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强
(吉林一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教师占主体地位,权威高于一切,学生成了老师的附庸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活动往往被变成一种灌输和训养活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真正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课堂,应该能唤醒与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生成与确立学生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格,培养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敢于怀疑、富于想象、勇于挑战和执着追求的优良的创造性。而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能否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根本所在。
和谐是一种能让人身心愉悦的平衡状态,和谐的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各项教学目标,这一点对于非知识性地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至关重要,那种粗放地、机械的、硬邦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是无法让学生实现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目标的。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中,和谐是最基本的准则,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生生关系及和谐教学情境的创设三方面。
教师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将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朋友。“温和、微笑、宽容、认同”,是我们实现和谐课堂的八字法宝。师生合作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同时,由于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成是一种奖赏,一种鼓舞,产生一种被爱、被承认的心理满足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与赞美之词。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的角色,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认识者,视为发展的对象,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伙伴,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后进生。
前苏联教育家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我们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那么,我们交换后,就各自有两个思想”。所以要勇于向我们的学生学习,你把任务交给学生,学生绝对会给你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更多更好的“答案”。学生值得每一个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走近学生,发动学生,促进并完善学生的最简单不过的办法,何乐而不为?
师生关系好,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在学科教学的主题中,集中精力而且包含激情的主动旋转探索的头脑,让问题有目的的解决,这时的课堂基本上不会发生什么学习与探讨以外的“意外”,如果有,也可以被集体的集中精力参与解决决问题行为冲淡,被良性的解决。
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音符。课堂会是怎样的呢?我想,只有两种表现方式。要么,课堂上死气沉沉,大家伏身于案,默不做声,任你教师张牙舞爪的表演,任你天花乱坠的号召,有时说得太激动了学生会抬起眼皮,无奈地瞅瞅,那眼神告诉你,至于这么夸张吗,不至于吧,或者打心眼里就想——没病吗,你。搞什么呀,不就一堂破课吗!还有就是,课堂上乱作一团,远超自由市场,毫无市场规律可讲。课堂教学任务形式上可能会完成,但实际效果极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靠几个好学生的呼应,更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的精彩表演,而是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在这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点拨者,而真正动脑筋、想办法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绩好些的同学比较主动积极,成绩稍差的同学时常表现得比较被动。如何调动起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呢?教师应以尊重和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促经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应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有效的课堂应介入恰当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设计几个共同的问题,再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时共同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在学习中合作与共享,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堂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情境是否和谐,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精心,能否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避免原来那种机械灌输和训练的负面影响。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而要运用自己的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真正把融于教材之中的思想因素和智力价值挖掘出来,并适时展示给学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确实掌握本门科目独特的分析、研究和思维方法,掌握本门科目的精神,而不是只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或者根本不谈。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和谐的课堂。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还必须注意学习内容的和谐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学科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时时融合等都有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真心希望,每一个课堂都流淌着轻松愉快、融洽和谐的音符,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课堂变得高效,让课堂上充满真情与性灵,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赞美、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