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平
(江苏省灌云县初级中学)
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面对知识更新迅速的新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模式。美术课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有成效的课程之一,这是由于发散性思维是美术活动的主要思维特点。因为美国心理学家赫福德曾指出:“一种新产品的发明,一种视觉艺术的创新,都较多依赖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发散生成是创造力的精髓。”那么如何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创造力呢?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了热爱,热爱创造了奇迹。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需要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我们不注意经常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他们已熟悉的技能就会变成套路,一旦艺术变成了技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一个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这一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一节美术课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看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了作业,而是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掌握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不断地生成和高涨,让学习过程成为快乐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独立创新思维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具有创造的特征与内涵,我们要鼓励孩子。
大胆想象,促进创造。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以推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们不能把模仿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而应该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天性,作好积极引导,少些死板教条的技法,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应给予鼓励赞扬,使他们的创造欲望不断被激发出来。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运用美术这一形式,表达自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所升华的情感、认识、思想以及自我的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创造性产物。美术作品的创作完成,实际上还是个潜在的有待实现的对象,它只有通过与接受者对话,进入接受者的美术接受过程,才能实现其社会意义与价值。
美术接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美术接受,去感受、理解、阐释美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美感,同时去体验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通过美术接受,把学生领进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在对美术的欣赏和评释中,引出联想,拓宽审美意识的范围,激发起思想情感的波涛和对美术作品的重新认定乃至去填补,或去创造出“新形象”。也就是说,要善于引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进行再创造。例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美术接受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发学生对“神秘的微笑”的不确定性,展开丰富、自由的创造性想象,以及对人物身后含蓄而深远的风景空间,示以无限的遐想和再创造。又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这一典型的朴实勤劳、任劳任怨、饱经风霜的又富有“思想”的“父亲”形象的“表层”,站到“父亲”的立场上,代“父亲”体验劳动的快乐,去展望丰收季节的情景和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达到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接受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就更应引领激发学生的再创造。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更容易与作品沟通,同时,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中更强调“神”和“意境”,如“似与不似之间”“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就充分给接受者以更多的创造性想象空间和物象,唤起接受者对无限空间和“意外之象”的想象的。总之,在美术接受中只有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才能实现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不断提高。
首先,“个性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人的具体生活道路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个性特征表现具有特定的行为、语言和内心活动的方式,这是由各种所需的具体环境的差异、各自的生活经历、教养以及生理的不同而形成的。”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要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动脑,乐于发表意见,从而为敢于大胆创新提供了平台,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考虑到每个孩子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因为以前的单一评价带来的后果是思维的僵化和行为的趋向。为此,许多教育家多次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因此评价的主体从单向性转向多向性和交互性;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和发展性。
再次,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的心理获得极大的自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创作成果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品尝到创造的成就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创造的意义。例如,通过对有个性创造的课堂作业作鼓励性的讲评,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让学生初尝创造的小“甜头”;再通过举办学生习作展览在全校美术作品橱窗中,以及推荐学生作品到社会参加展览和比赛,让学生品尝创造的大“甜头”;此外,还可以用学生的美术作品参与社会消费提供帮助,比如,与营业性画廊挂钩,不定期选送学生的美术作品让其代销并帮助提供其他形式的消费,这样的教学实践较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个性上的大胆表现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的自觉性得以延续。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创新是美术的灵魂,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做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促进其生长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强调创新、强调个性,还使学生风格应用到其他学科上去,在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后,创新精神会令其在生活工作中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