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技术引入与中国近代经济转型

2013-08-15 00:49宁波工程学院余祖伟
中国商论 2013年33期
关键词:缫丝棉布洋务运动

宁波工程学院 余祖伟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唐

在中国近代经济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来自西方的先进技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西方先进技术及其工业制成品的冲击,传统经济逐渐趋向瓦解与分异;通过引入、吸收、消化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的现代经济部门从无到有、逐渐发育,由一个传统技术占主导的经济体向现代科学技术占优势的经济体系艰难嬗变。

按照新增长理论的主流观点,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Segerstrom、Anant &Dinopoulos,1990;Grossman & Helpman,1993;Brezis、Krugman & Tisddon,1993)。如果在技术是外生的假定条件下,传统经济结构能够不断通过引入先进国外技术,一个国家就能够顺利地实现经济结构现代化转型和持续的经济增长。长期全球经济发展历史研究表明,经济转型和持续增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虽然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通过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产生了经济结构发展质的变化,渐渐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中国、埃及等国家也想通过引入外生技术以实现经济现代化转型,结果最后的经济绩效却让人失望。这一点,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1 整体式技术引入:“洋务运动”经济绩效考察

“洋务运动”是中国传统经济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重大尝试,早期的开创性研究大多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予以梳理,尤其侧重于单个企业案例的研究。随后学者们对“洋务运动”的研究视域逐渐深入,从洋务企业性质、“洋务官员”决策者的阶级属性等方面详细考察了“洋务运动”的源起流变,对其失败的原因做出了较具深意的解读(徐泰来,1986;孔令仁,1992;夏东元,1992)。然而,从科学技术视角对于“洋务运动”的解读,还有待深入研究。但是,置于外生技术引入条件下传统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情境之中,人们必须要对“洋务运动”中技术引入路径的经济绩效予以深入探寻。这是因为,对于外生技术冲击影响机制下的经济现代化历程,外生先进技术的引进、模仿、消化和吸收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转型成功至关重要。传统经济能否通过合理的技术引入路径,进而良好地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外生先进技术,成为影响经济转型成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此,笔者试图通过整理历史档案,从不同技术引入方式带来的经济后果角度来考察“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影响进行研究。

“洋务运动”通过整体式技术引入作为尝试,希望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入彻底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从其开展近40年期间,涌现了中国一系列的新兴近代化事业,涵盖了近代军事、交通运输、矿产、出版发行及教育培训等多个行业。可以说,正是上述一系列近代化事业从无到有的创立,对于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初始推动作用。但是,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并未顺利完成,“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战争”的战败而画上了休止符。归根结底是由于政府主导的整体式技术引入没有考虑中国近代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较低的现状,从而使得引入的相对先进的技术无法和中国自身较低人力资本积累相匹配。同时中国自身人力资本积累也由于教育培训投入不足无法快速增加,导致“洋务运动”影响巨大但是无法真正推动中国实质性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经济现代化转型最终归于失败。

2 渐进式技术引入:企业家积极作用再发现

与此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模式,由地方企业家积极推动的渐进式技术引入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经济绩效。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沿海地区民间企业家通过长期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摸索出渐进式技术进步逐步向现代经济转型的模式。将先进的国外技术引入和提高中国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相匹配,通过合理、有序的方式进行技术引进,充分利用了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相对较低但是比较充沛的劳动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绩效。本文通过对一些代表性的行业如棉布业、缫丝业进行分析,考察渐进式技术引入方式所产生的经济绩效,同时对企业家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展开分析。

2.1 棉布行业

中国棉纺织业长期是通过传统生产设备如木制纺纱机和织布机进行纱布生产,由于设备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不高且产出种类单调。织布的每个劳动力每天单位产出仅为30尺,步幅宽度也仅在1尺或最多1.4尺之间;纺纱每个劳动力每天单位产出4两,需要四个劳动力的纱布产出才能供给一个劳动力织布所需原材料。

在19世纪末期,中国棉布业发展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国外进口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严重冲击了中国棉布产品市场,民间企业家为了和国外棉布产品竞争而引进新式织机,或者改造旧式织布机,甚至是仿照了国外的先进织布机。在1896年到1907年间,江阴和宁波等地从事棉布业的企业家,通过改进传统投梭布机,提高了织布的质量和产量。从现有经济史料来看,从事布业的企业家群体为了和市场上的优良的国外产品竞争,充分考虑到中国现阶段劳动力较低的技术水平,结合从日本引入的织布机器,实现了自身棉布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本文以华北织布区为例。在高阳县,随着日本手拉机和足踏铁轮机技术传入中国,大量从事布业企业家开始转型,即从手工工场开始向机械化的工厂转变,普遍采用新式动力织布设备如机器马达等,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例如,在高阳县南沙窝村,1930年初,企业家许书楷于将手工业作坊升级为益友织布厂,通过自有发电机发电,引入日本丰田电动铁机生产织布,雇佣了多达200多个劳动力,生产出毕鲁绉、袍料、床单、线毯等多种产品。在1916年,高阳县北沙窝村,从事织布生意的企业家苏秉衡和苏秉凯,通过外购楼子机开始生产提花布,这是高阳县第一家使用机械化进行生产的工厂。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1933年又购置了电力络经机、整经机、纬线机和电力提花铁木机等机械化设备,生产设备和技术发展相当迅速。通过当地企业家不断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传统的中国家庭手工业作坊正在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先进技术的工厂,整个高阳织布区的织布技术进步显著。

纵观所述,中国传统棉布业技术进步路径是由手工机械开始,逐步向动力机器转变的渐进式技术引入轨迹。通过引入与当时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相适宜的日本的织布机器,从事布业的中国企业家群体推动了中国棉布业的现代化转型。

2.2 缫丝行业

中国传统的缫丝业现代化转型和中国传统的棉布行业大致相同。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技术交流缺乏和落后,随着鸦片战争后涌入中国的国外纺织机械机器,对丝织业的原料质量和数量要求大幅度提高,导致传统缫丝方法生产出原材料的缺陷日益凸显。

著名企业家陈启沅在缫丝先进技术引入和改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亲自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1872)中,率先采用了先进蒸汽机,通过蒸汽锅炉将热水送至各个工作岗位,成功地控制住缫丝的温度和提高了生丝纤维的匀度。其先进的技术经验很快在广东省南海、顺德、三水、新会等地区得到推广,出现了大量改进型的新式缫丝工厂,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缫丝行业的技术进步,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蚕丝出口生产基地。人们可以看到这是典型的渐进式技术进步,虽然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大量运用机械化作业,但是在某些岗位仍然采用人工配合,并未全盘机械化生产。但是在进入20世纪初,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升级的步伐再一次加剧,企业家们开始大量使用机器转轮动力装置,从而使手工业生产方式进入到了工厂的机械式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缫丝生产是以家户为单位开展生产活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家陈启沅与其子陈锦篇对手传统的手工业模式进行了机械化的技术升级改造,引入了“机汽单车”,在蚕户家庭生产方式中注入机械的生产方式。“机汽单车”与工场缫丝机械功能大致相同,但又辅助和采用人工足踏作为动力来源,实行每人一台机器,非常适合中国家庭式生产方式,因而得到广泛应用。进入到19世纪末期,仅仅在南海县境内就已经超过20000人在这种家庭生产模式下进行缫丝生产。当时将这种运用新技术生产的蚕丝称作“厂丝”,它们迅速取代传统缫丝业技术生产的“辑里丝”成为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

3 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中国近代整体式技术引入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发展历程及其经济绩效的研究,笔者对中国传统代表性行业(棉布业和缫丝业)的技术进步方式进行了考察,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外生性技术必须匹配转型经济体自身实际要素状况,必须考虑中国近现代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选择与经济体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相匹配的外生先进技术,从而为经济转型提供持续推动力。其次,加强人力资本的有序、合理积累,实现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平稳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现代化转型。最后,企业家创新有助于人力资本有效积累和适宜技术渐进式引入。亦官亦商的企业家很难按照经济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企业决策,但是,纯粹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家,以企业经济收益最大化为原则,通过传统生产技术合理和渐进技术升级和改进,并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达到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提升引入技术的经济绩效。

[1] Basu,S.& D.Weil.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v.1998.

[2] Grossman,G.& E.Helpman.Endo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of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no.4527,Nov.1993.

[3] 常宗虎.南通现代化:1895—193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 杜石然,林庆元,郭金彬.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5] 韩小林.洋务派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

[6] 彭南生.角色冲突:洋务企业失败原因的新诠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7]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

[8]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 叶晓青.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J].历史研究,1982(1).

[10] 苑书义.近代西学与中国近代化的命运[J].近代史研究,1991(6).

猜你喜欢
缫丝棉布洋务运动
家蚕种质资源单粒缫丝成绩评价
家蚕单粒缫丝质评价体系初报
用棉布废料制成的环保气凝胶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棉布情怀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米染染的碎花棉布裙
缫丝生产污水深度净化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