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

2013-08-15 00:51□张
职教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劳动力院校

□张 剑 马 昭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兼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育大辞典》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为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通常等同于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均分为学历的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部分,本文仅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部分做一探讨。

关于就业市场,这里主要专门针对具体的一类人才所构成的市场,这一类具体人才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既有高教性又有职教性,有够用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即指高等教育程度的就业市场中,那些受过高职教育的人才所形成的就业市场。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协调发展可以概括为既包括特定系统内的各构成部分(子系统)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协同工作的有机结合,也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之间资源的交易、信息的流动以及关系联结等方面从优配合,相互促进,进而达到良性循环。本文指的是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相互适应,协调发展。

(二)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

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状态,其中包括质量、职业类别、地区分布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均衡,其标志是: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以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本、劳动力的供给、政府的相关政策、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扩张能力、经济增长率等。劳动力的宏观运行与调控的重要总量指标是劳动力总供给和劳动力总需求。劳动力的宏观调控其实是对其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控。劳动力供求均衡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平衡。数量的平衡是供求总量平衡的保证,保证劳动力供给全部被社会吸收;质量的平衡,是供求质量平衡的保证,不会形成结构性的矛盾。然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平衡是随着内外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原来的不平衡有可能扩大,加剧供求矛盾;也有可能缩小而趋向于平衡;另外,有可能平衡点转化成新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当然还有可能维持原状。劳动力供需平衡是过渡的,而不平衡是持久存在的。因此对劳动力的供求进行有效调节,保持其基本均衡,是劳动力宏观配置所必须的,同时也是本文主要的目标。本文将借助该理论框架对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作一般性问题分析。

二、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建立和与不断完善,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密切联系,并受到市场调节的影响。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的市场主要指学生就业市场。高职教育的供求毫不例外要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即就业市场制约调节着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市场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高职教育的规模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数量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数量规模以及学生人数逐年攀高,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大体相当,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以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而我国正式提出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的概念是在1993年,仅是扩招的6年前。早期就业市场主要是比较初级的、较低层次的就业市场,并受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复杂的劳动分工并不存在,也并未形成对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广大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受到适龄人口入学率低以及保持经济发展增长目标的影响,这一影响要比就业市场对人才数量需求变化更为显著。就高职教育而言,其发展状况与高层次人才需求数量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增长,理论上讲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该能实现就业率的100%。但实际情况是其就业率持续不高,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看看,2003年高职院校的一次性就业率为 55%;2004年为61%;2005年62.1%;2006-2008年三年中高职院校就业率虽然分别达到 80%、84%、84%,但这些均为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并且工作和专业对口率大约仅为60%。

尽管从大量实证研究来看,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就业情况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因果关系。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迅猛的规模扩张是对高等教育需求压力的表现,而不是建立在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开始浮现,供给总量的过剩尤为突出。有研究表明,初次就业率介于 70%~90%,表示就业和社会需求处于基本平衡状态。由此看出,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并未未达到基本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发增大,这就意味着对高职教育高层次毕业生的潜在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高层次人才需求数量供求矛盾这一表象表明: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结构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造成就业市场高技能人才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职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比例关系,由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等要素构成。高职教育院校是就业市场要素中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单位,这就要求其不仅要在培养数量上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应该使其结构合理化,以便实现与就业市场高层次人才需求结构及其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就业市场,由此,高职教育结构就是完全由政府一手安排的,也无所谓市场对高职教育结构的调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与就业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就业市场的变化发展相一致,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相协调越发显得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但最主要的是来自经济结构的影响,因此,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其改革方向。而在经济结构中,又以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以及教育结构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就业市场人才结构的需求来源于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类型与产业技术水平对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调整以及改革对高职高专的结构的改革和发展影响非常明显,反之,区域经济要素中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又为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调节、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主要依据。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和提升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在专业结构设置问题上,既要有超前性,又要涵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又要优化自身结构,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等级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应按照就业市场对各层次的人才需求比例来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以此才能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并促进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构成。现阶段我国仍主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因此,这些区域应以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并按照需要配置必要的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资源,另外,再适度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总之,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改革发展应形成梯度式的层次结构,反应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合理配置,实现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市场的协调发展。

(三)高职教育质量立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质量

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维度概念,从市场方面来讲,雇员和用人单位成为就业市场的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被视为产品,而用人单位则被称之为“顾客”,用人单位就是就业市场的需求方。产品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换言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而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与总体走向,对于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作用。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办学对市场的适应性,特别是要适应区域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改革调整步伐的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9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跨越式的迅速的扩张后,应该把质量办学提上日程来,从而实现质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等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打破原来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即要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质量观。

三、关于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高职教育调整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对人才的数量、结构、质量方面的需求展开教学活动。从就业市场供求均衡理论看,当高职教育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平衡时,称之为协调发展;反之,称为发展不协调。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协调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例如,高职招生的渠道变窄以及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招生制度存在弊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设置欠规范合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衔接贯通等。

基于高职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结合现实问题,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

首先可以构建政府、市场互动的协调模式,即由政府控制、市场调节来促进协调。市场调节就是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对高职教育的供给进行调整,并以此来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匹配。但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因此要加强政府的政策性引导。

再次,高职院校自身应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的范畴,指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备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高职院校要努力把自己建成“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还有,高职院校应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使得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职业能力课程成系统和知识课程成系统。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特征;课程体系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综合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自入学伊始就要对其实施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介绍本职业的发展前景,并与学生个人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敬业的职业情操。

另外,应该改革高职院校的录取方式。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还未摆脱传统的高考模式,还注重文化考试,类似于“小高考”,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因此,必须深化改革考试的招生制度,探索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招生考试制度及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建议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中,应适当减弱文化成绩本位的倾向,注重职业能力测评和综合素质,此外,可增加面试的比重,侧重考核考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综合素质,采取多元的方式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得到发挥,以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李继樊,罗仕聪.人力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09):197.

[3]张劲英.中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与化解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42-45.

[4]刘微.高校毕业就业状况解析[N].中国教育报,2001-5-30(4).

[5]傅维利.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自主调节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1):159.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劳动力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辉门:用品牌拉动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