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

2013-08-15 00:43高志奇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精神

高志奇,陈 洋

(1.延安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但是不管它包括多少学科,基本精神是一样的。一般来讲,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钻研探究的精神,怀疑权威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坐冷板凳的精神以及注重人的发展的精神,等等。对于这些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学者所具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境界。更确切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其实就是做学问的精神,至少是做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学问的精神。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

(一)精神

精神是相对于物质来讲的,精神来源于物质,同时精神也反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没有物质,则没有精神,但是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受物质所直接控制和决定。《新华词典》这样定义“精神”:“精神与‘物质’相对,指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但是严格来讲,精神与意识还是不一样的。精神属于意识,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意识就是精神吗?或者说,有意识就有精神吗?这个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准确地理解,意识的范畴更大,它包括精神;但是一般的意识没有精神所指对象的确定性程度高,没有精神所具有的独特性。精神会激励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向前发展,但一般的意识远没有这样的功效。所以,精神也是生产力。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不敢贸然下定义,只能作一个简单的个人的理解。那么,到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但是却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既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和政府的决策以及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1]哲学社会科学最终的目的是要推动社会进步,能推动社会进步,则说明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而促使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的精神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其实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一味只盯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起来,迟早会影响经济发展。中国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凸显会制约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亟须用哲学社会科学指导中国社会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用先进的、优秀的和积极向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作指导,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更需要灵魂和精神。

二、哲学社会科学精神的一般特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世界,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3]而哲学社会科学要能够作出科学的和客观的评价,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精神特性。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

无论是什么精神,都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精神,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而现实的情况却并不怎么乐观,我们很多人所认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没有直接来源于实践,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经过实践。他们只是从书本上看,看到的也无非是一些枯燥的言词语句,这样的学者和教师,他们往往体会不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甚至觉得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精神。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灵魂,没有精神的学科是没有办法向前发展的。为什么现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甚至体会不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学者和教师所接触的范围就在学校之内,没有真正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嘴上喊着精神来源于实践,可是自己又有多少实践,又有多少次实践会让我们想到和体会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没有亲身的体会,又怎么能够明白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则是匮乏的,甚至是虚无的。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钻研理论,更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实践,多思考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也才能有动力去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

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这是无疑的,但是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毕竟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研究不能自己凭空创造,而是必须先要虚心向前人和他人学习。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一定要有谦虚的学习精神,要不骄不躁、勤勤恳恳、刻苦钻研。对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多学习东西,懂得多就是理论功底扎实,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仅仅是懂得多、学得多,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创新点,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立足点。比如2012年暑假笔者参加了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通过研修班的学习,笔者受到很大的启发,因为研修班教学课程所安排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且不管他们的研究是否一定绝对正确,但是单凭其研究论证严密、逻辑清楚,基本上可以自成一家,这已经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学习。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但并不是一味地学习理论就会有新的成果,还需要认真思考。经过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我们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容易有新成果,而学习过程和自己研究出来的新成果会培育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而有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则会进一步指导我们认真学习,出更好更新的成果。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精神是相对于物质来讲的,它不像物质那样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和看得那么清楚,但是精神依然可以通过人的行动体现出来。对于精神,我们大多时候都会在口头上进行宣扬和宣传,而这往往会忽略掉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也经常是被很多学者挂在嘴边,但真正在贯彻和落实的时候,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速度也并不是很快,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出入很大。就拿《延安保育院》来说,其演出非常成功,不仅音响设施非常好,演得也非常动人,很多观众都留下了热泪,可是出了剧院,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当时的情景?对于很多观众来讲,他们其实就是在看热闹,而不是在学习精神;就演员来说,他们演得非常好,也非常到位,可是他们自己又有多少人明白这种革命精神,又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这种忘我的舍己为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也许他们下了舞台,卸了妆,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和舞台上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很多精神更多的是留在了舞台上和口头上,并没有被人们所践行,而是当成了一种表演。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带有表演性,可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不能当成一个表演节目来演,演完了就忘掉了,就没事了,这是不行的。现实的生活中,正是存在很多这样的表演性节目和宣传精神的方式,使得我们的精神和思想产生了严重的错乱,以至于下了舞台,离开了舞台,就体会不到舞台上那激动人心的精神,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找,却一无所获,就是因为表演性的东西往往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所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也不能仅停留在舞台上和口头上,而是要把这种精神付诸实践。

(四)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要反作用于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既然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那就必须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来贯彻它和检验它。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只有付诸于现实实践,作用于实践生活,那么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才能永放光芒。无论是什么样的精神,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永存不朽的和放射光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我们很熟悉,至少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背诵这篇文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有几人理解?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现在不用烧木炭了,张思德当年的这种精神早就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没有这样简单,它更没有过时。而有些人认为它过时了,是因为他自己一方面没有掌握和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脱离了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成了历史和古董。在这些学者和教师眼里,他们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在回顾当年的历史,而不是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甚至是理解所有的精神,以至于把做学问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也当成了历史的回顾,而没有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作用于实践,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和实践成了两张皮,实践成了没有精神的实践,而精神成了没有载体的精神,这种情形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一定不能脱离实践,而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彻底地贯彻到实践当中,最终通过实践来检验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要与时俱进

精神不是历史的,所以精神也要与时俱进,而我们往往把精神理解成过去的和历史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精神什么时候有,那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有,不学习的时候则没有。比如像很多人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精神、抗大精神等一样,这种精神在学习的时候,他们还能多少感觉到一些,一旦过了学习时间,就会将这些精神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觉得这些精神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集中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精神有它的活跃期,在活跃期的时候,精神会被人们广为宣传;另一方面,精神的宣传方式和方法有问题,尤其是在宣传距现在年代较为久远的精神时,把精神的宣传结束点依然停放在了过去,而没有与现实结合起来,更没有展望未来,甚至不敢正视面临的不良问题。精神产生于过去,不管这种精神过去多么悲壮,也不管这种精神的产生过程多么的让人伤悲,但它毕竟是在过去产生的,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并没有那样的切肤之痛,只是有了一些感动而已。要把过去产生的优良精神继续保持和宣扬,就必须让这些精神与时俱进,所以在宣扬精神的时候,很有必要将宣传节目从过去表演到今天,可以通过过去与现在的比较来学习这些精神和体会这些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更是需要如此,即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一定要与时俱进,要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的延续性展现出来,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不断延续。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敢于探索实践,认真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的一种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学习精神。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精神,就必须勇于实践,并把这种精神运用于实践,再通过实践来检验这种精神,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永放光芒。

三、结语

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不是一般的意识,而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的良性式发展,而是存在很多问题,尽管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发展,然而经济发展的惯性已经很难阻挡住。在这种情况下,亟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用哲学社会科学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哲学社会科学要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就必须坚持和发扬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使哲学社会科学真正成为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学科体系。

[1]张武.论哲学社会科学与精神文明建设[J].理论月刊,1997(1):4.

[2]雒树刚.建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3):5.

[3]赖金良.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J].哲学研究,1996(6):27.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菱的哲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