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评述——以20所职业院校典型案例为例

2013-08-15 00:51张俊玲
职教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职业

□张俊玲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建设与改革的重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出了专门规定,明确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作为未来10年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1]。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全国很多学校和企业间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同时也树立了一批校企合作的典型。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中的做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体制、机制的层面深入探讨其原因,有利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制度创新。

二、国内典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综述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做法

1.打造“企业校区”。这是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采取的主要方式。“企业校区”的主体双方是学校和企业。在“企业校区”合作方式中,首先由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负责提供场地,学校按照教学要求将其改建为标准课室、实训室、教师办公室和阅览室,并负责购置用于教学的各种设施设备;双方联合成立“企业校区”管理办公室,学校方面负责企业校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企业负责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协助学校开展实训教学[2]。

类似于“企业校区”的这种做法也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走校企合作之路上所践行的一种模式。他们通过和温州多家民营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教室,把学生的课堂开设在工厂、商店或者公司,而不再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室里。

2.建立“校中厂、校中部”。“企业校区”的做法是把学校的教学地点设在校外的工厂或者车间,即“走出去”的模式,而与这种做法相类似的另外一种形式则是“请进来”,即吸引企业在学校内建立“校中厂、校中部”来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如滨州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在校内与滨威活塞公司联合建设的生产流水线及与山东唐骏欧铃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唐骏欧铃汽修实训室”、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深圳华力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的生产开发基地、与云南天顺集团合作设立的连锁超市,以及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在校内合作建立的第四勘测设计分院、校内的娇苑旅行社、交职院公交汽车发动机 维修中心等,都是这种形式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校中厂”的做法中,由校方提供场地和标准厂房、企业方提供生产设备和运营资金,建成校内的标准车间、厂房供企业进行实际生产,供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也是依托校内工厂和实训中心的资源,吸引企业、车间进入校园,构建“校内有工厂,工厂有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引多企入校”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3.实施“政校企联盟”。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百县千企联盟”工程,是“政校企”合作的一种具体表现。“政校企合作”是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又增加了政府一方。在这种方式中,学校除了选择与所设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外,还选择与之相关的县政府进行联姻。而具体实施中,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成立协调领导小组,通过招生就业、行业协会、校企校际校政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推动其实施。

与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做法类似的还有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该校为龙头单位成立的“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涉及了多家学校和企业的参与,并且成立了相应的理事会,在新疆自治区政府的主导下,政府、学校、企业首次被“捆绑”在一起。

4.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与“政校企联盟”类似的另外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则是建立 “职业教育集团”,如“南海职业教育集团”,是按照“政府牵头、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区镇互动、校企联姻”的理念构建,集团成员包括高职院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大型企业、行业协会、海外教育机构、培训中心等,成员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结合。在职教集团框架下,借助职业院校与成员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这种形式是校企合作的深层发展。国内还有多个这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存在,如湖南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广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云南经济管理职业教育集团等,都是立足于某一行业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深化校企合作。

5.成立“订单班”。这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中所采用的一种模式。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技能结构和人员数量需求的实际状况,北京工业职院实施了“长、中、短”期多样化的“订单培养”模式,其运作机制包括“招生+招聘”、“专业+岗位”、“学院+企业”、“专业+职业+岗位”等。 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在考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班教学计划,既解决了企业实际岗位对技能的需求,又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与发展空间。

而“订单班”这种形式同样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有体现。他们与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达成定向培养协议,成立专门的满足企业需求的“企业订单班”。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重庆模具行业3个龙头企业也分别组建了 “长安班”、“元创班”和“大江班”等订单班。

(二)校企合作的组织与管理

1.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形成的“协调领导小组”。在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百县千企联盟”工程中,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这种模式的管理与实施。而在宝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校区”建设基本形成了“企业出场地,政府出资金,学校出师资,校企共同管理”的多方参与的标准模式。这里,学校是其中的核心角色,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同时又有政府在背后的推动作用。

2.行业、企业、学校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在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中,采用的是这样一种实施与管理方式。在该校的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首先从组织机构入手,根据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专业顾问委员会”的职责是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顾问委员会”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确定了以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装产业相关专业中,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和科研团队等,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组织框架。通过政府主导,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行业引领,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

3.基于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下的全过程管理。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班”模式下,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任务单、作业指导书和工作规范,学院在考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班教学计划,通过搭建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和磷煤化工职教集团的定向培养是从学生入学开始,校企双方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共同建立常设机构实施全过程管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和企业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与教材,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等难题。

(三)校企合作的内容

1.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引企入校”的模式将重庆持恒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建成集模具生产、经营和教学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瑞立集团合作建立了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等实训基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引进“施耐德”、“三菱”、“富士通南大”、“熊猫模具”等企业建成了多种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等。

2.输送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和优质就业之间充分发挥了“校企直通车”的作用。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之初,即按照企业需求,从“用人单位的标准”出发,由双方共同设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做到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需要高度吻合,让企业把学校当成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基地”,让学生“未出学校门,已知企业事”,从而实现了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合作的最终结果就是将满足企业需要的毕业生直接输送到合作企业。这种结果在“订单班”形式的校企合作中尤为突显。

3.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组建的食品冷链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围绕“建成面向行业的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总体目标,与多所知名高校和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外部产学研联合体,实施基地对接、平台对接和成果对接三大对接工程,形成了长期合作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平台,同时通过中心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吸引了众多企业加盟,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增进了了解,实现了双赢。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的实训基地建成的力帆集团的 “力帆汽车售后技术培训中心”以及东风渝安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东风小康技术培训中心”、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援外技术培训基地”等都是属于典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三、校企合作中应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育人与用工

校企合作的接口和动力以及互惠双赢的基础是什么,这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面对的问题[3]。根据以上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向企业输送毕业生层面上。甚至许多院校认为,“只有企业有了用工需求时才会找学校,否则校企不可能走到一起”,这种情况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校企合作不能只停留在“用工”层面上,必须按照“四共同”的要求向合作育人方面发展。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4],也涉及到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深层次矛盾,这个问题应从政策、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加以解决。校企合作教育最终应该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二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三是通过实际的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工学结合是本质,校企合作是条件,顶岗实习是形式和载体。如果不能实现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就只是个空壳,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为企业输送劳务,即单纯意义上的用工。

(二)合作与互利

互惠双赢、各得其所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校企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合作双方自身的利益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才能深入[5]。应该说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指向对象都是人才,学校培养的是人才,企业需要的是人才,而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该在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下培养出完全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才能够让双方实现互惠双赢,合作也才能够长久。因此,校企合作中合作是基础,而互利是目的,双方应当围绕着如何互利、怎样互利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只有这样,双方才能走到一起、做到一起、干到一起。

(三)组织与运行

校企合作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而组织的高效率运行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对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校企双方参照股份制运作方式,共同出资举办针对某一行业或特定类型的二级学院及相关专业;双方根据出资比例共同组建理事会,选派人员组成股份制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学院对股份制二级学院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负责专业的报批、招生、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考核、校内公共教育资源的提供和生活服务保障;合作企业承担校外实践性教学任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角色与推手

在校企合作的舞台上,学校和企业毋庸置疑将担任主要角色,但政府的“推手”作用是至关重要 的。在深圳宝安职业学校的“宝安模式”中,一切有关校企合作约定的背后,真正的推手是政府,正是由于政府的推进和服务,学校的探索和努力,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企业校区”建设,汇聚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力量,为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发展、和谐共赢服务,才最终走出了一条被同行称之为“宝安模式”的成功之路。而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百县千企联盟”中,政府同样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五)平台与保障

校企合作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和合作平台,但制度的保障作用是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均从国家立法层面对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支持。对此,浙江省宁波市也于2009年出台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作为全国制定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赋予了校企合作以相应的法律解释,同时明确规定了政、校、企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校企双方在合作平台上实现互惠互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启示

(一)校企合作应进一步向成熟层面推进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订单式学生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锻炼等,而真正上升到建立一种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做法还比较少,这也需要学校在长期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渐的探索和总结。而诸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方式的成功,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规律”和“知识的传播、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是高等学校办学规律”,是对单独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或者学徒制度能够动员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不足的有效弥补,所以可以作为很多高职院校的一个思考和借鉴。

(二)校企合作应注重相互沟通和交融

校企合作要注重与当地企业、行业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融,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成功的办学经验[6]。包括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在内的学校都已经成功采取了由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指导办学的校企合作方式,在三方合作过程中学校根据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课程标准等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行业指导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平台等,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的答案,这也是需要以后进一步探索的。

(三)企业和学校都应是利益的主体

校企合作能否长效稳定,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利益结合点以及能否给双方带来良好的效益,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盈利,学校的根本利益是育人,促进课程改革,为社会发展服务,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校企双方目标没有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如何找到一种最适合校企合作的方式,除了已有的股份制办学、订单班等办学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方式和内容,这也是各所职业院校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四)政府部门“该出手时必须出手”

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如果完全离开了政府职能的发挥,将会出现供需脱节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此,应参照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做法,强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做好校企合作方面的统筹规划,定期进行信息发布,科学进行专业评估,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的引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组织,制定政策,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五)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和产业结构总是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产业的出现,产业结构调整节奏会愈来愈快。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结构及层次的变化均受到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符合产业和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可以为产业发展培养所用之才,同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也会随同产业进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区域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发展将要求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按照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原则,在产业链上寻找校企合作的着力点,使产业与职业融合,学校与企业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1]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28-33.

[2]杨国强,陈渊.论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32):166-168.

[3]吕静锋.企业校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视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80-84.

[4]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4):5-11.

[5]申家龙,陈芳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想目标与制度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1(34):34-37.

[6]郑雅萍.再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2012(04):5-6.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职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