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08-15 00:50黄克亮罗丽云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0070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0650
探求 2013年3期
关键词:美丽文明农民

□黄克亮 罗丽云(、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 广州 50070;、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观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提升的发展过程。自党的十二大至十五大,主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两大文明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三大文明”建设和“三个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人与人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从理论上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使我们党最终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整体形态。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与十七大的有关论述相比,体现出内涵更深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十八大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我们党秉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并成为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向、总原则。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劳动过程归根到底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土地为财富之母,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要素构成农产品消费时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性消费潮流。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5]推进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夯实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看到,长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延续,固然使部分农村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和财富上的增长,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也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损害了农民的生存权益,广大农民对此是不满意的。因此,必须摒弃那种片面追求政绩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推行绿色GDP,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6]为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能引领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正确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而让农民形成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提高农民素质。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的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在农村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量大大超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对农民生命健康造成恶劣影响,增加农民的医疗负担。对农民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就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由来及内涵特征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2007年该县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创建中国第一个“生态县”。2008年,安吉县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总结浙江等省创建美丽乡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业部决定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从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 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 个左右,2014—2015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要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幸福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从先行先试的浙江等省的实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的“美丽”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要实现四个层面的“美”,即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自然之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之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文化之美)、管理民主乡村社会美(和谐之美)。也就是说,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美丽乡村是集农村“五位一体”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它不仅仅是指农村要环境优美,还要村民文化素质高,人文环境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从全国范围来讲,美丽乡村就好比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细胞工程,只有做好这一个个细胞工程,美丽中国才会建设得更好。

1、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离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成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和中心镇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要求我们切实加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要求我们着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与辐射提供有效通道,从而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美丽乡村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我国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我国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中国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只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彩篇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也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优良的美丽中国的生动铨释。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生态立市,打响“花城绿城水城”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离不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广州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1、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建什么、如何建的问题,关键是要以美丽乡村的要素为基础做好规划指引。要按照农村的功能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取得共识,确保规划落地。

第一,以品牌理念进行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生态主题,树立生态品牌意识。美丽乡村作为广州的品牌,具体到各区(县级市)、镇(街)、村(居)都需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加以精心设计,突出特色。传统的村落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集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如增城以“最美荔乡”、从化以“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番禺以“岭南水乡典范”等作为各自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就突出了各自的生态优势与特色。以增城市为例,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增城以“最美荔乡”和打造中国版的“欧陆小镇”为理念,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和规划建设城乡绿道网,建设宜居城乡,经过几年的建设,增城被誉为生态之城、活力之都,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名副其实的“美丽大乡村”。

第二,搞好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要科学制定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突出抓好村庄布点、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并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农村的功能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要明确公共服务区、古村保护区、新村庄区域功能布局区域划分,打造有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商贸服务街区、有公共服务功能区、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色产业园区的美丽新农村。中可借鉴推广增城市霞迳村的做法,搞好美丽乡村的功能区建设。霞迳村是广州市14个市级试点村中的一个,结合该村的生产生活特点,现已将全村划分为农民居住区、生态旅游区、现代农业区、产业发展区等功能区。通过拆除农民的泥砖房,建设居住区规范农村建房,实现集中居住。生态旅游区建设以乡村酒店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现代农业区则建设2000 亩的水果、蔬菜、花木基地和桑基鱼塘,产业发展区将规范壮大9间村内企业,增加村民的就业率。

第三,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生活便利、实施齐全、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直观的体现。创造美丽乡村的优美生态环境,必须以村庄综合整治为重点,重点抓好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加强农村居住地景观环境建设,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家居环境清洁、资源利用高效和农业生产无害的生态型村庄。当前广州的新村建设、旧村改造都要注重突出岭南文化特色、地方风情,有些新建的房子要进行“穿衣戴帽”立面整饰,对闲置的旧房要及时拆除,然后进行土地整理,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今年广州村庄整治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到上半年实施完成全市农村综合治理的“五化”工程(道路无阻化与光亮化、饮水洁净化、生活排污无害化、垃圾处理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化),切实改善广州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的路更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2、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夯实美丽乡村基础。

农村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农村经济的根本特征,也是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追求生态效益、保障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同时生态经济也是一种集旅游、观光的产业,生态经济能使农村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第一,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化,在生态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将广州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尽快、最大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在广州北部山区8 镇发展以“青山、碧水、农趣”为特色、“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把从化与增城两市精心打造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城”。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通过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孵化成一批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农村生态产业;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实现村域经济的生态化。

第二,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的支柱,生态农业能化解农村资源紧张,资金困难等矛盾,同时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手段。生态农业还能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创造基础平台。生态农业维护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广州建设美丽乡村,要注重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循环环境链,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要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要完善农业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及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和市场推介,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合理选择发展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如从化、增城两市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分别制定了流溪河源头、增江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等政策规定,鼓励农村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生态种植等产业,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两地逐渐兴起的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使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和生态交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新风。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构建体现生态理念、创新意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态文化体系,形成全体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

第一,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新风。美丽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素质的养成,这实际上是乡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以生态文明村镇的创建为载体,在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如生态文明村,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建设等。要结合农民技能培训,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使农民养成节能、环保、减排、循环的“低碳经济”意识。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要重视对农民的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引导农民提高生活质量,崇尚环保生活方式为目的,着力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

第二,通过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等方式,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弘扬农村生态文化。要以农村书屋、文化广场、文化室等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通过把文化积淀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相融合,实现文化传承和突现地方特色的目的。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与发祥地之一,其乡土文化经千年沉淀,深沉厚重且历久弥新。因此,为传承弘扬广州乡土文化,应编制广州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遵循“一村一特”的工作思路,制定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集中打造广州的“绿色文化”、“乡土文化”等文化品牌,形成农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要高度重视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倡导岭南建筑风格,建设岭南风绿色乡村,打造独具特色的岭南古村古镇,推动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4、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美丽乡村建设动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制度来调节,制度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7]因此,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低碳、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如资源配置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分类考核机制等长效机制等),为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第一,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要严格执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监督审核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政策,树立“生态为政”的理念,建立高效、廉洁、绿色的行政管理体系,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型政府。如在完善生态建设考评机制方面,近几年来,增城市积极探索推行绿色GDP考核,改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考核。不仅考核经济增长,还考核社会发展,按三个不同功能区,不同乡镇在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肩负的不同使命,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真正将生态建设与干部实绩考核挂钩,确实履行“生态为政”职责,使增城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的台阶。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恢复与补偿制度。巩固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策。完善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及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对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行为做出行政决定,限定破坏者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污染者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恢复、更新,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制定资源价值补偿制度,保证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第三,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建立并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农村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启动执行听证会制度(要有全体村民参加)。建立农村环保重大决策事项落实反馈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度,并逐渐将许可证制度应用到所有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领域。同时,要加强政府人员和社会公众生态道德人格的养成机制建设,制定生态道德教育制度,建立农民生态道德监督评价制度,加强农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监督制度,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深入民心。

[1][4][5][6][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周国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12—8—6(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1).

猜你喜欢
美丽文明农民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