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奇志 李勇
(1、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教授、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缩短机车周转时间可以减少运用机车台数,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压缩机车车辆周转时间是铁路提高运输效率要攻克的难题之一,是挖潜扩能投入少、见效快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铁路运输由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高效化管理战略转型的有效途径。
机车全周转时间为机车每周转一次所用的全部时间(非运用时间除外),它包括:纯运转、中间站停留、本段和折返段停留、本段和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1]。
1)纯运转时间:指机车在区间内运行的时间,包括在区间内各种原因的停留时间 (区间装卸除外)。
2)中间站停留时间:指机车在牵引区段内的中间站停站和调车时间。
3)机车在本段、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指机车自出段时起至在本段、折返段所在站牵引列车出发时止,和牵引列车到达本段、折返段所在站时起至入段时止的全部时间,其中包括调车时间。
4)机车在本段、折返段停留时间:指机车入段时起至出段时止的时间,不包括非运用时间。
机车全周转时间是考核机车运用效率、衡量铁路运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用它可以综合反映运输工作质量的优劣和运输组织水平的高低。缩短机车周转时间可以减少运用机车台数,提高机车运用效率,从而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运输生产效益。
影响机车周转时间长短的直接因素就是机车在区间的纯运转时间、机车在中间站的停留时间、机车在本段及其所在站的停留时间和机车在折返段及其所在站的停留时间,而决定这四个时间长短的间接因素是车站作业水平、段内组织水平、运输调度指挥水平、技术速度、机车交路长度、机车乘务员的操作水平等。机车周转时间不仅与机务部门工作质量有关,也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相关,如日常运输调度工作、编组站工作等。这些因素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所以要想压缩机车周转时间,就需要对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中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进机车运输生产工作[2]。
1)车站作业和段内作业组织水平:车站作业组织水平和段内作业组织水平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机车周转时间的长短。对于始发站来说,如果忽视机车的合理组织,将直接延长机车在本段所在站的停留时间;对于中间站来讲,列车经正线通过和侧线通过,产生纯运行时间就有很大差异。
2)运输调度指挥水平:铁路运输调度对机车运用效率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固定区段上,旅行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调度的指挥,所以机车周转时间的长短大部分都掌握在调度指挥环节。
3)技术速度:技术速度是指列车在区间内平均每小时走行的公里数,它与本务机车纯运行时间成反比。乘务员技能不强,列车不能按图定时运行导致机车纯运转时间延长。一是由于机务管理人员和乘务员在思想中仍然存在“越慢越安全”的认识误区,降低运行速度,导致列车在区间运行时间延长。二是操纵技能不高,使牵引重载列车在高坡区段遇雨雪天气时,发生区间运缓,导致坡停事故。三是乘务员在站线长度、列车换长能够满足一次拉过标的情况下,先停车再往前牵引,增加了运行时间。
4)机车在本段及折返段的整备程序:科学合理的整备作业不仅能从根本上为机车质量提供保障,而且直接关系机车在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
5)机车运转制:机车周转时间与机车运转制有一定关系。如循环运转制与肩回运转制相比,由于一个周转中一般不进段整备,所以可缩短机车周转时间。
6)车流的均衡性:由于受编组站接发能力限制,在列车密集到达时,极易发生列车在中间站等线情况,造成机车停时延长。又由于一些车站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提早向调度申请扣留机车,但因货物装卸、车辆检查、调车作业组织不力等原因,造成加开的列车不能按图编组完成,使机车在车站等待时间较长。
通过上述工作和分析,可以为缩短机车周转时间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方法是在段停时间内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作业时间,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压缩机车供应,加速机车周转。适当减少机车供应,大量减少机车在运行途中因为交路不畅、等车、等开现象的发生,尽快畅通运输通道,尽可能抓机车“紧交路”,保证机车快速周转[3]。
2)提高机车检修和保养质量,严防机车“带病”上线运行,减少因机车质量产生的事故。采用先进的整备装备,实行分段、分片立体平行作业,减少机车移动次数和距离,提高作业效率,把正常整备时间压缩到最小。对库内停留时间较长的机车及时进行调整,及时转入段备或其他工作,减少由于系统变化而引起的机车浪费。
3)调度所、机务值班员和车站值班员间要加强联系,及时沟通信息,准确掌握列车、机车运行情况,尽量把机车叫班计划下达准确以减少出勤后不能出库现象,使机车出库即挂车、挂车就开车,努力减少机车在站停留时间。
4)乘务员要认真执行一次乘务作业标准,按作业标准交接班和进行出乘准备工作,发现机车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做到对口交接,交班不交活,杜绝由于作业不细,责任心不强造成的接班后机车临修或迟拨,影响机车正点出库。
5)合理标志并实施列车运行图。从计划上压缩机车在本段和折返段的停留时间,合理配置机车交路,使到达车次与始发车次之间的时间间隔尽可能小。
6)减少机车在站停留的时间,提高机车入库走行速度,有效组织到发线上的到达出发作业,减少等待时间。
1)为大型中间站配备大功率调车机车,减少使用本务机车担当调车作业的次数,压缩中间站停时间。
2)为调车作业较多的中间站配备平面调车设备,培养专门的调车员,提高调车技术水平,提高作业效率。车站值班员要积极和行车调度员及相邻站进行联系,掌握正线列车通过情况,合理安排作业顺序,节省调车时间。
3)提高车站快速作业能力,减少机车在中间站等线时间。加强行车组织,为减少在中间站停留时间,减少本务机车在中间站的作业,压缩本务机车在中间站作业的时间。要协调好列检、调车员、机车乘务员的工作,相互配合,积极协作,减少推诿扯皮,维护正常运输秩序,减少因等线而引起不必要的中间停车。
4)降低单机走行公里。由于单机走行是一种非生产性运行,所以对机车和调度人员来说,应积极提倡单机挂车,减少单机走行和单机对流。
技术速度直接反映出机车在区间运行的快慢,它的高低直接影响全周转时间的长短。机车在区间的运行快慢与乘务员操纵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乘务员应不断加强自身操纵技术的学习,提高机车操纵水平。要教育机车乘务员走出“越慢越安全”的认识误区,学会按图开车,用科学的方法开车,减少区间运缓和坡停事故的发生。
区间施工和限速严重影响了技术速度,这就要求工务施工时要有明确的施工计划,不要盲目加大施工地段的距离,对已经施工完成的地段及时向调度汇报。调度要根据汇报内容及时撤除施工地段的限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技术速度造成的影响。
机车是铁路运输的动力资源,机车运用的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安排对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机车运用效率的高低对运输的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压缩机车全周转时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运输生产各部门必须协调的工作,压缩机车全周转时间不仅可以提高运输效率,而且在降低运输成本、保证行车安全、增强铁路的竞争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帮助。
[1]白文善.机车全周转时间延长的原因及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10):87-88
[2]梁勇军.加强机车管理提高运用效率[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5):31-32
[3]任民.根据线路特点优化机车牵引力的利用[J].铁道经济研究,2006(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