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
(江西省会昌县中医院外科,会昌342600)
泌淋清胶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41例
刘晓林
(江西省会昌县中医院外科,会昌342600)
泌淋清胶囊;泌尿系统结石;临床
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们采用的泌淋清胶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病人80例,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所选80例病人均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泌尿系统结石病人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病人年龄在20~70岁,平均41岁;泌尿系统结石病人病程半月~10年,平均病程1.5年;泌尿系统结石病人中膀胱结石7例,肾合并输尿管结石2例,输尿管结石16例,肾结石15例;结石的大小0.2cm×0.4cm~2.1cm×2.6cm。对照组泌尿系统结石病人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病人年龄在19~71岁,平均39岁;泌尿系统结石病人病程1月~12年,平均病程1.8年;泌尿系统结石病人中膀胱结石8人,肾合并输尿管结石3例,输尿管结石18例,肾结石10例;结石大小0.1cm×0.5cm~1.9cm× 2.8cm。两组泌尿系统结石病人病情、年龄、性别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泌尿系统结石诊断符合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的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泌尿系统结石病人治疗组采用泌淋清胶囊治疗,应用贵州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泌淋清胶囊(专利号ZL02134067.6,国药准字Z20023675)口服,3粒,Tid,1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清热解毒类中药或者抗生素等中西药物。对照组采用排石颗粒(国药准字Z44023675),每次1袋,Tid,开水冲服。两组均以1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嘱泌尿系统结石病人每日喝水2000毫升,同时进行跳跃、跑步等运动。
1.3评定标准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结合病人的临床情况制定。治愈:泌尿系统结石复查腹部平片及超声显示结石阴影消失,病人尿中有结石排出,症状全部消失;好转:泌尿系统结石病人复查腹部平片及超声显示结石数量减少或位置下移,或体积缩小,尿中有结石排出,症状改善或消失;未愈:泌尿系统结石病人症状有改善,但经腹部平片及超声检查显示结石大小、位置及数量无变化。
1.4统计学处理统计检验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差异。
泌尿系统结石病人治疗组41例中,治愈22例,好转16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2.6%;泌尿系统结石病人对照组39例中,治愈9例,好转15例,未愈15例,总有效率61.5%。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学 “腰痛”“血淋”“石淋”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泌尿系结石多因膀胱和肾气化功能失职、情志抑郁或平素嗜酒过食肥甘辛辣之食物导致湿热蕴积于下焦,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尿液受其煎熬,日久结为砂石[3]。根据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又 《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虚伤真气,邪热渐强,结聚而成砂。”历代医家认为泌尿系结石病因主要与肾虚、膀胱湿热有关,由于“气化功能减退,肾气亏虚,虚伤真气,水液代谢受阻泌别清浊的功能失职,尿液中浊物聚而成石”,泌尿系结石病程往往较长,导致泌尿系结石病人气血阻滞,对于年老体弱泌尿系结石病人应注意补肾扶正[4]。
泌淋清胶囊由搜挡索 (四季红)、仰嘎鸡 (白茅根)、窝里八降 (车前草)、豆嘎里访 (黄柏)、窝脚秋 (酢酱草)、咖嘎吉给 (仙鹤草)6味苗族习用草药组成。依据苗医独特理论与传统中医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理论成方,泌淋清胶囊为传统苗族验方,具有一定的解痉、止痛、抗炎作用。中医学认为,泌淋清胶囊功能通淋利尿,清热泻火,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药理实验该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对慢性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有较好的疗效。本组41个病人中总有效率92.6%,说明泌淋清胶囊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清热泻火作用。方中车前草、酢酱草通淋排石,清热利尿,配合白茅根更增强软坚排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车前草、酢酱草主要含有黄酮苷,有排石利尿作用,并有一定的镇痛、抑菌和杀菌作用,黄柏凉血止血,利尿通淋,善治血淋;仙鹤草利湿通淋,对结石有较好疗效;四季红其性善下行,且走而能补,用于通经化瘀,补肾。上述诸药配合,泌淋清胶囊有理气化瘀,通淋化石,清利湿热之功用。药后多饮水、多做跳跃、跑步运动,以增加泌尿系结石病人输尿管内压,促进结石排出,故治疗效果较好。临床观察表明,泌淋清胶囊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满意,其效果优于排石冲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温惠贤,林晓云.清热通淋泄浊排石法治疗尿路结石80例[J].新中医,2001,33(8):53-5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27.
[3]王再谟,傅荣周.现代中药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3-209.
[4]范淑珍,张铭.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血清Ig及补体的变化与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118-111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14
:1672-2779(2013)-22-0022-01
杨 杰
20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