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 马文辉
(1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太原030024)
浅谈“三部六病”之合病并病证治
张晓艳 马文辉
(1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太原030024)
本文以“三部六病”中合病、并病的概念为标准,重新解读《伤寒论》中的条文,明确辨证关键,总结治疗原则和运用要领,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三部六病;合病并病;证治
合病、并病的概念是《伤寒论》提出的,也是《伤寒论》六病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认为:合病为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数经之证同时并见的情况;并病是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也具有数经之证同时并见的情况。从此概念看,合病的概念十分模糊,且与并病在概念上互相重复,不利于辨证。故“三部六病”重新定义其概念,不仅利于指导辨证,同时也可指导治疗。“三部六病”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刘绍武先生所创立的学说。刘老以《伤寒杂病论》为依据,参阅《黄帝内经》和有关著述,运用病证归类方法,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表部,半表半里部,里部;按其阴、阳的不同病性划分,共有六类证候群: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简称“六病”,“三部六病”由此得名。表部为太阳病、厥阴病;里部为阳明病、太阴病;半表半里部为少阳、少阴病。虽说病位不出三部,病性不越六病。但在临床中,疾病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疾病之间往往也是互为影响的,或表现为不同部中的六病相互复合,或表现为同一部位感受病邪后而呈现出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给临床的诊治带来了困难,故掌握合病、并病的证治,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现笔者就合病、并病证治内容谈谈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合病为不同部中的六病相互复合。依此概念,我们可列出多种合病:有阳病相合,有阴病相合,有阴病与阳病相合,有二部相合,也有三部相合。此从《伤寒论》原文中可以得到印证,如原文第38条:“伤寒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此为太阳与少阳合病。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第352条参合第351条可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为厥阴与太阴合病。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此两条为太阳与少阴合病。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从条文中可以看到,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是厥阴病,咽喉不利,唾脓血是少阳病,泻利不止是太阴病。故此方证为厥阴、少阳、太阴合病。
合病是在异部中相合,每部的病变都具有着独立的证候和特定的性质,证候的相合是按着六病中所列出的主证相合,以体现合病在各部的寒热虚实,在治疗上采取六病主方相加的原则,有其病则用其方,即合病合方的原则。从麻黄升麻汤中我们可以看到:黄芩、知母、葳蕤以治少阳,桂枝、当归、芍药以治厥阴,干姜、甘草、白术、茯苓以治太阴。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中,麻黄解表以治太阳,附子温阳以治少阴。可见刘老之合病合方的原则源于《伤寒论》。
原文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两条为三阳合病,由白虎汤主之。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此两条叙出三阴合病,由通脉四逆汤主之。在《伤寒论》中仲景对三阳合病和三阴合病,均用一方主之,其理何在呢?寒热是整体的,虚实是局部的。三阳之热或三阴之寒单独出现时,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本质上是一致的。如原文219、350条,凡热皆用清法,“热则寒之”。热与三部结合后,其清法仍然无差别,如表部麻杏石甘汤中石膏以清表热,半表半里部竹叶石膏汤中石膏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寒证也是如此,如第225、317条,凡寒皆用温法,“寒则热之”。寒与三部结合以后,其温法仍然无差别,如表部之第29条四逆汤证的厥、里部之第227条四逆汤证之“自利不
渴”、半表半里部之第304条附子汤证之“背恶寒”,皆以附子、干姜温其寒。因此寒热的出现是整体性的,结合了哪一部而表现出哪一部症状,我们就划归哪一部的寒热。三阳热或三阴寒治为一法。三阳合病或三阴合病容易出现“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的临床表现,需要注意鉴别。如原文第350条中“厥”为手足逆冷,若为真厥,必为“脉微欲绝”,绝不会出现“脉滑”。从“脉滑”一证,断为“里有热也”,故用重寒之剂“白虎汤”主之。“厥”为里热达到极点,向阴转化的表现形式,但从“脉滑”断出尚未出现质的转化,故仍用白虎汤。第317条为三阴合病,其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为正常证候,而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为阴极似阳的表现,此乃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虚阳浮越于表,用大热之剂“四逆汤”,回阳救逆,攻克沉寒,方可救逆回阳。因此合病的治疗要知其常,达其变,方可辨证正确,施治恰当。
并病是同一部位感受病邪后而表现的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反映,即同一部位呈现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矛盾统一性,因只有部性而没有病性,故“三部六病”又称并病为部证。同一空间、同一时间,不能并存二物,也不能并存二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互相过渡,互相转化,形成矛盾的同一性。此与《伤寒论》中并病概念不同。刘老先生临证多年,根据三部证候的统一性,列出并病,每部的并病代表着每部病证反应的部性,依据对立统一原则,形成三部的治法—协调疗法,以有益临床辨证施治。其据《伤寒论》原文第14条、第31条、第35条择出表部并病的主证:项背强几几,恶风,有汗或无汗,骨节疼痛。方用葛根汤温经解表。方中桂枝汤、麻黄汤汤性俱在,葛根、麻黄治表阳,桂枝汤治表阴,在表部难辨阴阳时,就用葛根汤治疗。里部并病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57条选出,即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方用生姜泻心汤健脾和中。生姜泻心汤中生姜、半夏温胃散寒、燥湿降逆;黄连、黄芩清泄胃热;人参、大枣健脾益气;干姜、甘草温运胃阳,和调于中。八药并举,温清消补相济。当里部难辨阴阳时即可选用。半表半里并病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96条选出,即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心下悸、小便不利。方用小柴胡汤和解阴阳,调理枢机。小柴胡汤中黄芩、柴胡清泻半表半里实热;人参、甘草、大枣温补半表半里虚寒;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和调脾胃。全方寒热共用,温补并施,协同治疗半表半里并病。半表半里属表里二部之间,以气血的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半表半里的变化对表里都有影响,故半表半里实为整体的中心部分,可以决定全身的变化。半表半里的协调实际上就是整体的协调。因而小柴胡汤就成为协调整体的基础方。临床上的疑难杂症大多为慢性起病的疾病,其病态在疾病初期就很复杂,往往处于并病状态,现代医学又无特殊疗法,而根据并病理论,以小柴胡汤为基方加用局部有效方药的协调治疗,往往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合病、并病的论述虽不多,但合病、并病的提出却非常重要,补充了六病辨证的不足与局限性。“三部六病”虽然沿用了合病、并病的名称,但其含义与范畴都有了变化,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合病、并病的字面意思,而要深刻的理解其中要表达的内在含义。正确认识合病、并病证治,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条文的深入研究,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辨证论治的精神,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01
1672-2779(2013)-15-0001-02
杨 杰
20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