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徐树
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精神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各国发展社会企业的背景以及社会结构的差异,社会企业所涵盖的领域、法律形态、资源构成等都会有所不同。社会企业家有理想,有创造力,不满现状,勇于开拓,善于发现机会,并能运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的规则去解决社会问题。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变革时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国际国内矛盾加剧,包括社会贫富分化、农村问题、环境恶化、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等。因此,需要有方法和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更需要社会企业家精神,把一批最优秀、最国际化的人凝聚起来,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1)社会企业家是改革者,承载社会使命,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目标为宗旨。利用企业运作的方法,高效整合资源但不聚敛财富,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应用一项使命来创造和维持社会价值,这是社会企业家区别于商业企业家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所在。对于社会企业家,社会使命是根本性的,这种致力于社会进步的使命不是以为个体创造私有性收益为目的。产生利润、创造经济财富或服务于消费者的需要可以是运作模式的一部分,但它们是用来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才是衡量社会企业家所创造价值的尺度。社会企业家寻求长期的社会性投资收益,他们要的是创造持续的改进,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具有根本性的系统变革,从而指向的问题是深层原因,而不是应对表象。
(2)社会企业家是创新性的,他们开拓新的领域、发展新的模式和采用新的方法,从事于一个持续地创新、适用和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一定是发明家,却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别人发明的东西。他们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如何组织核心的项目;如何重新组织资源,以及如何为其活动寻求资金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社会企业家能够采取创新性的方式来确保一旦其活动开始创造社会价值,其事业能够持续地获取资源。创新能力是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源动力,没有创新就不能进步,也不会持续,所以要求社会企业家面对不确定性和失败的风险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断学习探索与实践,通过积累经验提升创新意识。社会企业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管理自身和避免风险。充分利用现有的稀少资源,并通过多渠道、多途经来吸纳各方资金,通过一些合作等方式来解决资源的短缺问题。他们不受所在领域的规范和传统所羁绊,想方设法地不断寻找一切能够获取资源的办法,包括慈善捐助和企业商业运作模式,使得能够利用现在的资源为社会解决更多的问题,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和社区。
(3)依靠横向联系来支撑、发展和壮大,识别并追寻新的机会来服务于这一使命。别人看到的是问题,社会企业家看到的是机会。他们不是简单地对社会问题进行表面认识,更多的是通过现象看到了更深层的解决之道,看到的是如何实现社会进步的愿景,并坚定地加以实施。他们坚定信心,并会对其运作模式和方法进行相应变化。他们能够通过分析掌握社会问题的根本,结合了韧性与在过程中调整的能力,当遇到困难,社会企业家不会停止不前,不会放弃。
(4)关注人的成长和内心体验,他们对于利害相关方和所创造的结果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社会企业家会采取行动来确保他们对社会价值的创造。这意味着他们对所服务的对象有良好的了解,他们的服务对象往往是那些社会需要帮助的人群和社区,对他们的诉求和期望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正确地评估,并且与他们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同时又能充分考量投资方的期望和价值。他们着力寻求为受益方和社区带来真正的社会进步,以及为投资方带来有吸引力的回报,无论是社会的或是财务的。实现投资方价值和社区需要的契合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社会企业家会建立类似商业模式的反馈机制来增强其公信力。他们会对其在社会影响、财务收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多重结果进行评估,而不仅仅是对其规模、产品、服务产出和流程进行评估。评估信息被用于过程的调整和纠正,以便更有效地创造其社会使命所声称的社会价值。
社会企业家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领袖类型,人们需要社会企业家来发现社会进步的新途径。那么,一个社会如何孕育社会企业家精神,健全和完善一套有利于社会企业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呢?
(1)政府层面在法律制度上给予松绑和支持。特别是在社会组织的注册条件、资金要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逐步建立分级注册制度,为有爱心、有潜力的社会企业提倡法律保障,保证其应有的法律地位,加强立法,明确社会企业的权利义务。要从制度上对社会企业加以认可,并对社会企业家加以培育、呵护、挖掘,树立榜样,以推动中国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健康成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服务市场,鼓励并对相关社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放松有关限制,勇于管理创新,为社会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制度保障。同时,重视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开发,通过社会组织以市场化方式充分参与来解决社会问题。
(2)通过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社会企业需要方方面面的资金,但经费来源单一,生存能力弱,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民间服务方式给予支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金加入社会企业行业,包括慈善捐助、低息贷款和资本投资。特别是那些能够长期提供的资金支持,这需要包括资金市场在内的系统作支撑,使资金有序地流向社会企业领域。支持型机构可以通过推介或引入其他国家相关领域成功经验,通过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有潜力的社会企业的发展。
(3)克服人力资源匮乏的现状,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土壤。社会企业模式给人们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但目前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相对吸引力不足,自身资源也有限,再加上公益行业公信力脆弱,这就要从制度和社会层面下功夫,要对大众特别是高校学生、媒体的营造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企业,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并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且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为社会企业家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以吸引更多的既有商业运作及管理知识又有社会创新综合能力的年轻一代加入这个队伍。
(4)建立社会企业家网络平台,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调合作,以及经验分享互动,专注于支持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加强关系网络的建设,能够借助国际经济大舞台,让社会企业家同国际、国内各类政治、经济、慈善领袖相连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创造更积极的社会影响,发挥社会企业家的辐射作用。
社会企业家们通过实践性的、有创新意义的举措顺应了世界扁平化的趋势,使个人能够为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做更多的贡献,使得社会成员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间的信任和尊重。我国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实现,也最需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企业家精神。近年来,企业伦理建设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重视,更多的企业也都加入到这个队伍之中,并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文化之本。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应该把握这一难得的机遇,从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社会企业家精神培育方面创造一种良性的氛围和土壤,使社会企业家精神在中国扎根并开花结果。
[1] 查尔斯·里德比特.社会企业家的崛起[M].环球协力社,2006.
[2] 戴维·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M].上海:新星出版社,2006.
[3]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