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问题探究--基于豫东地区的考察

2013-08-15 00:43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豫东文化发展

王 伟

(周口师范学院 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河南 周口466001)

一、背景综述

豫东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华夏先驱,九州胜迹”之誉,是中华龙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还是古代文哲大师庄周、老子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中华烹饪鼻祖伊尹也诞生在这块文化热土。境内现存遗址、遗迹和文物景点数千处[1]。戏曲文化资源土壤肥沃:豫东地区拥有豫剧、越调、道情三大剧种,仅周口就有专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11个,业余表演团体3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杂技文化优势突出:以周口市为例,周口市共有民营杂技演出团体110多个,其中3个位列全国10大民营杂技团体,从业人员5万多人,周口被中国杂技家协会认定为全国“杂技之乡”。民间文艺种类繁多:仅表演类的就有舞龙灯、狮子舞、高跷、竹马、旱船、肘歌、担经挑、抬花轿、布袋偶、大头偶、拉犟驴、鸡毛人、打铁舞、花棍舞等。在周口,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就有80多个,从业人员6000多人。可以说,豫东地区杂技艺术,民间戏曲、文艺十分活跃。豫东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优越条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推出了如“周末一元剧场”等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动,创出了一条政府协调、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公益文化发展新路子,在河南乃至全国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中,为各地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为深化河南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豫东地区在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政府文化管理机构在分工和职能界定上不够科学。在部门分工上:由于理论上对“文化”的概念界定过于宽泛,造成社会公众将一切对文化发展的期望值过高地寄托于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而在现实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归属则不清晰,主导性机构和引导性机构界限不分明,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发展。同样具有严格法律界限和本质区别的文化、宗教、旅游等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运行过程中,却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机构之间在责、权、利上,要么相互重叠,要么相互掣肘。职能上:存在“管办不分”现象,即文化管理机构或部门同时承担具体兴办文化的事务,而能有效起引导作用的部门往往又不能解决机构设置问题,不能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保障。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责任过于集中,摊子大、战线长;另一方面又使得机构领导力疲软,工作效率不高。

2.专门性文化发展人才缺乏。随着文化样式和经营性手段的不断翻新,传统模式日渐式微,亟须大量懂文化、会经营、善创新的文化专门人才(特别是文化经营性人才奇缺),以保证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但政府文化管理机构本身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势单力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发展的步伐。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已经决定了其社会、历史的功能定位。把握和引领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实现文化惠民的发展宗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靠深谙文化发展规律、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放在首位的内行管理者,而决不能以发展文化为名,行捞取政绩资本之实,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由于政策性的制约,造成人才流动不畅、待遇偏低,致使文化系统人才总量不足,且青黄不接。目前,豫东文化系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断层,存在干部少、工人多,高学历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少、工勤人员多的“三少三多”现象。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像动漫、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几乎空白,人才的匮乏极大地制约着文化强市建设的强力推进。

3.公益性文化发展模式有待创新。目前,多数公益性文化的兴办依然延续政府出资,相关部门办事,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运行机制。虽然近年来政府在公益性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仍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围绕改善文化民生做文章,创新公益性文化发展模式,利用市场的杠杆作用,灵活多样办文化,从而形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步发展的良性态势,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工作的一个突破点。

4.宣传样式单一,造成文化资源闲置。近年来,豫东地区利用庙会、姓氏文化节、荷花节、中原古韵——中部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本地的宣传力度。然而,还有很多能够吸引外地人士眼球的文化资源仍未触及。尤其在名人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虽然历史名人的足迹早已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文化沃土中,但流传于民间的丰富素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整理,也缺少与周边有影响力的宣传品牌挂钩的措施,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高品位宣传产品,从而制约了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5.文化品牌打造缺乏顶层设计,不够系统科学。丰富的文化资源虽为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但在利用上还处于零星散乱的局面。从目前来看,豫东地区还没有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颇具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众多的资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带头性的重点资源,以带动整体资源的利用,是打造豫东文化品牌的首要问题。因此,在选点、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方能保证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6.豫东文化发展资金缺乏。当下,政府仍需保证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投资,并且,对经济产值较低地区尤其是农业地区的投入还要加大力度。据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2年2月29日公布的《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显示,2011年,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为110.44亿元,与2010年相比减少17.4%,是四大投资负增长行业之一。豫东地区是河南的产粮大区,人均收入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资金缺口更大,更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

7.文化体制改革有待深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文化体制改革,但被改革单位干部职工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总有一种“怕”字当头的思想,有一种抵触情绪,唯恐改革后丢了饭碗,毁了前程。改制单位虽然总体上数量不多、人数有限,但是这些单位遗留的债务、职工混编混岗、养老保险、人员分流、固定资产等现实性问题很多,严重制约着改革的推进。体制改革虽然有时间表、路线图,但是没有施工手册,操作起来比较棘手,唯恐对稳定产生影响,有畏难情绪。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胆子有点小,步子不够大,工作中采取慎之又慎,积极稳妥的办法,离领导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8.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主要是产业规模小,市场运作能力差,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没有“龙头”带动企业。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特别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还不够,仅仅停留在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上,甚至晚上根本留不住人,缺乏文化旅游的深层次系列开发,需要进一步丰富文物景点内涵,提升旅游景点管理水平和吸引力。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像网络、动漫、创意、娱乐、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小,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三、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

基于对豫东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地区这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变文化资源为文化生产力”为主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科学设计具体对策,从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文化机制入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挥豫东文化资源优势,以期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展示文化蕴藏的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潜力,做活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为加快河南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步伐,积极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趋势,使豫东地区文化与经济相融相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更好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发展的领导,切实把握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提升决策者的文化建设决策水平,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进行合理区分,对文化设施建设要从以“建”为主向“建、管、用”并重转变,向“管”和“用”倾斜,采取不同手段和措施,分类指导,推动文化科学发展。从而保证在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产力的过程中,始终体现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先进文化的主导方向[3]。

2.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在众多的资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先导性的重点资源,打造豫东地区标志性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利用。毋庸置疑,在豫东地区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应该排在首位。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美国好莱坞拍摄发行动画片《木兰》、故事片《花木兰》的影响力,延伸制作宣传“花木兰故里”的系列文化产品;借助电影《孔子》的影响力,挖掘孔子周游列国,被困淮阳,弦歌七日,今留弦歌台的素材,制作圣人励志文化产品,宣传本土地域文化,提升豫东形象;借助越调《老子》,或巡演、或转载影视平台,打造戏剧、戏曲演艺精品,推向全国;等等。

3.加快政府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管”、“办”分离,区分文化机关、团体的主导性和引导性定位,提高文化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进一步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第一,对电影发行放映单位改革的建议:电影发行放映单位一直都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并没有给国家带来负担。县市级电影市场受前些年的冲击,几乎全线崩溃,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大多瘫痪,仅仅依靠转企改制并不是扭转困局的唯一办法。国家对电影下乡的扶持效果并不明显。现在全国电影市场处于升温的趋势,在中心城市电影产业的市场越来越好。为了扩大全国电影产业的经济总量,可以考虑把对电影下乡的扶持资金集中起来使用,结合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加大对县市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投入,尽快把县市一级的电影市场恢复振兴起来。第二,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建议:一是对已经没有生存能力的院团在合理解决演职员生活的基础上予以淘汰。二是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继续实行事业供给。三是对能够形成市场主体的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把过去实行事业经费差补改为政府购买艺术服务。四是对民营文艺院团与国有文艺院团一视同仁,也列入政府采购名单。这样既能够繁荣文化,也引入了竞争机制。第三,对新闻单位改制的建议:降低新闻单位剥离组建的产业经营公司进入免税等优惠政策名单的门槛,不应要求必须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法人。文化产业工作需要加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使之成立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但是纪检部门却要求新闻单位的干部不得担任改制后的企业法人,这是一对矛盾需要出台相应政策给予解决。

4.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现有文化体制下,灵活创新文化机制,注重对现有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开放搞活、有序竞争。第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可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姻,吸引社会力量,搭建文化建设平台,让文化企业和团体的产品接受市场的检验,弘扬本土资源的魅力,宣传政府文化部门的公信力,展示联姻企业和商家的知名度,从而实现互利双赢。这样,就可以一改完全由政府搞文化的单一模式,利于形成文化建设的持久动力和强大合力,促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第二,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大力繁荣文化市场。加快演出业发展,培育一批组织策划水平高的演出中介公司,在城市间建设演出协作网络,推广票务连锁服务。实施城市文化市场的新布局和规划,大力支持创意设计、网络、艺术品交流等新兴文化市场建设。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文物仿制等民间艺术品项目,支持农村民间工艺品产业的发展。

5.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时,首先要积极普查历史文化资源,把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管理层面,针对目前存在机构的问题,改革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制,整合机构,避免文化局、旅游局、宗教局等重叠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在投资方面,建立稳定的以政府为主的财政保障机制,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有益民生的衍生文化产品。打造“道文化”文化旅游品牌①参见:郝永《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发展战略思考》,未刊稿。,坚持科学论证,审慎投资。对于已成规模的历史文化场所,要从长远利益着眼,把历史文化属性与信众的实际利益相结合,合理调整历史文化场所的收费价格,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与质量。

6.加大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力度。第一,结合当地高校资源优势,建立历史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高素质的历史文化工作者队伍。第二,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形成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锐意创新、初具规模的文化人才队伍。制定和完善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城镇、街道、社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岗位设置,明确工作职责。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机制,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文化单位任职。制定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实施细则,对重点引进人才的待遇、户口、住房、资金等落实优惠政策,确保每年引进一批高学历专业文化人才。

7.招文化建设之“商”,丰富宣传途径,为高层次文化人才搭建平台,将豫东文化重磅推出。豫东地区经济欠发达,本土人口消费水平较低,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只着眼于内,肯定会受到很大局限。要突破这种局面,还要放眼全国,广泛宣传,引入文化界知名人士,打造高品位、大影响的文化产品。目前来看,国内影视、演艺行业的运营机制已经相当成熟,一部电影,可以让少林寺名扬海内外,大型全景式歌舞《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更使少林文化锦上添花。这些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背后,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文化创作、经营人才。豫东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深厚,我们不能“守着富矿过穷日子”。我们可以利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诚邀影视文艺界大腕,制作拍摄以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渔猎耕种、创立姓氏、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等古代神话为题材的系列动漫产品,突出介绍豫东历史地理文化优势,打入儿童教育和文娱、影视、图书漫画市场;中国近代史题材的影视很多,但以祖籍项城市的袁世凯为主要人物的作品还是空白,如果能够正确驾驭,必能影响深远。如果以现有之力,在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发源地、中华烹饪鼻祖伊尹的诞生地,定期举办“中国商业文化发展高层论坛”、“中华烹饪大赛”、“中华饮食文化峰会”、“中华饮食文化展览会”等,则是吸引商家云集的不错之举;我们还可以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举办一系列与道家思想有关的思想、经济、保健界高层文化集会;等等。通过诸如以上形式的举措,让海内外各界精英莅临豫东,了解豫东,宣传豫东,投资豫东,建设豫东,发展豫东,为豫东文化走向世界,促进豫东跨越式发展,形成合力。

四、结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带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我们必须站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认真研究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各种元素和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促进豫东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以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创新,推进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步伐。

[1]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EB/OL].[2012-08-20].http://www.henan.gov.cn/hngk/system/2011/03/04/010233548.shtml.

[2]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8-20].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2/02/1330470015621925.htm.

[3]王伟.科学保护与开发豫东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1):95-97.

猜你喜欢
豫东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析豫东红脸王的唱腔艺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豫东调现状分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