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荣罡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 201800)
世界上从未停止关于公共服务的研究,早在19世纪后期的德国社会政策学派和20世纪初期的法国公法学者就提出了公共服务的这一概念。在随后的经济学发展下,出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理论中明确了责任目的应该以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为主。而责任的实现方式包含了公民参与,政府责任和道德责任。同时,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重申了行政责任的公共利益指向和公民指向。
大众传播媒介符合广泛传播的特性,这和公共服务中的大众共享特性相一致。媒介它不仅具备单纯物质属性,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传播管道。在外国,媒介的公共服务属性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对于经典传统的公共服务媒介来说,消除商业利益,为受众以及公共服务委员会负责,促进文化多元发展,保持公正立场和媒介独立性,是主要的目的。
在当下,依托着新媒体的崛起,众多媒介能作为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去服务受众,向受众提供有益的,符合大众利益取向的信息。
新媒体指的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型传播媒介,新媒体依附于网络传播的媒介渠道。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除了传统媒介之外的新媒介。互联网的诞生让新闻消息变成零时差,而博客、邮件、聊天工具的诞生让人类的信息交换效率成几何倍数增加。不得不承认新媒介的出现对于老的媒介是一种冲击,但是新媒介带来的新的信息浪潮可以激发传统媒体更新的活力。罗杰斯认为:“传播的历史是,越来越多的历史”。新媒介的发展往往会伴随着传统媒体的适应和变化,他们将会一同进步。而媒介融合则是共同进步的一个方向。
新媒介时代下的多屏互动以及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平台开放,为中国的媒介公共服务的内容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创作条件。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它可以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结合新媒体,促进了公共服务的职能的实现。在过去的新闻直播中,SNG卫星连线,调用设备的准备需要大量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拿出3G手机就能够实施直播,时效性高,反应迅速。于此同时,近年来的新闻节目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许多节目中会穿插现场实时用手机拍摄的画面。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媒介的融合,取长补短能够帮助它更好地实现作为内容服务的职能。
与此同时,新媒体将会有权利进入内容服务领域。互联网和电信企业将不再仅是终端的覆盖者或者是信息交换者,媒介融合后,原有的产业链将会重新洗牌,互联网和电信企业将会以自己的面貌涉足媒体公共服务板块。今年兴起的政务微博和短信发布便是新媒体公共服务的产物。
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系统拉开了微博公共服务职能的序幕,微博对有我们针对特定行业的拥有真实社会身份并提供证明材料的人群进行认证。今年来政务改革,政务公开等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对于以前的信息发布平台做了重新的整合。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权威发布的时效性和公共性已经逐年减少。新媒体凸显出用户黏性大,自由方便的属性正在被政府认可。2011年起,新浪微博正式推出了政府版微博,成为了政务公开,决策互动的领先平台。政府版微博不仅具有普通微博的功能,更是增添了舆情统计,问政平台等模块帮助政府更好地与大众互动。而政务微博的出现也受到了政府的积极响应,上海,重庆,佛山等城市率先利用了政务微博,截止目前,已有近千个人和集体申请了与政府相关的实名认证。
作为移动数字产品,手机短信(包含短信衍生品,微信,飞信等)具有用户覆盖面广,实时传输,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优良因素,正成为权威发布的新渠道,目前已经有包括中国气象台,中国地震观测局等多家机构和运营商签署合作协议施行短信发布。
新媒体优势明显,这为全面扩展传媒公共服务的地理覆盖范围和受众覆盖范围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公共服务的最大特征便是公共性,新媒体作为公共商品的内容载体将传媒的公共性进行最大化的衍生,同时基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的跨平台运营,层出不穷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必将对中国媒体的公共服务属性带来有益影响。
在媒介公共服务方面,最大的阻碍是现有的媒介公共服务制度并不是非常完善。因为没有独立出市场运作的纯商业媒体,也没有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传媒机构,因此在中国找不到完全服务于大众的公共服务媒介,但是又会因为政府的政治要求或者媒体自身因素而带有公共服务的板块。在此环境下,中国没有专门独立于市场,独立于商业,独立于政治的公共媒体。
由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影响,在中国媒介运营的主要方向不明确。中国也未曾出现过单独服务大众,为公众利益负责的公共媒体,就连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意志意愿与事实的表达窗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CCTV)接近93%的收入也是来自商业广告。
随着新媒介的崛起,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商业利益争夺将会更为明显。媒介融合后,市场的争夺将会极大削弱中国媒介公共服务的职能,国家对此做出相应的回应便是计划管制。这就与前文中所提出的观点一致,国家并未给中国的公共服务事业寻找到一条比较适合的出路,职能依靠规章制度去约束发展。
在商业电视以及新媒介兴起的利益驱动下,传媒企业不断的追逐企业利益最大化,而由商家投资的商业电视则一味追求收视率,内容浅薄化随处可见。即使限制娱乐或者限制广告播送时间,也只是隔靴搔痒,而受众的知情权与传媒公共服务责任放置不顾的做法已经不可避免。
而做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回报是否成正比?也是公共服务媒体要考虑的问题,企业总不会在施行公共服务的时候“饿死”自己,公共服务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是否能够被受众买账?在公共服务发展的同时能否让公共商品的公共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问题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者阻碍公共服务现阶段的发展。
当下国内媒介公共服务的关键词不断被提起,这就代表着这个时代急需媒体的公共服务的响应。当中国的媒体正在进行稳步高速的发展的同时,媒体公共服务的职能却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数字媒体兴起的当下,媒介环境已经变得十分复杂,公共服务早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的直接简单,一方面作为传媒机构要考虑在现有媒介制度下,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以及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于媒介性质模糊的划分,尚未确定对中国媒介公共服务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无论怎么样,媒介的公共服务属性已经是传媒行业发展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会取消或者是磨灭,无论遇到任何挑战,公共服务也不应当回避。
当然,新科技的发展也给媒体的公共服务带来了新的机会。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不光新媒介能够得到较快发展,传统的公共媒体正得到进化,现阶段的媒介公共服务不光只会存在于传统的内容层面,甚至将会直接覆盖到渠道或者是终端。
中国的电视媒介在新媒体,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媒介公共服务方式去进化,如果单靠美国或者是欧洲的传统公共服务理念,恐怕将会表现出水土不服的态势。
[1] 许正林.新媒体的崛起与大众文化新症候[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 蔡文书.“公共服务”理念的构建和销蚀——对英国BBC经营范式变迁的分析[J].东南传播,2007(03).
[3] 洪丽.数字时代下公共服务广播发展的核心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4] 盖琪.中国电视文艺公共性的困境与展望[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