河南省辉县为例[J].南方农村,2011,(2).

[5]徐 勇.中国农村咨政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新农保档次新农
银保监会发布《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办法(试行)》
新农人时语
新农业(2017年22期)2018-01-03 05:45:51
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育(2016年29期)2017-02-13 14:52:15
新农人时语
新农业(2017年2期)2017-02-02 11:10:59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19:50:40
云南省新农保制度问题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12:11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08:59
这个假期你错过的不是院线片而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