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旭平 程丽辉 吴 丹 韩珺珊
(江西省婺源县人民医院儿科,婺源333200)
大柴胡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0例
洪旭平 程丽辉 吴 丹 韩珺珊
(江西省婺源县人民医院儿科,婺源333200)
流行性腮腺炎;大柴胡汤;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以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全身腺组织均可受累,胰腺炎是其并发症。自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我们做了大柴胡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采集患儿病史,通过体格检查及生化、B超等检查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合并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病例,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5~15岁;血淀粉酶968.10~3944.10U/L;所有病例均有上腹部疼痛,压痛明显,有轻微腹肌紧张34例,B超显示胰腺稍肿大35例。对照组(B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6~14岁;血淀粉酶987.22~3647.12U/L;所有病例均有上腹部疼痛,压痛明显;有轻微腹肌紧张36例,B超显示胰腺稍肿大33例。两组患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以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为准。①当腮腺有明显肿胀,又有明确的接触史,在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的情况下,临床即可作出诊断。单纯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的病例,在有明确传染源,除外局部淋巴结炎后,即可作出诊断。②体温骤然上升,伴有反复频繁的呕吐,上腹剧烈的疼痛,腹泻、腹胀或便秘。上腹部压痛明显,有时有局部腹肌紧张,B超显示胰腺可肿大,血淀粉酶[苏氏比色法]达500单位以上。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及分类检查淋巴细胞相对增高[1]。
1.2.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①~③特点。②自愿接受中西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儿。
1.2.3 排除标准仅有血淀粉酶升高而无腹部症状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
1.2.4 剔除标准不应统计及无法统计的入组病例应予剔除。①误诊误纳。②未按规定治疗,治疗依从性差(如拒服中药)。
1.2.5 中止和撤除标准①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者(如出现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者)。②症状消失后拒绝复查腹部B超及血淀粉酶测定者。
参与临床试验研究者应对试验中止的原因及试验关系如何要作认真解释,包括中止的评价。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B组)患儿采用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患儿(A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治疗,以和解少阳,泻下热结。
1.3.1 对照组(B组)主要给予对症支持疗法:反复频繁的呕吐给予禁食,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持续用静脉营养维持热量的供给,腹痛剧烈者可给予654 -2止痉。呕吐腹胀症状缓解后可少量多餐进食稀饭。
1.3.2 治疗组(A组)在上述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柴胡20~30g,黄芩10~15g,白芍10~15g,半夏10~15g,生姜15~20g,炙枳实10~15g,大枣4枚,大黄6~10g),水煎服,每日1剂。
1.4 观测指标
1.4.1 安全性观测指标①生命体征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②每日至少2次进行腹部仔细体检,了解有无腹肌紧张、压痛程度和范围、腹水。不定期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值、电解质及血气情况等,需要时急诊胸腹部X线、CT或超声检查。
1.4.2 疗效观察指标①临床表现:受治疗前后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变情况。②血淀粉酶,腹部B超动态对比。
1.5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淀粉酶正常,腹部B超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好转,体征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1.6 数据处理和统计治疗后半个月作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的评估及临床数据的整理统计。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A组)40例,痊愈38例(95%),好转2例(5%)。对照组(B组)39例,痊愈15例(38.5%),好转24例(61.5%)。两组痊愈率与好转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治疗组(A组)40例,退热时间为(3.35±1.11)天;对照组(B组)退热时间为(7.45±0.83)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科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中医学称之为“痄腮”,易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机为邪毒壅堵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外邪侵犯少阳,枢机不运,经气不利,进而能影响脾胃,形成阳明里实证,则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汗出热不解或潮热,大便硬等。少阳与阳明合病即是流行性腮腺炎合并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病机,大柴胡汤即为此而设,能和解少阳,通下里实。配合西医的对症支持治疗,应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6-75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9.036
1672-2779(2013)-19-0055-01
吴义红
201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