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平 刁晓洁 张洪亮*
中医临床带教的体会
张立平1刁晓洁2张洪亮1*
(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肿瘤二科,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口腔外科,乌鲁木齐830000)
中医教学有两种模式,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之外,最后一年在医院的实习也至关重要。通过临床实习,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今后走上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其间临床带教老师的引导作用相当重要。
中医;临床带教
中医教学有两种模式,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之外,最后一年在医院的实习也至关重要。通过临床实习,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今后走上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其间临床带教老师的引导作用相当重要。笔者在临床带教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现分述如下。
目前由于考研热,导致很多实习生对实习不重视,认为只要好好复习,考研之后还有实习的机会,殊不知,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是有他固定的任务的,本科的实习和研究生的实习是完全不同的阶段,本科实习注重的是知识的全面培养,内外妇儿均要兼顾,这也是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这个阶段不需要你对知识掌握的多么精准,但是一定要全面了解。而研究生,从你入学开始就已经有了专攻的方向,这时候是你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时候,如果在这时候再去补你本科实习的知识,那么为时已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学习充满渴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是每个老师必须要做的,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读书与临床有机结合,不断看书学习,临床中验证,遇到问题再回头看书,这样才能真正的学习掌握。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中医学的灵魂在于临床,《褚氏遗书》中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这里的 “博涉”、“多诊”、“屡用”都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而 “知病”、“识脉”、“达药”都是医家通过实践获得的本领[1]。岳美中自称其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培养出读书的能力和习惯,一是几十年未脱离过临床”,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基本功,很多学生不愿意写病历,不愿意拿中药,只想独立看病,殊不知医疗文件的书写是临床必备的基本功。病案书写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方式,防止流水帐式格式化的病案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险的推行,及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文件在法律伤残鉴定及医疗纠纷处理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病案书写能力的训练,是临床带教的重点之一。上岗前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按照国家写各种医疗文件,实习时则要求医疗文件书写及时 (在规定时限内)、客观、真实、准确,着重检查中医术语的准确应用、病机分析的严密性、三级查房及病案讨论记录要点等。
建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观,认识中医与西医的各自优势及相互关系。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其特点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身心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并注重整体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其整体、宏观、辨证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堪称绝佳;西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其特点为以实验分析法为主,从器官、组织、细胞以至分子水平,说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预防。由于中医重宏观,西医重微观;中医重辨证,西医重辨病;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治本,西医重治标;中西医各自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各有所长,在中医临床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将两种理论融合,引导学生建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路,更要突出中医学的优势,强调重点内容。
由于中西医分属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初下临床常常有学生说 “一进医院就被西医洗了脑”,原先在学校时好不容易树立的中医思维,顿时被西医思维所包围、取代。这固然与现行医院的体制有关,因为即使是中医院的门诊和病房,其分科设置亦是如同西医医院一样的按西医的疾病系统分科,而不是按中医内科分类,因此一进医院,西医思维自然就先入为主了。例如一个黄疸病人,对于中医来说只要主症是黄疸,那么一般就分为阴黄阳黄水辨证治疗,西医就不行了,它需要分清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按照西医的还原论思维看到的是人的 “病”,目标是解决病而不是人,因此对于黄疸可能多致力于如何保肝退黄,或者介入手术,他们没有从病的人入手,未考虑黄疸虽然退了如果病机还在,还会生成问题。而按照中医的原创思维,首先看到的是生病的 “人”,是人的气血脏腑功能失和而出现 “黄疸”表现,解决的是证,因此需因人因时因地辨证而制宜。
中医学数千年来主要通过引经据典、注释发微和临床研究等方法,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些研究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人类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对中医药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需要在临床实习中培养新一代中医工作者的科研意识,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设计、搜集、整理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设想,发现创造性火花应热情地给予扶持和引导。同时,有目的提出中医理论上的新课题、新思路,引发学生进行中医理论实质的探讨,激发学生进行中医理法方药的论证。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临床型人才,又有理论研究、文献整理方面人才,这也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需要。
[1]韩捷,赵丽.中医临床教学点滴体会[J].中医学报,2009,(9):115-116.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8.082
1672-2779(2013)-18-0109-01
吴义红
2013-07-22)
*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