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良
(南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南阳47306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作为中原大省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河南省早在2004年就初步确立了构筑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经过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文化强省建设大踏步前进。但是,如果从横向比较或未来发展的眼光看,应当说摆在河南省面前的任务仍是非常艰巨的。鉴于当下学界在河南省文化强省战略方面的研究现状,本文仅就河南文化典籍的理论探索,特别是老子哲学的理论探索在河南省文化强省战略中的重要意义谈一些看法。
对于老子哲学,我们一向有否定哲学之称,似乎老子对什么都是否定的。也正因此,所以不少学者甚至认为老子哲学除了能对那些不满社会,一心希望远离尘俗的隐士们产生一点心灵慰藉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价值了。据实而论,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十分片面的。《老子》一书是有为而作,和孔子一样,老子的思想也是在对周文化的反思中孕育出来的。对于日趋衰落、名存实亡的姬周文化,孔子和老子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一个予以批判改良,一个予以全盘否定,但是如果从其主观动机看,应当说都是充满着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的。对于古人的学说,特别是像老子这样的文化大家,即使是对其学说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也很难用正确或错误、积极或消极加以评价。在它里边也往往包含着他们对人间的挂恋,体现着他们超异的理念和独到的视角。我们只能灵活借鉴,任何简单否定、粗暴贬斥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老子哲学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自然无拘”,在它背后潜藏着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独特认识。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皆是有形可感的具体之物,也正因此,所以他才将它们统称为“有”。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由于有形可感、具体有限,因而皆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充当宇宙的共母。由于老子把这个无形之“无”称为“道”,因此在老子哲学中,所谓“以无为本”与“以道为本”原是同义的。
那么老子何以要如此强调大道的无形无名呢?其最根本的用意就是要由此得出“自然无拘”的结论。也就是说由于大道无形无名,没有任何自身形体与价值观念的限制,所以才会使它在化生万物时能够无所预设、无所拘泥。本来从纯哲学的角度看,在老子哲学中“无形无名”才是最基本的范畴,但是由于老子强调“无形无名”,其最终目的乃在为他的“自然无拘”理念提供理论支持,也正基此,所以我们认为在老子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乃是“自然无拘”。《老子》17章说“百姓皆谓我自然”[2]41,25章说“道法自然”[2]65,64章说“以辅万物之自然”[2]166,可以说都是在强调“自然无拘”的重要性。
“自然无拘”思想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它意在告诉世人要以大道为法,无论干何事都要待其自动,因其自决,摒除人为的强行干预。《老子》一书多处用到“无为”一词,对于“无为”学界一般都把它解作“无作为”,这是不符合老子的本意的。老子所说的“无为”其实乃是无人为,也即不要脱离事物(包括人)的实际去强行干预。它与“自然”一词虽然字面之义不同,但在本质上二者却是完全同旨的。由于人们对于“无为”存在着太多误解,所以我们这里才说“自然无拘”而不说“自然无为”。大而言之,老子的“自然无拘”思想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层涵义:
第一,发扬个性,力避平庸。初看起来,发扬个性与“自然无拘”关系不大,而实际上所谓“自然”不仅有任其自动、不着外力之意,也有顺其自性、不施人为之意。而所谓顺其自性、不施人为,其实也就是指对于万物之性要充分尊重,使其生命本性得到圆满的发挥。所以老子的“自然”本身就含有个性开放的意思。倘若不顾万物的特点,而强行为它们设置标准,制定框框,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抹杀个性,平平庸庸,使万物展现不出任何生命的朝气。
第二,多元并存,海纳百川。多元并存、海纳百川,应当说是发扬个性、力避平庸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只要承认天地万物各展个性的合法性,那么,多元并存、海纳百川自是其理所当然的结局。天地万物各有其性,我们能否以宽广的胸怀兼收并蓄,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局面,这也是考验我们是否能够与道合一,是否具有统帅才智的重要标尺。
第三,适时而变,开拓创新。适时而变,开拓创新,也是老子“自然无拘”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因为既然顺从自然,就不能一味执著旧套,在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也应随之改变。更有甚者,即使是一些与我们的一贯主张相违背的东西,假若势在必行,不得不然,我们也同样应该给予支持。譬如《老子》31章云:“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2]80这里边就明显包含着一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即是发动战争也在所不惜的意思。老子哲学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特别强调不拘一格,即使对那些有违正则、属于权变的东西,老子也同样不予一概否定。这种尊重事实、不拘旧套、锐意创新的思想,可以说无论在什么时代,对于世人都是有启蒙之功的。
第四,本然生存,返朴归真。本然生存,返朴归真,表面看来与老子的“自然无拘”思想关联不大,但是如上所言,由于老子所说的“自然”、所主的“无拘”,乃是顺物之性,不加人为,也即不再于万物性分之外别有所逐,甚乃往而忘返,因此所谓本然生存、返朴归真其实也是含具在这种“自然无拘”思想之内的。《老子》12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2]28可以说,就是在人的本然生存的意义上讲的。如果再把范围扩大一点,则我们今人所说的回归自然、生态文明,其实与老子所言也是遥相呼应的。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在2007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进程中,要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及时正确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思想库作用”[3]。十分明显,本文有关老子的探索与这一文件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
所谓文化,概括地讲就是指人类所有实践成果的总和,一般包括思想、风俗、制度、器物,以及遗留在自然界之上的各种印迹、印记等。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所说,文化所包括的内容虽然十分广泛,可是它最核心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它的灵魂,则是作为思想,也即作为人的价值取向、宇宙认识的意识形态。因为文化的任何物化形态,如名胜古迹、地下文物等,它们都不是永恒的东西,只有作为文化核心的哲学思想才会穿越千年的陈迹,化为永不风化的叮咛,烛照世人奔向未来。尽管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些物态文化与文化典籍在我们借以探索先民思想时也可彼此发明,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对于先民思想的体现也远不如文化典籍那样充分、直接。正基于此,所以我们认为相对于对物态文化的重视程度来说,目前河南省在文化典籍的理论探索方面所投入的人力财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死的教条,对于它的尊崇并不意味着生搬硬套。可以说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无一例外,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包含两层涵义: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二是要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它加以补充和完善。由于前者前人讨论的比较多,所以下文只着重谈谈第二点。
首先,从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过程来说,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时代的领导集体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譬如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就深受《孙子兵法》乃至《三国演义》的影响。新时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孟子的以先“恒产”后“礼义”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仁政”思想,二者之间也有诸多关联。其次,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实际看,国内不少学者早已指出,马克思主义并非全人类文化的结晶,它主要乃是欧洲文化的结晶。因为无论是马恩还是他们的前代学者,如康德、圣西门等,他们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都是不甚了解的。尽管人类文化彼此之间有很多相似,但是毕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彼此只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任何试图以一方代替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然而,尽管这一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为不少学者所认识,可是在实际上真正能够将二者联系起来予以探讨的却并不多。这一现象在河南省也同样很突出。一方面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希望把悠久的历史文化转化为现实的动力;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与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却又缺乏深入的探讨,这样的学术窘境显然也是亟待我们反思的。
对文化典籍的理论探索在河南省文化强省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已如上述,并且和河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在全国的名列榜首相一致,河南省文化典籍的存世量也是相当之大的。对于如此众多的文化典籍,我们究竟如何展开对它们的理论探索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选择那些思想含量大、知名程度高,并对河南省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有较多的借鉴价值的河南籍历史文化名人的传世经典为根本,从中抽绎出一个既贯穿本省历史文化,又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崭新理念作旗帜,从而为河南省的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切实的助力。那么,这个历史人物究竟应当由谁来充当呢?当然是老子。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老子是中华文化的元祖之一。能够与老子双峰并峙的只有孔子。尽管在中国文化史上,老子一直未取得像孔子那样的尊贵地位,但是如果抛开政治因素不谈,而只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则老子的地位甚至还要超过孔子。不仅后来道教的产生、玄学的问世、禅宗的形成深受老子思想的浸孕,即使儒家学派的《易传》的“太极说”、董仲舒的“天道说”、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也同样深受老学的启发。因此在对待孔老的态度上,任何尊孔抑老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其二,老子是中州文化的代表。以儒家文化为北方文化,以道家文化为南方文化,这样的看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因为正如许多研老专家所说:第一,庄子是宋国蒙人,今属河南商丘。老子是陈国苦县人,今属河南周口。二地皆在淮河以北、河南省东部,与江汉地区相距甚远,属于典型的中原文化区。第二,陈、宋二国虽然先后为楚所灭,但那都是老庄去世之后的事。也正因此,所以虽然大而言之将老子、庄子说成是楚人也不算错,但是严格说来还是以“陈人”、“宋人”之说更为确切。第三,庄子的活动区域稍广一些,而且也确实到过楚国,而老子终身似都在周之京城洛阳做官。《道德经》一书虽然是应关尹之请写于西游途中,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则应该在洛阳做官时就已经成熟了[4]。第四,如上所言,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的学说都是出于对周文化的反思,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它们都是在周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把道家文化视为南方文化的代表显然是缺乏依据的。
其三,老子哲学的“自然无拘”理念对于破除河南省文化建设的守旧观念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众所周知,在北宋以前河南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重镇,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是扮着领头羊的角色。然而从南宋开始河南文化便每况愈下,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风采了。所以会有这样的窘境,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河南在它过去辉煌的成就面前陶醉了,失去了昔日一直激励着各代前贤开拓创新、有功不居、勇往直前、自然无拘的精神。这种以正统自居、以历史为荣,习于陈规、安于陋俗的保守意识,即使在今天也仍是束缚河南省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向国内先进省份、向未来更高境界前进的障碍。老子哲学既然高标“自然”、反对“有拘”,则毫无疑问,这不仅对破除河南省在文化强省建设方面的守旧意识具有发蒙之功,而且对于其他行业的弃旧图新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四,选择老子作为河南省文化强省战略的标志形象,无论较之伏羲、黄帝还是大禹都有更大的可行性。虽然河南省号称黄帝故里,据说也是伏羲、大禹的建都地,以及伏羲的归葬地,但是十分遗憾,三人均无著作传世,生平事迹错杂凌乱,甚至还带有十分浓厚的神话传说性质。因此,大力宣传伏羲、黄帝和大禹,远不如大力宣传道家鼻祖老子。彼此相较,以老子为河南文化强省战略的标志形象,显然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老子哲学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对河南文化强省战略的意义已如上述,但是仅仅弄明这些仍然是不够的。因为理论之为理论,它的重要价值能否实现还要看它能否充分地落实于实践,所以如何将老子的“自然无拘”的抽象理论转化为促进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现实力量,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具体而言,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凸出老子文化的元祖地位,进一步提升打造老子形象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加强老子哲学中原文化身份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老学研究的投入,不断推出优秀成果,将老子哲学更好更有效地融入河南省的文化建设之中。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J].新湘评论,2011(21):6.
[2]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3]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N].河南日报,2007-12-26(3).
[4]张松辉.庄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