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数字图书馆,这个概念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并随着1993年美国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DLI)而风靡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建设一直在争议中前行与发展,仅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1],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并不妨碍业界对数字图书馆的追捧,其仍然是图书馆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
不仅图书馆界热衷于数字图书馆建设,企业界也看到了数字图书馆的商机。早在2004年末,Google就计划将哈佛、牛津、斯坦福、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数字化[1]在布鲁塞尔正式启动,通过其主页就可以查阅欧盟27国的书籍、手稿、音乐、绘画、地图、照片和电影等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资料;2010年,德国也推出了“德国数字图书馆(DDB)”计划[2],将全国3万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数百万书籍、影片、影像及录音档案数字化,读者可在线搜索。
我国国家图书馆于1997年就申请立项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组织了国内比较著名的公共图书馆参加“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2000年正式启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2002年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系列国家级大型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数字资源的总量,改善了县级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水平,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我国数字图书馆未来进一步大规模建设与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为推动数字资源向基层倾斜,同时也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2010年2月,国家图书馆正式启动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4]。该计划将2011至2012年定为工程的基础构建阶段,完成硬件平台搭建工作,2013至2015年为全面推广阶段,汇聚整合全国各级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创新提高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向全国公众和业界提供统一服务。首批32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可以无偿获得总量达1TB的数字资源,年底前全国2940个县都将具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一起构成分级、分布的全国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5]。
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的启动,代表着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了新的征程,表明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从资源建设阶段开始转向服务阶段,并且向基层图书馆大力倾斜。因此数字图书馆在原来单纯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很大的延伸。现在看来,数字图书馆可以说是在当今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建设的新产物,是图书馆服务的新业态,是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代表着新时期、新形势下图书馆的一种发展方向。
黑龙江省图书馆现馆舍1998年立项建设,总建筑面积30666平方米,设计阅览座位1200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仅3000人次,在全国省馆范围内是比较落后的。虽然近年来省馆延长了开馆时间,提供免费开放服务,目前寒暑假及节假日读者日接待量高达1.2万人次以上,但服务空间、设施维护和读者安全已出现隐患。
另一方面,随着馆藏文献的逐年增加,1877平方米的藏书库已严重超负荷,60多万册图书寄存到其他图书馆,并且图书馆原设计偏重于传统文献借阅服务,互联网访问能力仅4万人次,但目前日访问量却高达12万余人次,服务器硬件设备及网络设备已不堪重负。
上述数据充分表明,黑龙江省馆在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前,底子非常差,基础也非常薄弱。面对国家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新的发展战略机遇,黑龙江省馆凭现有馆舍设施和硬件设备难以满足国家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发展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唯有奋起直追,才能实现“弯道超车”的跨越。
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2007年起,黑龙江省馆在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上,立足统筹带动全省基层图书馆协调发展,签约购买了可供全省县(区)图书馆和部分地市图书馆共享的大量数字文献资源,包括CNKI中国知识总库、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等15个大型专题数字资源库,年镜像总量达20TB。为了实现全省各级图书馆广大读者能免费享用省馆的海量数字文献资源,黑龙江省馆采用固定IP方式进行认证,省内图书馆读者均可免费共享省馆自主创建的大量地方特色数字资源。
软件平台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保障。为了实现省内图书馆的集群管理,黑龙江省馆联合全省各级县馆统一采购“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Interlib”软件,建设了“全省图书馆自动化集群管理系统”,组建成“总/分馆制集群化管理系统”,实现全省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同时还建设了“全省远程监控技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平台远程监控各县馆的服务器,包括CPU、内存、硬盘使用率、风扇转速、操作系统、进程、网络流量、重要部件的温度和电压,硬盘、内存所剩的容量,管理员能在第一时间做好备份或扩充,系统也更安全。
除此之外,黑龙江省馆还构建了全省视频会议体系,提高了黑龙江省文化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了服务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增强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同时省馆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体系对全省基层馆开展技术培训、业务交流,不仅实现了实时化和常态化管理,也节约了大量的培训成本和会议经费。
虚拟专用网(即VPN)是数字图书馆资源传输的重要手段。2010年在省财政厅、文化厅的扶持下,黑龙江省馆迅速搭建了覆盖省、地市、县区三级图书馆的VPN数字图书馆专用网络,保障了全省各级图书馆快捷顺畅、稳定安全地共享国家数字图书馆和省图书馆的数字文献资源,整体提升了全省公益性数字文化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黑龙江省馆在数字图书馆资源、软件平台以及VPN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创新,不仅开创了数字资源服务全省基层群众的新局面,也赢得了与国家图书馆战略合作的机会。2011年1月16日黑龙江省馆挂牌成为“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黑龙江分馆”,成为国家启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第一个试点省份,这是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对于黑龙江省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上的肯定与支持。
为了做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试点工作,2011年黑龙江将“省数字图书馆”建设列为“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文化设施”项目,并规划在群力新区选址新建7万平方米的“省数字图书馆”。届时省馆总规模达到10万平米,跨江辐射科技创新产业园,填补全省没有“科技图书馆”的空白。
建成后的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是“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黑龙江分馆”,是支撑全省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中心馆”,是全省数字文献资源采集加工中心、镜像存储中心、传输服务中心,全省数字图书馆联网管理中心、技术培训中心、运维保障中心,负责实现全省区域内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统一整序、镜像存储、跨库检索、无缝链接、无障碍传播,将成为联通国家数字图书馆、省内外各级数字图书馆的“双向认证”平台。
建成后的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将通过资源加工系统重点建设地方文献资源,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扬本省特有的特色资源,形成“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同时承担起向全省公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免费提供数字文献信息服务的职责和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地市、县(区)支中心与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点的网络建设、资源传输、技术培训、技术保障职责。
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将构建以省馆为中心、以地市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覆盖全省的各级图书馆虚拟网VPN,建设分级分布式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为通道,借助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向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因此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总体框架可归纳为“一库一网三平台”。一库是指一个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一网是指覆盖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三平台是指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2012年,黑龙江省馆在“一库一网三平台”基础上,创新数字图书馆服务机制,建设开通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龙江学习中心”,镜像发布8000多部(集)学术视频讲座,整合350多万种电子书、20000万多种期刊、报纸和海量的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各学科考试课程、各类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为建设学习型龙江社会搭建一个向全省开放的全媒体数字资源学习平台。
丰富的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前提。黑龙江省馆一方面有计划地加大电子文献采购比例,采购高质量的数据库,另一方面根据现有馆藏特点、馆藏发展计划、地区性和专业性合作计划等,确定了适当的主题范围或文献类型范围的馆藏数字化项目,有重点、有计划地加速本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进程。
黑龙江省馆通过3种方法实现本馆馆藏文献数字化:一是利用高速自动数字扫描仪将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以图片格式保存,便于读者充分利用,提高图书资料的使用效率;二是利用人工录入方法,其便于全文检索,但由于只有文本信息,不能保留原印刷版的全部完整信息,如公式、图表、版式等;三是采用全息数字化制作系统,该法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于一体,能完整保留原出版物的文字信息和版面信息,也能支持全文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
良好的硬件设施、网络设施和软件平台是数字图书馆实现的基本条件。要建设好数字图书馆系统,黑龙江省馆至少需要配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网络设施,包括自动化系统服务器、Web服务器、BBS服务器、Mail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局域网服务器、用户终端检索查询计算机工作站、UPS电源、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站、网络设备(宽带网络、路由器、千兆交换机、接线器等)及扫描仪、数码相机、各式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等。除此之外,数字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软件平台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软件平台建设上要注意系统的开放性、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与可管理性,同时还应配备保证网络安全的防火墙软件,以杜绝对网络的恶意攻击,保障信息畅通。
黑龙江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数字化人才建设与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具备熟练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6]。因此,黑龙江省馆在规划数字图书馆建设时将人才培养放在显著的位置上,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加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图书馆专业培训与教育工作,加强了网络信息服务开发、图书馆Web设计、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设计和适应性新型人才培养,积极主动地引导馆员熟悉并乐于运用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技术,使馆员成为熟悉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行家里手,从而提高数字化文献信息收集、开发、传递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图书馆不仅注重服务数量,更注重服务质量,使图书馆从图书资料管理走向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
在夯实基础、做好规划的基础上,黑龙江省馆开始着力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该工程是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之后的国家级数字文化建设工程,重在建设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搭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最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功能。
结合“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黑龙江省今年重点建设黑龙江省馆和哈尔滨市馆、牡丹江市馆、伊春市馆,其余地市将在明年全部完成建设。整个建设过程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构建阶段,该阶段以黑龙江省馆硬件设施建设为重点建成本省数字图书馆“中心馆”,统筹哈尔滨市馆、牡丹江市馆、伊春市馆等数字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搭建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实施用户的统一认证和资源的无缝链接;第二阶段为全面推广阶段,至2015年全面完成本省其余10个地市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平台建设。
工程的建设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主要用于全国性基础数字资源保障性建设、基础性资源的版权征集、资源统一调度与服务系统开发、新媒体服务系统开发、人员培训等,并对中、西部地区省、市两级数字图书馆硬件设备购置予以补助,其中省级数字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标准为300万元,地市级150万元。具体到黑龙江省,国家对于各级数字图书馆设备购置的补助资金为建设标准的50%,其余50%由地方财政配套。其中今年中央财政资金每个地市75万元已经转移支付到位,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已联合发文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落实其余50%地方配套资金。配套资金由省文化厅在省图书馆设立专户,待配套资金到位后,进行统一招标采购,保证统一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标准,为下一步和国家馆、省馆的互联以及各个地市图书馆在VPN平台上互联互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逐步推进,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以数字资源为中心、围绕整个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各个业务系统,形成“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进一步促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公共文化服务目标。
[1] Google 图书.http://books.google.com/,2013/3/23.
[2] europeana.http://www.europeana.eu,2013-03-23.
[3] 德国筹建数字图书馆 叫板Google.http://news.cnfol.com/100222/101,1587,7275975,00.shtm l,2013/3/23.
[4] “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助推公共文化建设.http://www.nlc.gov.cn/newtsgj/yjdt/2010n/8y_2179/201008/t20100 809_34388.htm,2013-03-23.
[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加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0h2m3.htm l,2013/3/23.
[6] 庄伯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