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推介师队伍,搭建公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桥梁

2013-08-15 00:51陈龙根胡央波
职教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公民队伍社区

□陈龙根 胡央波

社区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长期摸索与改进的过程。回顾我国30年来的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其中,公民参与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社区教育长足发展的瓶颈。公民的有效参与不仅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更是社区教育目标与宗旨的体现。没有公民参与,社区教育只是纸上谈兵,实践起来也只是空有形式而已。推介师队伍的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前公民和社区教育之间的供需矛盾,消除参与屏障,搭建起公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桥梁,有利于社区教育朝着广度和深度健康发展。

一、社区教育推介师内涵

推介,有推广介绍之意。推介师,顾名思义就是推广介绍某件事物的人。推介这一词汇在当前多用于企业推销、政策宣传等方面,旨在帮助企业、社会团体、政府等组织宣扬自己的特点、产品和政策,通过向推介对象传达相关组织情况、文化价值观等信息,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开展旨在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的各类教育活动和过程[1]。社区教育推介师,就是指把社区教育的一切内容(包括社区教育的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宏观内容如社区教育的内涵、性质、目标、功能、运行机制和政策等;微观内容如课程形式、开展的时间地点、课程主讲人等)推介给公民的人。通过构建推介师队伍,发挥其桥梁的优势作用,深入公民家庭,为公民解答疑惑,按需推荐课程,告知社区教育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拉近公民与社区教育的距离,使公民参与社区教育变成一种习惯,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真正做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二、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学习不再仅仅关系着个人的发展,更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当前的公民参与问题成为了阻挡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一)高节奏时代对公民社区教育学习精力与兴趣的冲击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公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着人们生活节奏的高速运转,工作应接不暇,神经极度紧张,工作和家庭多重角色的压力,使人们产生了“时间的饥饿感”和身体的倦怠感。同时,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娱乐的时代。因此,业余时间大部分人会选择好好放松一下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上上网,玩玩游戏,或者出去聚聚会,而很少会在业余时间投入学习,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抱无所谓态度,他们对社区教育的态度是被动型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轨变型,公民已经由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现在的“社区人”。然而受传统的组织文化影响,部分公民还未适应“社区人”这个新角色,缺乏社区归属感,参与社区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动力缺乏。从本文调查的情况看,部分公民对于社区中举办的活动大多不知晓,他们更多的是谈论他们的工作、家庭,而很少将自己与社区联系起来,或者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一员,关注自身所在社区的发展,因而,更谈不上积极参加社区教育活动了。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的构建,可以起到鼓动公民参与社区教育的作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增强社区与公民间的情感交流,使公民真正认识社区教育,发现社区教育的价值,从而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

(二)社区教育对公民参与的动员渐失魅力

公民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动力源泉,公民参与是社区教育的本质要求。然而,目前的社区教育在动员公民参与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渐渐失去了魅力。首先,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社区教育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式参与。大部分教育活动是通过组织发动的,行政色彩十分浓厚。本来社区公民的需求是有定向性和选择自主性的,但政府倡导式参与是 “被动灌输”。在这种参与方式下,公民难有自己的独立立场和选择自由,自愿性和自觉性欠缺。其次,现有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课程内容乏味,教育形式单一,主题活动偏少,与社区居民需求不相适应。再次,社区学习氛围建设滞后。尽管学习型社区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早已提出,但部分社区公民的学习意识仍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学习氛围建设滞后也束缚了社区教育参与观念的营造和传播。对社区公民而言,周边群体较少去参加社区教育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公民参与社区教育缺乏背后的推力。社区教育推介师则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深入群众内部,征询公民的兴趣与意见,根据公民的喜好调整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突出公民的主人翁地位,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构建一个“人人向学,人人乐学”的学习环境。

(三)公民参与结构失衡,参与广度和深度有限

目前,公民参与暴露出一个显著的问题:社区中的退休人员、儿童、下岗失业人员及孤寡病残等群体的参与率相对较高,成为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社区开展的教育活动也渐渐向这部分人群偏重,而占居民主体的中青年参与社区教育很少,参与率明显偏低。公民参与的结构失衡导致社区教育的发展偏离全民教育、大教育的宗旨。另一方面,当前社区教育还表现出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公民摄取社区教育活动信息的途径主要是传统的海报、张贴的公告,这些海报、公告和社区内其他各种广告混杂在一起,很难让公民注意到。宣传的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公民不知晓社区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比如各项课程内容及每项课程开展的时间、地点等,也没有专人通知与召集,只是出于一时兴致去参加社区教育,参加完后发现不是自己需要的,于是就没了兴趣参加第二次;或者部分居民由于工作、家事等原因做不到在固定的时间参加教育活动,导致学习的延续性中断,学习效果便大打折扣。因此,急需一支鼓励、引导、发展公民参与社区教育的队伍,推动公民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的构建,无疑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队伍。

三、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的构建与运行

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一直是社区教育研究的重点,然而过去的研究大多把目光放在管理、育人等方面,却忽视了与社区公民联系、引导公民参与社区教育这方面的队伍建设,导致“政府搭台,无人唱戏”的现象普遍存在。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的建立,无疑起到了完善队伍结构建设、扩大公民参与的作用。当然,要真正发挥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的效力,离不开相关机制的建设。

(一)选拔与管理: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发挥效力的基础与前提

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的选拔与管理,直接关系到该队伍能否有效发挥其功能。专业化是推介师选拔的基本标准,因此,在选拔过程中要围绕“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进行。要明确提出社区教育推介师从业的专业资格标准,除了应有相应的学历和专业,还必须具备推介工作所要求的特殊素质,比如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现有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大部分来自于社区一线,虽有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在进行社区教育工作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社区教育推介师的选拔,要在源头上做好专业培养工作。在国内,目前开设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还比较少,导致社区缺乏专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高校应加快开设社区教育领域的相关专业,培养一批热爱社区教育,又同时掌握社区教育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社区教育建设中来。

管理上,应对社区教育推介师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并从法律上对推介师的专业角色和职能作出明确规定。把社区教育推介师岗位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编制,对专职人员进行定岗定编,纳入事业单位考核与晋升,吸引一批专业人才进入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不仅可以优化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队伍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外,要做到不定期召开推介师队伍内部的交流会,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要定期对这批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及时掌握最新的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当然,还要把工作绩效纳入到推介师年度考核中,把推介成果、公民的满意度等形成标准化指标,激励推介师更好地投入到推介工作中去。

(二)结对助学与登门服务:社区教育推介师推介工作的主要形式

达肯沃尔德和梅里安(Gorden G.Darkenwald&Sharan B.Merriam)在其著作《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中指出,参与刺激和参与障碍是影响成人教育参与的重要变量之一。要使公民的参与意愿变成行动必须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并且学习参与的持续性长短和参与者接受的刺激频率和强度有直接关系。同时,公民参与的几率还要考虑到他们参与的障碍,如信息障碍、办学障碍、心理障碍等。社区教育推介师通过结对助学与登门服务的工作形式,对社区公民施以参与刺激和障碍排除。结对助学是指一个推介师和特定户数家庭形成结对关系,专门负责一片居民的社区教育推介工作,鼓励并帮助这些公民参与社区教育。通过定期与这些家庭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最新情况,针对这些公民的需求与特点,建议他们参与何种形式的社区教育。通过结对,还能及时让推介师将社区教育的最新信息向公民进行宣传与解说。另外,对公民参与社区教育进行助学指导的同时,这些家庭成员有什么问题、建议,均可以向推介师咨询和反映,解决目前公民诉求无渠道的现象。登门服务是指推介师定期对结对家庭进行“家访”。有些社区公民虽然愿意参与社区教育学习,但由于时间障碍、信息障碍、心理障碍等原因,最后放弃了参与。社区教育推介师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到公民的各种参与障碍,想办法帮助这些公民消除障碍。比如时间障碍,可以根据公民的时间推荐合适的课程;信息障碍的话,可以把社区教育的各项课程内容、时间、地点形成册子发放给公民;心理障碍的话,通过鼓励,分析参与社区教育的好处,让公民有信心、无负担地参与进来。

(三)学习计划制定与“菜单式”科目设计:社区教育推介师推介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全体成员、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教育需求的活动。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接受社区教育的目标和动机、内容和形式都呈现较明显的差异。学习计划的制定与“菜单式”科目的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成员的需求,也是社区教育推介师推介工作的主要内容。社区教育的学员与全日制在校生不同,他们是利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学习,有些人还经常出差在外,无法保证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因此,对于那些无法保证学习连贯性的公民来说,可以为其制定学习计划,分阶段完成课程。有些公民会选择多个课程,部分课程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学习计划的制定可以提前预见这些冲突,保证学习的完整性。另外,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可以将全时制课程分解为部分时间制,更好地让公民进行学习时间的调整与选择。同时,要根据社区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居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设计好“菜单式”科目,供公民进行选择。推介师要事先了解公民各自的情趣爱好,提供“课程菜单”的同时,给予一定的专业建议和解说。不一定“招牌菜”就是好的,符合自己口味的才是真的好,推介师要帮助公民进行课程搭配,使公民参与到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欢的课程中去,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此,公民便会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要学习什么,什么时候学,如何学,使公民在推介师的引领下,准时、有效地参与社区教育活动。

(四)与其他组织互助合作: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功能发挥的助推力

社区教育作为社区组织怀抱内进行的一项活动,与社区内其他组织息息相关。社区教育与其他组织的互助合作,将有助于推介师队伍功能的有效发挥。当前,尽管社区教育已初具规模,但与其他组织互助合作不明显,导致社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而且产生各自为政的现象。互助合作,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吸纳不同组织的教育活动,统一归并为社区教育活动,形成规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比如场地资源、人力资源等。使得社区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广泛。课程内容、时间、场地便可以根据公民需求灵活多变,这样将更加有利于社区教育推介师为公民制定学习计划和“菜单式”课程。另一方面,推介师从公民那里了解到的公民社区教育参与的意愿、态度和希望,以及公民的教育需求和喜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信息,可以直接、快速地反馈到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那里,使组织者及时掌握公民的需求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得社区教育更加符合民心,吸引公民的参与,最后化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真正发挥社区教育的大教育功能。

我国社区教育的工作还处于不断的实验探索阶段,本文对社区教育推介师队伍构建的探索,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莫容置疑的是,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可以大大增强社区教育组织与公民的联系,推介师将成为公民和社区教育之间的纽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教育的难题,促进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1]陈乃林.解读社区教育的本质与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2003(11):89-91.

[2]厉以贤.论社区教育的视角与体制[J].教育研究,1995(08):41-47.

[3]陈乃林.公民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认知与践行现状——从江苏的调查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23-28.

猜你喜欢
公民队伍社区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十二公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