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清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20世纪60年代,师承于萨丕尔的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基于对多种非印欧语言的调查及其与英语的对比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相对论原则”(linguistic relativity principle),后人多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或“沃尔夫假说”。由于沃尔夫和萨丕尔本人都未曾使用“假说”一词,再加上二者的观点本身也有诸多差异,因此,本文使用“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这一术语来统称沃尔夫本人的观点,以区别于萨丕尔等人的相关论述,避免不必要的混淆。
事实上,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原则是语言相对论思想几百年发展的产物,主要受到洪堡特、博厄斯和萨丕尔等前辈相关思想的影响,他们之间呈现出一条明晰的“线性承袭关系”[1]。作为沃尔夫的导师,萨丕尔强调语言分类形式为思维提供了对现实解读的不同渠道(channels),“不同社会所生活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不仅仅是贴有不同标签的同一个世界”[2]。沃尔夫继承了前人的相关思想,强调特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结构范畴会影响该语言社区所习惯性使用的基本概念范畴,例如时空概念,但同时又超越了萨丕尔,将语言结构从词汇拓展到语法范畴,更为深入地阐释了语言结构和思维之间的互动关系。尽管洪堡特、博厄斯和萨丕尔都对语言和思维的影响关系有过论述,但尚缺乏细致的分析[3]24,沃尔夫是第一个试图揭示语言结构和特定思维模式之间实际关联的学者,也是第一个运用实证研究论证二者关系的学者。因此,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研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享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国内外学界对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的阐释和评价莫衷一是,长期存在多种相左解读的局面。学者对它实质的定性、具体内容、信度和效度等基本问题,归纳起来也就是对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内涵和验证性实证研究存在极大争议。本文以此为框架,系统全面地厘清前人不同的解读和批判,以明晰当前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研究的模糊视野。
学界对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具体内容解读不一,主要是对其实质的定性和具体内涵的界定存在争议。
首先,学者们对沃尔夫相对论实质的定性意见不一。Tohidian等学者把语言相对论假说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强式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另一种称为弱式论,即语言影响思维[4]。也有学者认为沃尔夫相对论是强式论,或至少与之密切相关,强调语言间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5]。Rosch则断言沃尔夫假说是最强式的相对论,是沃尔夫本人可能会认可的唯一版本[6];Pinker也认为“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语言巨大的塑造其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完全是错误的”[7]。国内外学界通常都否定强式决定论,对沃尔夫的批驳也主要集中于假说的“强式”上[8]。
但更多人指出沃尔夫本人的思想应属于弱式论。Niyekawa-Howard认为沃尔夫相对论思想是指人所说的语言会影响他对世界的感知,强调语言对使用者认知的影响,而语言对认知的影响是一种共时关系[9]。Lucy等学者则认为沃尔夫的观点是指语言影响无意识的习惯性思维,而绝非制约思维[3]42。相比而言,弱式论这一比较折衷的论点还是被广泛接受的[10]。
其次,学者对沃尔夫思想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的界定。Chase在沃尔夫文集的前言中认为沃尔夫有两大主要假设,“一是所有高级阶段的思维都依赖语言;二是人所习惯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着他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方式,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拥有不同的世界图像”[11]。Niyekawa-Howard则认为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包含两方面含义:第一,不同语言社群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知;第二,语言对使用者认知的影响[9]。Kay则认为沃尔夫提出了两个主要假说:一是各种语言的不同结构和“非语言的认知差异”有关,二是母语会影响或决定其使用者的世界观[12]。Gumperz和Levinson认为沃尔夫最初的观点是“不同语言的语义结构可能从更根本上无法相匹配,因此会对语言使用者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产生影响”,强调语法层面的分析,认为语法层无意识、反复的、强制的结构能够反映语言对思维的影响[13]。Macfee则认为语言相对论应理解为语言、思维和文化互相影响[1]。
反思以上观点,可总结出两点。首先,从对语言和思维的界定来看,多数学者并未对语言进行明确界定,只有Chase指明语言是“习惯使用的语言结构”[11],其他人则笼统言之。同时,语言所影响的对象也被解读为多种,不仅包括思维,还包括对环境的理解方式、非语言认知、认知、行为、世界观和文化等越来越宽泛的概念。其次,从语言和思维的作用维度来看,学者普遍认为是语言影响思维的单向关系,只有少数认为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双向维度。
针对学界对沃尔夫思想的具体内涵认识不清,Lucy作为沃尔夫研究的权威学者,反复强调沃尔夫的相对论思想是指语言影响无意识的习惯性思维,从而明确界定了什么样的语言影响什么样的思维。因此,无论将沃尔夫思想归结为强式决定论还是弱式论都犯了简单化的错误,而应注重分析语言如何影响且何时影响思维等极为重要的问题。
沃尔夫本人是第一个采用实证研究验证语言相对论的学者。他通过对多种非印欧语言的调查及其与英语的对比研究,为语言相对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研究框架。自此后,部分学者相继展开实证研究以验证语言相对论的信度和效度,但实证结果却呈现巨大的差异,有支持语言相对论的研究,亦不乏反对者。
首先,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为语言相对论提供了支持论据。Brown和Lenneberg(1954)是首次运用设计精密的心理实验支持语言相对论的学者,虽然后期1967年的研究发现语言间具有普遍性,使他们由最初的支持者转为反对者,但他们一直都承认语言差异对认知选择的影响作用。Niyekawa-Howard则利用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如感知的选择等进行相关研究,为相对论思想提供有效的支持。此外,Kay通过分析英语中“宽泛的说”(loosely speaking)、“严格的说”(strictly speaking)和“从专业角度来说”(technically speaking)这三个表达式,肯定了语言相对论,并指出语言相对性存在于每个语言使用者的心智内部,即“说话者内在相对论”(intra-speaker relativity)[12]。2001年 Boroditsky则通过研究中英语使用者的时间概念,承认语言是一种塑造概念思维的有力工具,而且母语在“塑造习惯性思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4]。1992年Lucy则以名词数标记为研究切入点,对比了位于墨西哥的尤卡坦语(Yucatec)和英语,发现两种语言数标记的差异会对各自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产生影响。其中,Slobin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儿童对同样场景的描述来研究时空和语言的关系,尤其是动作动词(motion verbs)的研究[15],为语言相对论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事实,极大促进了近年来语言和思维的相关研究。
然而,也有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对沃尔夫提出了质疑。Berlin和Kay通过研究98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汇发现颜色词汇的使用呈现系统性,证实了语言间存在普遍性[16],因而该研究被视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反相对论研究,使很多人在一段时期内都对语言相对论持否定态度。但也有研究质疑他们的研究结果,指出不同语言的颜色分类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Hockett则通过比较中英口语形式,认为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在于语言能表达什么,而在于语言更容易表达什么[17]。此外,爱斯基摩语中“雪”的词汇之所以比英语丰富,原因在于环境的需要,而非二者思维存在任何根本性差异。Kay也指出,虽然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可能会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谈论所指对象,但他们实际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并不能证明思维的差异[12]。
纵然实证结论众说纷纭,但有学者认为现有的多数语言相对论实证研究自身存在很多概念和方法上的根本性问题[3]。无论支持语言相对论与否,都不意味着它们具有完全肯定或否定相对论的有效性[9]。首先,研究设计的概念层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语言习惯和思维是无意识的,但多数实证研究所使用的语言特征都停留在有意识的层面上,如测试词的意义等。其二,多数研究偏离了沃尔夫强调的背景性质的语法结构这一研究对象,而转向了具体的词类项目,尤其是颜色词汇的研究。因此,沃尔夫是以语言结构为研究起点,探讨语言所蕴含的对现实的隐性识释,而词类研究却以印欧语系的现实为既定起点,观察其他语言如何处理该现实,这也就不可避免会产生与沃尔夫本人观点相距甚大的研究结论。其次,研究方法论上的缺陷也很明显。第一,跨文化研究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存在十分严重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很多研究提供给英语使用者的材料是受试非常熟悉的事物,而给非英语受试的事物往往脱离他们的日常生活[9]。第二,选择受过教育的受试无法充分体现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差异,因为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同化作用,而且受试也不是在自然的环境中完成任务,这就难免产生明显的考试效益。所有这些概念和方法上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多数实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再加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论题本身非常抽象和复杂,使得语言相对论的实证结论错综复杂,难下定论。
正因如此,人们纷纷对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展开了质疑和批判。然而,Gumperz和Levinson等学者指出,多数对沃尔夫的批判都是错误的,是对其思想的错误解读[13]。因此,厘清前人对沃尔夫思想的批判有助于深化对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及其实证研究的理解,以做出客观恰当的评判。
学界对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的批判很多,主要从其思想内容、论证方法和实证研究这三方面指出了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的缺陷。
第一,很多学者认为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内容界定不完善。首先,沃尔夫相对论界定太过模糊,应明确语言影响什么样的思维,否则难以证实。van Troyer指出沃尔夫缺乏一个科学意义上可验证的定义,因而所有验证性实证研究都有自身局限性而不具效度[18]。但是,这些批判其实站不住脚,是对沃尔夫思想的严重误读。沃尔夫明确界定了什么样的语言影响什么样的思维,也多次明确定义了语言相对论原则。他将“语言相对论原则”界定为 “使用明显不同的语法的人,会因其使用的语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对相似的外在观察行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作为观察者他们是不对等的,也势必会产生某种程度上不同的世界观”。他同时指出“背景性的语言系统(或者语法)不仅是一种用来表达思想的再生工具,而且它本身也在塑造我们的思想,规划和引导个人的心理活动”[19],而背景是指对于母语者语言使用中潜在的各语言结构系统。其次,沃尔夫的论述也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3]。沃尔夫的论述因其热衷于神学而时常带有神秘色彩,使原本隐晦的观点更加模糊。同时又因他英年早逝,尚未能完整建立和阐释自己的体系,表述上出现前后波动也在所难免。这些因素间接滋生了后人的不同解读和批判,认为他的观点游走于弱式论和强式论之间[20]。然而,沃尔夫相对思想论的表述相对明晰且具有一定的可证实性,应该回到文本,深入探究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内容。
第二,沃尔夫的论证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人指出沃尔夫的研究方法不够严谨[3]48,论证过程中出现循环论证[9]。因为语言不同,所以思维必须不同,但沃尔夫并未直接研究思维,任何关于思维差异的证据都来自于语言观察,因此,思维的差异得出语言间的差异这一推断只能陷入循环论证。同时也出现多个跳跃性推论等问题[12]。沃尔夫从所观察到的语义差异推导出相应的思维差异这一过程存在跳跃式论证,因为外在的语言行为并不能直接对应内在的思维,二者之间的联系还需进一步论证。沃尔夫就这一问题做了探讨,承认语言—思维和语言—文化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因而无法进行某些推导[21]。此外,有学者则批判沃尔夫犯了典型的“语言学家谬误”(linguist’s fallacy)[22],往往把个人的语言学知识作为推导相关思维内容的基础,不符合语言使用者的实际情况。
第三,沃尔夫本人的实证研究也有很多缺陷。不少学者通过田野研究推翻了很多沃尔夫关于各土著语言的观点。同时,也有学者指出沃尔夫把美洲土著语言简单且逐字地翻译成英语,丧失了原义且给人怪异感,损坏了实证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此外,Pen等人还指出沃尔夫对霍皮语和标准普通欧洲语言(SAE)比较分析的准确性存在问题[1],因为对比英语和霍皮语时,沃尔夫暗示霍皮语优于SAE。然而,沃尔夫本人毕生提倡平等主义语言观,强调所有的语言都有足够的“描述世界的方式,且所有的方式都同等有效”[21]58。同时,他反对印欧种族中心主义,指出印欧语言以及内含的思维过程“并非囊括了全部理念和知识,而只是广袤星系中的一个星座”而已[21]218。这使很多批判沃尔夫研究中偏向霍皮语等土著语言的论调不破自灭。
其中,爱斯基摩语关于雪的词汇这一例证尤其饱受各类批评。此例证本身源自博厄斯,有学者指出,爱斯基摩语中雪一词的数量远不止博厄斯1984年所引用的4种,一般都有几十种,而沃尔夫则以讹传讹,进一步误用了博厄斯的例证[23]。他们所用雪词汇的具体例证不同,和博厄斯相比,沃尔夫没有提供原始的爱斯基摩语言形式。关于雪的词汇数量及其含义也界定不同。博厄斯认为只有4种,沃尔夫扩大到至少5种,有的词的含义(如“slushy snow”等)也异于博厄斯本人的界定。总之,沃尔夫使用雪词汇的例证时没有明确注明出处,在分析时亦脱离了理论情境,只局限在探讨雪词汇的数量,忽视了对词进行深入定性分析。此外,两人对此的研究目的、对语言本质的界定以及比较方式都有很大不同,难以直接引用,因此,沃尔夫关于爱斯基摩语和英语中关于雪一词的研究结果有待商榷。
总言之,学界对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的争议,有时在于他人对沃尔夫文本的误读,有时也源于沃尔夫对前人资料的误读,同时也归因于其自身观点的不足和不一致性。这些沃尔夫自身和他人的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长期存在多种相左的解读。
通过对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内容解读、实证研究及其批判的系统回顾,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以超越当前的相左解读。
第一,在语言和思维研究中,应避免普遍主义观和相对主义观的机械二分法。语言共性和差异研究关注不同抽象层次上的语言现象,两者相互联系,并不相互排斥,这也解释了很多语言相对论实证研究的结果繁杂,甚至相互矛盾的事实。因此,研究应既承认共性,也承认有差异,但到底是共性基础上存在差异还是差异基础上存在共性,这体现了不同的语言观和研究视角,难分孰对孰错。此外,目前的研究已逐渐呈现两种观点的交融趋势[24],语言相对论者开始承认语言并不是对现实完全任意的切分,而普遍主义者也认识到语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认知。作为相对论研究经典范式的颜色范畴研究近期也表明,语言间既有差异,同时又以普遍感知为基础,承认共性基础,同中有异。
第二,应该澄清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具体内涵,明确界定什么样的语言影响什么样的思维。研究首先要明确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指的是语言影响思维,从而排除所谓的绝对论。同时进一步清楚认识语言和思维的具体内涵。沃尔夫所说的语言即“特定语言的结构”,是指像时体态、复数和性等的“更大范围的语法范畴形式”[21]137,它们是该语言的使用者表达概念时必须使用的基本语法范畴。而语言的影响对象是习惯性思维和概念结构,而非对某些特殊思维(如科学家的专业思维)和文化的作用。因此,回归文本再解读,揭示沃尔夫相对论思想的原貌,这对于正确理解沃尔夫思想而言至关重要。
第三,我们还应该清楚沃尔夫语言研究的基础和目标。沃尔夫反对自然逻辑分析方法,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反对语言和科学研究的印欧种族中心主义,提倡建立平等主义的语言观。同时,他始终将语言研究定位为一门客观的自然科学,强调语言研究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他认为语言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认知的核心方式,而“语言学对科学的一项重大贡献即在于不断拓展我们的视角意识”[21]218。这也正是沃尔夫为何将明确界定语言相对论原则的章节定名为“科学与语言学”,而非“语言相对论”等其他名称的真正原因,这一有意的选择实际上旨在强调语言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毫无疑问,认识以上各启示有利于我们恰当地把握沃尔夫的相关思想。
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对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多角度解读和结论不一的实证研究都无形中促进了语言相对论的研究,但前人纷繁不一的解读和评判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沃尔夫本人的相对论观点,无法作为解读沃尔夫思想的绝对可信的依据。因此,理解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应该回归到文本的再解读,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其思想内涵。
[1]Macfee C.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theory and Benjamin Lee Whorf[J].The Mc Master of Communication,2004(1):26-31.
[2]Sapir Edward.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culture and personalit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178.
[3]Lucy J.Language diversity and thought:A reformation of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Tohidian I.Exam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 as one of the main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2009(38):65-74.
[5]Langacker R W.Semantic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J].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6(3):307-357.
[6]Rosch E.Linguistic relativity: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C]//A Silverstein.Human communic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Halstead,1974.
[7]Pinker S.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4:57-58.
[8]王颖冲.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1(4):583-592.
[9]Niyekawa-Howard A M.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EB/OL].[2012-09-10].http://www.eric.ed.gov/PDFS/ED091924.pdf.
[10]Crystal 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M].Cambridge:CUP,1997:15.
[11]Chase S.Foreword[C]//John B Carrol.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Cambridge,Mass:M.I.T Press,1956:11.
[12]Kay P.Intra-speaker relativity[C]//John J,Gumperz,Stephen C 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32.
[13]Gumperz J,S Levinson.Introduction:linguistic relativity reexamined[C]//John J,Gumperz,Stephen C 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a:2.
[14]Boroditsky L.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conceptions of time[J].Cognitive Psychology,2001(43):1-22.
[15]Slobin D.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to “Thinking for Speaking”[C]//John J,Gumperz,Stephen C 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6]Berlin B,P 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17]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8]van Troyer G.Linguistic determinism and mutability:the Sapir-Whorf“Hypothesis”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JALT Journal,1994(2):163-178.
[19]本杰明 ·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M].高一虹,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20-221.
[20]姚小平.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的遗产:读《论语言、思维和现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1):75-77.
[21]Whorf B.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 by Bejamin Lee Whorf[M].Cambridge:M.I.T Press,1956.
[22]Black M.Linguistic relativity:the views of Benjamin Lee Whorf[J].The Philosophical Reviw,1959(2):228-238.
[23]Cichochi P,M Kilarski.On“Eskino Words for Snow”:the life cycle of a linguistic misconception[J].Historiographia Linguistica,2010(3):341-377.
[24]Claidiere N J Y,C Chevallier.A colour sorting task reveals the limits of the universalist/relativist dichotomy:Color categories can be both language specific and percetual[J].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2008(8):2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