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五藏山经》药用植物文化生成蠡测*

2013-08-15 00:44李炳海
中州学刊 2013年10期
关键词:之山天帝昆仑

李炳海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了一系列具有药物功能的奇草异木,绝大部分出自先民的想象和虚拟。其中与上天有关联的一系列具有神秘属性的山,那里奇草异木的药物功能都是正面的,有的对人有保健作用,有的对疾病有治疗功能。这些药用植物的功能,是以所在山脉为背景想象出来的,山的属性、山与上天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是奇草异木生成的根据。《五藏山经》所载能够体现天地相通理念,并且有奇草异木的神山,主要有招摇之山、昆仑之丘、青要之山、少室之山和泰室之山。

一、招摇之山的祝馀、迷穀

《五藏山经》列在首位的是《南山经》,《南山经》第一个条目有如下记载:

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

这里提到招摇之山两种奇草异木,草称之为祝馀,树称之为迷穀。祝,有割断之义。《左传·哀公十三年》写道:“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这里所说的祝发,指的是断发,即割断头发,不蓄发。《战国策·赵策二》:“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这里所说的越地祝发文身之俗,即《庄子·逍遥游》所说的“越人断发文身”。祝发指断发,祝谓割断。《说文解字·食部》:“饶,饱也。”“馀,饶也。”段玉裁注:“饶者,甚饱之词也。”①许慎以饱释饶,又以饶释馀,馀的本义指的是甚饱。招摇之山的奇草异木使人“食之不饥”,称为祝馀,意谓割取它食用可以使人甚饱,不会再有饥饿之感。祝馀之称具有暗示性,道出了这种奇草的特殊功能。

招摇之山的异树同样具有特殊功能,“佩之不迷”,人如果佩带这种树的枝条,就不会迷路,它具有指明方向的功能。这种树称为迷穀,也是带有暗示性。迷,谓迷路、辨别不清方位。穀,谓活着、生存、养育。《诗经·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这里的穀,指的是活着。《诗经·小雅·小弁》:“民莫不穀,我独于罹。”郑玄笺:“穀,养。”②《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穀。”楚地方言称喂婴儿乳汁为穀,亦是养育之义。招摇之山的异树称为迷穀,意谓迷路而得以生存,不会带来伤害。穀字由生存、供养而引申为善,迷穀谓迷路而仍得善终,指出这种树所具有的指示方向的功能。

招摇之山的奇草异木祝馀和迷穀,或是食之使人不饥,或是佩之使人不迷,它们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与所在之地招摇之山的名称存在密切的关联。

《史记·天官书》提到北斗七星,司马贞《索隐》引《春秋运斗枢》称:“第七摇光”③,又称招摇④。北斗第七星或称摇光、或称招摇,亦称瑶光。奇草异木祝馀、迷榖所在的山称为招摇之山,是以北斗第七星命名的山。古代先民在夜间依靠北斗星辨别方向,北斗星是指示方向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南次一经》把生于招摇之山的迷穀树赋予指示方向的功能,认为佩带它的枝条能够使人避免迷路,即使迷路也能走出困境。这是按照北斗七星指示方向的功能虚构出招摇之山的迷榖,秉持的是天地相通的理念。

招摇之山的奇草祝馀使人“食之不饥”,这种传说同样出自天地相通的理念,是由北斗星的形状而引发出来的想象。北斗七星呈勺状,因此,古代先民往往由北斗星联想到人类对食物的求取。《诗经·小雅·大东》揭露周王朝贵族对东部边远地区的盘剥,结尾两句写道:“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意谓北斗星的柄部在西方高高举起,是向东方舀取之象。北斗的第五到第七星为斗杓,亦称斗柄,其中招摇是第七星,处于斗柄的最上端。由斗柄扬起联想到舀取食物,以此揭露周王朝贵族的贪婪。《楚辞·九歌·东君》写道:“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洪兴祖补注:“此以北斗喻酒器者,大之也。”⑤以上两句是对太阳神在夜间活动所作的想象,他手操天弓而降,用北斗挹取酒浆痛饮。诗人的想象极其浪漫,还是把北斗星与求取食物联系在一起,北斗星被写成取食的器具。《文子·下德》篇写道:

取焉而不损,酌焉而不竭,莫知其所由也,谓之摇光。摇光者,资粮万物者也。

徐灵符注:“摇光,斗标之望揭。运于中,制以四方,万物主之以为资。”⑥这里所说的摇光,指的是北斗第七星,又称招摇。这是把招摇及北斗星比作粮食的取送者,它把万物所需要的食粮源源不断地取来,还是由招摇星联想到人的食粮。

先民观念中的招摇星是取食的器具,是食粮的输送者,由此而来,招摇之山的奇草,也被赋予使人“食之不饥”的功能,是把想象中的招摇之星的功能,移植到招摇之山的奇草那里,称这种奇草为祝馀。这种移植所秉持的依然是天地相通的理念,天上的星辰和地上的山脉同以招摇为名称,又都赋予相同的虚拟功能。

招摇之山排在《南山经》的首位,而招摇之称取自北斗第七星。《南山经》的山脉而以北斗的星名相称呼,看似南北相悖,实则有其合理性。《南山经》分为三个板块,《南次一经》是第一个板块,起自招摇之山而终止于箕尾之山,按照从西向东的顺序依次展开。《南次一经》提到青丘之山,又称长洲,位于吴地,见于《越绝书·越绝外传吴地传》⑦。《南次二经》提到句馀之山,郭璞注:“今在会稽馀姚县南,句馀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⑧《南次二经》还提到会稽之山,均位于越地。《南次三经》提到丹穴之山,具体方位也在越地,《庄子·让王》篇称:“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⑨丹穴,又称丹丘,位于越地。《南山经》三个板块,《南次一经》系列在三个板块中居于最北部,既然如此,把第一个板块的首座山称为招摇,与天上的北斗星相对应,也就合乎情理。在此基础上,招摇之山的奇草异木,又在想象中被赋予饱腹和指路的功能,而这两种虚拟的功能又取自先民对北斗星的认识和联想。

二、昆仑之丘的沙棠、薲草

《西次三经》对昆仑之丘有如下记载:

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

传说中的昆仑山是“帝之下都”,郭璞注:“天帝都邑之在下者也。”⑩郭璞注是正确的。传说中的昆仑山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文中的帝,指的是天帝。把昆仑山说成是天帝的下都,体现的是天地相通的理念。既然昆仑山是天帝的下都,因此,那里的草木也都带有灵气,具有特殊功能,体现的是神感物应的理念。传说人吃了昆仑山的沙棠可以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没,对此,郭璞注写道:

言体浮轻也。沙棠为木,不可得沉。……铭曰:“安得沙棠,剡以为舟。泛彼沧海,以遨以游。”[11]

传说沙棠树比重小、浮力大,用它制作的舟船安全系数高,可以遨游沧海而没有风险。沙棠树的木质适于造船,因此,先民在联想中把它的这种属性转移到人的身上,认为食用沙棠的果实可以入水不溺,能够超越人的生理局限。棠是一种常见的果树,《尔雅·释木》写道:“杜,甘棠。”“杜,赤棠,白者棠。”棠有赤白之分,是由它的果实色彩而得名。昆仑山的奇树称为沙棠,细碎的石粒称为沙,棠而冠以沙字,当是取其木质疏松,比重较小之义。北方称比重小的松木为沙松,与沙棠之称异曲同工。

昆仑山的异草称为薲,《说文解字·草部》:“薲,大蓱也。”薲指大蓱,《尔雅·释草》:“苹,蓱,其大者蘋。”薲指的是蘋,《尔雅》、《说文解字》所作的解释是一致的。《诗经·召南》有《采蘋》叙述对蘋草的采集及加工。《左传·隐公三年》称:“苟有明信,涧谿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其中提到蘋,既可用于祭祀,又可供日常食用。杨伯峻先生注:“蘋,池塘浅水中小草木植物。”[12]《吕氏春秋·本味》篇写道:“菜之美者,昆仑之蘋、寿木之华。”这里所说的昆仑之蘋,即《西次三经》提到的昆仑之丘的薲草。蘋可食用,传说昆仑之丘的薲草则不但可供食用,而且吃后可以解除疲劳,具有药物功能。

神话世界的昆仑山是天帝的下都,因此,那里的草木也具有特殊的功能。那么,《西次三经》为什么关注沙棠使人不溺、薲草可以解除疲劳的功能呢?这与先民对昆仑神境的想象有关。《大荒西经》提到昆仑之丘时称“其下有弱水渊环之”,郭璞注:“其水不胜鸿毛。”[13]先民想象中的昆仑被弱水所环绕,弱水浮力很小,连羽毛都会沉没。于是,他们虚拟出昆仑之丘的沙棠,食用它就不会溺水,言外之意,昆仑之丘的成员可以渡过弱水,与外界相交往,弱水没有成为他们的行动障碍。《海内西经》写道:“海内昆仑之虚……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神话中的昆仑神境地势险要,世人很难到达那里,人们的体能无法承受攀登巉岩所作的付出。昆仑神境的薲草能够解除疲劳,由此推断,那里的成员能够在险要环境中安然自得,而不会有跋山涉水所产生的疲劳。这样看来,昆仑神境具有特殊功能的奇草异木,一方面使人超越生理器官的局限,可以不溺水、不疲劳;另一方面,这两种植物又使人有能力克服险恶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障碍,是对客观自然的超越。昆仑之丘是传说中的天帝下都,体现的是天地相通的理念。昆仑之丘的草木具有特殊功能,和那里是天帝的下都直接相关,是沾染天帝灵气的结果,体现的是神感物应的理念。

三、青要之山的荀草

《中次三经》有如下记载:

传说青要之山是“帝之密都”,郭璞注:“天帝曲密之邑。”[14]青要之山是天帝在下界私密的都邑,与昆仑之丘的属性相似。青要之山的神灵“小要”,青要与“小要”含义一致。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乙)对《邶风·静女》的解说中称:“从青之字,有小义。”[15]他列举先秦典籍中出现的精、靖、蜻、静诸字,指出它们均有微小之义。青要即小要,要是腰的初文。青字有微小、年轻之义,字形从青者,往往有美丽之义,如:倩、靓。青要之山指的是细腰之山,那里的神灵“小要而白齿”,是一位美丽的神灵。《楚辞·大招》写道:“小腰秀颈,若鲜卑只。”王逸注:“鲜卑,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小,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16]楚地把小腰秀颈作为美女的重要标志,青要之山的神灵腰很细,并且戴有耳饰,明显是一位女性神灵。青要之山是天帝私密的下界都邑,那里是美丽之山、女性之山。神灵小要白齿,楚楚动人。那里的鸟也是色彩斑斓、鲜艳夺目。那里的荀草不但自身的形态很优美,而且还有使人变美的功能,是一种奇异的美。

荀草“其状如葌”,《说文解字·草部》:“葌,香草也。”荀草和葌草相似,也是一种香草。荀草“其本如藁木”,本,谓根部。《管子·地员》篇对五沃之土的植物有如下叙述:“五臭畴生,莲与蘪芜,藁木白芷。”这里与藁木并列的有莲、蘼芜、白芷,均是香草。由此推断,藁本也是香草。荀草从外部到根部,其形态都与香草类似,外部形态类似于葌,根部形态类似于藁本,是把两种香草的形态集于一身。香草散发芬芳的气息,令人喜爱,先民由此产生联想,把荀草说成是具有美容功能的药草,服用它会使人变得更加美丽。

青要之山是传说中的天帝曲密之都,带有私密的性质。那里的神灵、动物、植物,基本是以天子后宫为背景想象出来的。青要之山是天帝在下界的密都,是天帝私密行幸之处。那里的女性神灵武罗,隐约投射出天帝嫔妃的影子。那里的鴢鸟“食子宜子”,正是女性所需要。那里的荀草“服之美人色”,同样是女性的需要。这两方面的需要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青要之山作为天帝密都的定位,使那里成为一个充满女性美的温柔世界,所设置的神灵、动植物,都服务于天帝的莅临,是以柔性之美取悦于天帝。

四、少室之山、泰室之山的帝休、栯木和草

《中次七经》的少室之山、泰室之山前后相次,指的都是中岳嵩山。嵩山而称为少室、泰室,有其特殊的内涵。《逸周书·度邑解》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想营建洛邑为东都,他对周公旦反复强调要“定天保,依天室”。那么,他所说的天室,位于哪个方位呢?文中作了如下回答:“我南望过于三途,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17]周武王所说的与天室接近的地域,在伊河、洛河流域,指的是洛阳一带。那里位于九州的中心地带,因此被认为上面与天室相对。嵩山距离洛阳很近,它被称为少室之山、太室之山,是因为古代先民把它视为与天室相对之山,居于天室的正下方。《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作为《大武》。”对于其中的太室,陈其猷先生作了如下辨析:

后《季夏》“天子居庙太室”;《书·洛诰》“王入太室裸”,《传》:“太室,清庙”,《正义》云“太室,庙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郑注《月令》亦云“大庙大室,中央室也”;则太室指太庙之中央室也。[18]

太室指太庙中央的房间,太庙谓天子的祖庙。先秦时期往往太与少对称,如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师、少师等。太为正,少为副。太室指太庙中央的房间,少室则指太庙居于太室旁侧的房间。太室为清庙,为中心;少室则为副、为侧。嵩山而被称为泰室、少室,意谓它们上方正对着天宫祖庙的中央和旁侧。泰室、少室之山被置于与天室相对的特殊背景之下,从而使得这座山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天室是先民想象的天帝祖庙,是进行祭祀的场所,由此而来,下界与其相对的泰室、少室之山,也应具有宗庙祭祀的气氛。《中次七经》还写道:“少室、太室皆冢也。”这两座山还是陵墓所在之地,更增添了几分凝重、肃穆。《中次七经》对少室、太室之山所设置的奇草异木,充分关注到它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承载,文中写道:

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服者不怒。

少室之山草木茂盛,它们密集排列,如同仓囷。少室之山顶端的树木称为帝休,顾名思义,是天帝休息的地方。古人经常在树下休息,《诗经·周南·汉广》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召南·甘棠》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这些诗句都表明,在树下乘凉休息,是古代先民的生活习惯。少室之山的树木称为帝休,是天帝在下休息之树,因此,“其枝五衢”,郭璞注:“言树枝交错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19]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郝懿行《义疏》写道:

《公羊·定八年》疏引李巡云:“四达各有所至曰衢。”孙氏曰:“交通四出是也。”按:衢为四道交错。故《周礼·保氏》说五驭云:“舞交衢。”《大戴礼·子张问入官》篇云:“六马之离,必于四面之衢。”[20]

少室之山的帝休之木,它的树枝相互交错,其形状仿佛是伸展到五个方向的四通八达的道路。天帝休息的树木,其枝条犹如五条通衢大道,暗示天帝是从树枝上出入,往来于天地之间。袁珂先生指出:“自然物中可凭借以为天梯者有二:一曰山,二曰树。”[21]帝休之树就是先民想象中的天梯。少室之山的帝休树“其枝五衢”,是四通八达的象征,因此,人如果服用这种树的果实就不会有愤怒之情,言外之意,树的果实会把四通八达的属性传输到人体。人的愤怒往往由于遭困扰、遇障碍,如果处于顺境,遂其心愿,当然也就不会有愤怒之情。称帝休之树的果实“服者不怒”,正是基于上述的人生体验而产生的想象。《中次七经》对泰室之山有如下记载:

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棃而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状如,白华黑实,泽如婴薁,其名曰草,服之不昧。泰室之山的奇木称为栯木。栯,当是椭的简写,指长圆形。这种树“叶状如棃”,棃树的叶片呈椭圆状,梨树的果实亦多为椭圆状,栯木的名称是由于它和梨树有相似之处而来。先秦时期重视方圆之别,方则有棱角,容易对外界造成伤害;圆则平易变通,与外界的交往圆润无碍,较少抵牾。栯木的名称由其椭圆的样态而来,因此,先民认为服食它的果实可以使人免生嫉妒之心,从而与外界友好相处,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中山经》云:“首山多术、芫。”郭注用《尔雅》。《类聚》八十一引《范子》曰:“术出三辅,黄白色者善。”《抱朴子·仙药篇》云:“术,一名山精。”[22]

综上所述,招摇之山、昆仑之丘、少室之山、泰室之山,都是与上天存在密切关联的神山。生长在那里的草木,也因所处之山与上天的关联而被赋予虚拟的特殊功能。招摇之山的祝馀、迷穀,使人不饥、不迷,昆仑之丘的沙棠、薲草使人不溺,能解除疲劳。招摇之山、青要之山奇草异木的功能,兼顾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昆仑之丘奇草异木的功能,则专注于人的生理需要。少室之山、泰室之山奇草异木的功能是使人不怒、不妒、不昧,把聚焦点锁定在心理疗效方面。少室、泰室之山与天室相对,又是陵墓所在之处,不怒、不妒、不昧,正是宗庙和陵墓祭祀所需要的,与其庄严肃穆的气氛相契。先民对于上述奇草异木所赋予的特殊功能,都是在天地相通理念统辖下想象出来的。

注释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1页。②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2009年,第698页。③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年,第 1291、1293 页。⑤[16]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76、222页。⑥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年,第408页。⑦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 9 页。⑧⑩[11][13][14][17]郭璞注、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13、27、27、112、55、65 页。⑨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968页。[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28页。[1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四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3页。[18]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第481页。[19]陈其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10页。[20][22]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653、932 页。[21]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6年,第511页。

猜你喜欢
之山天帝昆仑
我在南昌 你在哪
狐假虎威
昆仑润滑油
跨越昆仑
中华之山!(诗 歌)
昆仑
黄公窃刀
天帝的御车——北斗七星
牛郎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