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新途径

2013-08-15 00:51冯璐
中小学电教 2013年4期
关键词:教研组研修校本

☆冯璐

(合肥师范附属小学,安徽合肥 230000)

校本研修是一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研究活动。它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能力的不足,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借助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力量,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不断反思逐渐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1940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艺友制是补足师范教育之不足”,到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提出“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再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一种新的方向。”[1]由此可见,校本研修应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的节奏加快,不少学校的规模扩大,名校办分校成为实现均衡教育的重要举措,也因此给校本研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何解决因多校区办学而造成的难以集中办公、教研、交流、评价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高效地进行交流、研讨,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条件:它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其省时、省力、高效、便捷的特点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根本意义的个别学习和自主研修。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正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潮流。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及学校各位同仁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整合起来,旨在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一、观摩教学视频案例,促进教学研究

《学记》中提到: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思是观看彼此的成绩并互相学习研究被称为观摩。即使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观摩仍被认为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观摩指现场观摩,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现场观看其他教师的授课过程,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实现自我提升。然而,场地交通、场地容量、时间冲突及活动经费等问题的限制,给现场观摩的施行带来诸多困难。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视频观摩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所谓视频观摩,即教师观摩事先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这种观摩方式不但能够使教师获得现场观摩一样的体验,还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教师能够不受场地、时间的约束多次、反复观看,悉心研究。

1.视频案例类型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在组织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无法自如驾驭,学校对他们进行的首先应是“合格”培养,因此,为他们准备的视频资源可以是《学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各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录像》、《新课改经典课例录像》等规范教学案例,这些紧扣课标、环节紧凑、语言规范、反映教育最新动态的视频案例给青年教师以亲切感,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掌握常规教学技能。

骨干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积淀,教学风格独特,研究理念各异,教育愿景不同,学校对他们进行的则应是“升格”培养,因此,为他们提供的视频资源应该是极具教学特色的《名师经典课例》,重点学习教育前沿理论和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理念,做到专业引领和实践交流相结合,学习研讨和风格提升相结合。

2.视频案例观摩形式

观摩视频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以采用“大聚小散式”互动模式。每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从资源库中挑选视频材料,集中观摩。课前由各教研组在“校园之声”宣传栏里张贴海报做好宣传;课上组织教师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静心观看,建议教师撰写随笔心得上传博客,开展网络研讨,给教师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观摩氛围,这是“大聚”。教师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资源库中挑选内容,自选时间、自选地点、自选人员观摩,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相结合,称之为“小散”。采取“大聚小散式”互动模式,可以促进观摩活动得以有效实施。

二、利用网络平台,实现集体备课

校本研修必须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重构课堂”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利用网络平台,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是运用集体智慧,从教学中学习教学,从课堂设计中改变课堂,从而顺利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电子集体备课网页”,申请教研组博客,为教师搭建虚拟的网研平台。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并链接到教研组博客、网页上,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浏览、学习、评论。

首先,由教研组集体商议学期备课研讨主题;然后,同教研组教师分工备课,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完成教学设计草稿;最后,教师把设计稿上传到个人博客。同教研组其他教师可以浏览阅读,并参与研究、提出建议、发表评论,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火花,共同创造、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结晶。在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执笔教师再修改,然后将集体智慧的成果传入教研组博客的备课资源库供教师共享。在后期使用这些教学设计资源时,每个执教教师务必再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班级实际,对前期的电子备课进行个性化修改,从而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据此,可以形成“确定主题——分工备课——网络研磨——二度修改——形成资源——个性实施”的电子集体备课模式。

电子集体备课模式任务明确、针对课堂、实用性强,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扩大参与面,提高备课效率,有效地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和传递。同时,在校园网的支持下,共享的教学资源将减轻教师资料查阅的负担,使教师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思考某一个更为集中的主题或单元。这些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心,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质量。

三、利用课堂实录,进行个体反思式“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是指执教者对自己课堂的观察。这种观察被称作“坐在自己的课堂前”,一般采用录像、录音法。[2]教师按照自己的观察需要选择时间和对象,有目的地选择观察的主题,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评价的有效性”等,由学校给予技术支持——拍摄录像课。因为录像具有可反复播放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聚焦于自己预设的主题,多次地、反复地进行整体或切片观察,也可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进行对比观察,实事求是地探寻出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经过反思,从而矫正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例如:一位教师在观察自己的一节录像课时,聚焦于“课题提问的有效性”这个主题,进行了定量观察,惊讶地发现:在这节40分钟的课上,共提了58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1.5个问题,在“高峰期”的5分钟内,提了12个问题,平均每分钟2.4个问题。而该教师在课前只预设了3个问题。5个月后,当这位教师坐在自己第二次设计的课堂前再次进行“自我观察”时,课堂已经变“干净”了,统计结果是:提问总数25个,有效提问88%。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观察成为可能,观察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方法,教师对自己课堂有了清晰、理性、客观的认识,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四、欣赏经典影视作品,形成同步阅读氛围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应该是教师最美的姿态。许多学校把教师读书活动与校本研修有机结合起来,纳入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系列活动之中。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方可博学,进而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由于工作与自身兴趣原因往往缺少阅读动力,教师对所授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不利于教师自我素养的提升与专业的成长。

与阅读相比,大多数人更乐意观看电影,为了增加教师阅读的源动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结合起来,开展同步阅读活动,使文字在影片的映衬下,彰显真实感、直观感、生动感、艺术感,使阅读得以自觉、持久、有效地开展起来。如观看影片《雷雨》,在欣赏了著名演员孙道临、秦怡等老一辈艺术家惟妙惟肖的精彩演绎之后,再鼓励教师捧起原著,品读曹禺笔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组织教师举办阅读沙龙,对比赏析,必定别有一番感受。在甄别品味的过程中,教师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鉴赏能力都得以提升,使阅读成为教师真正自觉自愿的行为。

五、视频研讨,实现跨地域同课异教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教”的教研方式,正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智慧碰撞、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平台。同课异教,是指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构建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同课异教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对于多校区办学的学校和结有多种结对联盟的学校,如合肥师范附小,学校本身有三个校区,同时与本区域的吴小郢小学、淮北人民路小学以及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等学校建立了网上结对关系。像这样航母式的学校要组织各校区、结对学校的现场实时研讨就不太容易,耗时耗力,质量还得不到保障。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视频同课异教,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在分校区和结对学校的校园网上各开辟一个“视频资源”专区,各学校事先商议好课题,由不同校区的教师执教,并拍摄成录像课,上传到“视频资源”专区,供其他校区和学校的教师观看。教师既能体验新理念带来的新感受,同时又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整个的活动过程,不同学校的教师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迪中达到同伴互助,在互动式诊评中相互比较,扬长避短,真正感受“教研服务于教学”、“教研促教师成长”的显著作用,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

[1]陈大伟.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方式与途径[EB/OL].http://xbyx.cersp.com/xxzy/wzxd/200607/516.html,2006-7-21.

[2]余家友.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小学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5-138.

猜你喜欢
教研组研修校本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新视域下中学体育课例研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