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013-08-15 00:51周建峰
中小学电教 2013年4期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 周建峰

(如东县 茶镇浒澪小学,江苏如东 226406)

2012年3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2012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与知识,更要培养小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果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个新软件,能够在短时间快速入门并熟练应用,或是能够根据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提高效率……这就说明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成效。十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了一些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着力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在实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应该把准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进行兴趣的培养。

1.借助实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总能吸引人的眼球,总能给人带来乐趣。在小学各课程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的例子很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大胆采用游戏教学法。

例如:按传统方法教学键盘的功能与指法训练,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既困难而且又枯燥,我们不妨采用《金山打字通》,该软件功能之一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键盘上26个字母的键位结构以及相应功能键的作用。在指法训练中,小学生看到屏幕上那些五颜六色的英文字母时,学习的兴趣陡然提升,并飞速地在键盘上寻找对应的字母,一旦输入有错,计算机就会立即发出警告声。而每当操作者闯关成功,计算机同样会出现鼓励性的提示话语,并出现重新练习或进入下一关的提示话语,学生从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了能够闯关成功,小学生们会竭尽全力提高自己的输入速度和准确率,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使自己的输入速度有大幅度的提高,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指法,学生也就产生了学好指法的愿望。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通过游戏闯关,激发了学生百练不厌的兴趣。

2.运用合适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能完全采用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模式,应采取符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特性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在模仿和创新中不知不觉、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一个能极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的模式。

例如:在教学Word“插入图片”时,先给学生呈现以前学生制作的精美作品,像配有学生自己照片的年挂历、生日贺卡等。看到这些作品,学生会想“我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吗?”,教师适时切入课题,“这些作品就是用Word做出来的,你们一定能做出来,而且一定做得比这些作品更好”;接着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些图文并茂的作品,设计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任务,并引领他们分析这些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这样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学习情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为逐步完成任务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进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

3.以生活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要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娱乐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的。2012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该标准提到的学生素养的外在表现之一是“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例如:在“收发电子邮件”教学中,可以围绕一些节日做文章。围绕六一儿童节,让小学生给留守或残疾学生写一封电子邮件;围绕母亲节,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电子邮件,跟妈妈说说悄悄话;围绕教师节,让小学生给教师写一封电子邮件,感谢教师多年来对自己的教育与培养,等等。让小学生把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感受信息技术课带给自己的乐趣,增强其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方法入手,改“授鱼”为“授渔”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变化是很快的,学生不可能一直通过教师来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因此,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很关键的。从小学开始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需要,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小学生掌握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引领小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少、操作实践多的特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认真做好启发、引导,鼓励通过独立、协作等途径完成任务。

1.自然融合,巧妙强化学科整合

开展跨学科的活动,找到融合点,实现信息技术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有机融合,只要善于挖掘,语数外等学科都能与信息技术进行巧妙整合。

例如:我校机房中益智游戏都是英文版的,学生为了玩这些游戏,遇到不懂的单词,必须用在线翻译工具翻译英文菜单的含义;借助“单词连连看”的游戏,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数学口算练习课,学生协助科任教师下载并安装口算练习软件,在班上进行口算训练;语文学科中,学生将班上的优秀作文,制作成精美的电子小报,打印并张贴在班级橱窗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它学科的学习,这无疑是学科整合的最高境界。

整合要体现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自身特色,整合不是简单地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为了有效地教和高效地学。整合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2.以虚拟任务,强化应用能力

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肯定离不开网络,为了培养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技能和意识,教学中可通过虚拟任务,让学生查找、整合并表述获取的资料,注重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筛选,将优秀资料为己所用,摒弃不良资源。

例如:《遨游英特网》的第2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虚拟任务——“旅游!请到南通来”,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他人介绍南通的人文景观,所用资料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获取的,也可以上网通过百度来搜索,最后以“导游”的身份,在全班介绍一个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景点。

此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获取、加工和传输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撰写教程,培养操作表述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个“技术味”很浓的学科,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其“人文味”,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撰写图文并茂的软件教程,将技术与写作进行有机的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技术,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述、汉字输入、文本排版等能力。

例如:在一次教学中,一名学生在掌握了美图秀秀修饰照片后,用自己的照片制作了新年日历,获得了满堂喝彩。笔者抓住时机,指导她将制作方法一步步写出来,并教会她用【Print】键进行屏幕截图,再粘贴到Word中作为插图,最后裁剪并添加标注。完稿后笔者鼓励她将文章通过Email发送到《中小学电脑报》的电子邮箱,半个月后文章就发表了,在师生中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这一举措不仅激发这名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更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生活的工具,要大力培养广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注重“双基”,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

所谓“双基”,实际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主要讲解的是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防范、Windows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等,而基本操作主要讲解的是基本的鼠标键盘操作、文字及图片的简单处理,并利用光盘、网络资源进行辅助学习,能够参与网络交流活动等。因此,在教学“双基”时应使用规范的语言与术语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执教《操作计算机》和《认识“我的电脑”》时,对于鼠标的五种基本操作(指向、单击、双击、右击和拖动),就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表述,“点一下、点击、鼠标不见了(其实是光标不见了)”之类的话语要及时纠正;对于“窗口”和“对话框”、“工具栏”和“任务栏”、“确定”和“应用”等易混淆的术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混淆“选定”和“选择”,“选定”是做标记,“选择”是执行命令,文字操作时常有教师将“选定一段文字”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编辑’菜单”说成“选定‘编辑’菜单”……这些随意的言语要杜绝。

2.善用修辞,加强实际的操作练习

目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动手能力再次被提出。在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非常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例如:讲授“计算机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用类比修辞把电脑比作人:人获取外界信息可以通过眼、耳、口、鼻等;存储信息可以通过大脑;处理信息通过大脑;而神经中枢则是核心;输出信息可以通过口、脸神等;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如键盘、话筒、扫描仪等)相当于人的眼、耳、口、鼻等;存储器(如:内存、硬盘、优盘等)相当于人的大脑储存信息;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输出设备相当于人的口、手等。在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指导学生把内存、硬盘、CPU等部件硬件依次连接到主板上,再接上键盘、鼠标、音箱、显示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又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枯燥”的知识。

3.科学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信息技术教材是实例化、简易化的软件帮助文件,软件帮助文件其实是系统化的教材。通常软件都会自带详细的帮助文档,引导学生阅读信息技术教材,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学会查阅帮助文件,知道遇到难题寻求帮助,这样能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培养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例如:《Word输入符号》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输入一篇包含多种特殊符号的文档,在遇到无法输入的特殊符号后,有学生举手提问,可不直接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而是提醒学生按【F1】键打开帮助文件,输入“特殊符号”搜索解决方法,再根据帮助中提供的方法输入特殊符号。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更收获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认识到帮助文件的重要性,让教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当然,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的方法和形式,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在研究中总结、在使用中提升。这种积累、总结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激昂的热情来学习信息技术,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必定会有大幅度提高,一定会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