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视角下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审视与思考※

2013-08-15 00:44:40刘朝圣邓常清何清湖邓奕辉王国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技能

刘朝圣 邓常清 何清湖 邓奕辉 王国佐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长沙410208)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视角下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审视与思考※

刘朝圣 邓常清 何清湖 邓奕辉 王国佐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长沙410208)

当前,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中心工作,为此,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面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要借“本科教学工程”的契机,开展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质量评价体系等影响本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关键环节的研究,进行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综合改革。

本科教学工程;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1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当前,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中心工作。

2 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

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自建国以来,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①西学中阶段: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一批示无疑为中西医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定下了基调。之后在1954年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上及1956年同音乐工作者谈话中,中央多次提到“西医学习中医”问题。以1958年中央批示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为标志,一个西学中热潮很快兴起,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办了“西学中”班,培养了很多人才。由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早期的不懈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支中西医结合队伍,为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②研究生教育阶段:文革后,在党中央拨乱反正方针指导下,医药卫生工作又得到了恢复、整顿与重建。1978年以来,原国家教委设置了中西医结合学位(硕士、博士)及双学位教育。国家计委、教委、计生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在科研编目中设立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目录,确定了中西医结合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一些高等医药院校和研究单位相继开展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博士后流动站首先在北京西苑医院和天津急腹症研究所启动,全国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研究院所都取得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③本科教育阶段: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标志着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的起步;1992年,泸州医学院率先在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方向;1993年,湖南中医学院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批准下正式开设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1995年,湖南中医学院编纂出版了我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五年制临床系列教材;2000年,教育部回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暂不作为专业,可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试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各校可自主成立中西医结合系(学院),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2001年,湖南中医学院编纂出版了我国第1版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临床系列教材;2002年,教育部批准泸州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学院等部分院校在专业目录外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建设会主张专业名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2005年,凝聚了全国40多所医药院校200余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心血的我国第1版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第一批16本)正式编纂出版,这是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教育由零散走向规范。目前,各中医院校、西医院校、部分综合院校已广泛开办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据初步统计开办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达20余所,开展中医学专业下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含七年制)的院校约30余所,开办三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院校约50余所,各层次在校学生人数达6万余人。每年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人数大幅上升,为中西医结合队伍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高等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也存在着以下的主要不足之处[2-5]:①各院校培养目标不统一,对本科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期望过高,脱离教学实际。②课程设置想当然,脱离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和中医专业区别不大,目前大多数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还是由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组成,这样机械结合且缺少有机衔接的课程设置,是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充其量等于培养出有两个中专水平和一张本科文凭的医学生。③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大多仍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系统训练受限制,创新思想被扼杀。④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中西医结合临床强调中西医相互结合诊治病患。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对于师资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对中医、西医知识有较好的把握,还要对中西医学差异和中西医结合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有良好的中西医结合思维。而目前中西医结合教师往往缺少此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思考。⑤教学过程管理几乎空白。对教学实施过程缺少管理,尤其是缺乏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制度,放任自由。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备。对中西医结合本科生的培养要求,缺乏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如何评价,往往照搬中医本科培养的评价体系,没有针对性。⑦合格的后期教学基地严重匮乏。目前大部分院校缺少专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没有完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计划与大纲、临床实习指南、临床实习考核大纲都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措施,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生的后期临床教学要不偏向中医,也不偏向西医,难以做到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后期临床教学。⑧培养对象临床能力不足。西医基础不够扎实,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严重不足,中西医结合诊疗理念不强,导致“不中不西”。

4 从“本科教学工程”要求出发,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

综上可见,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经由“规模发展”阶段进入到“质量提高”的新发展阶段,原有的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和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具有较强的中、西医学知识和技能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理念的临床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要。要培养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实现由量到质的突破,必需重新审视原有培养体系,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综合改革,着力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临床技能的培养,加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6-9]。

为此,我院于2012年向湖南省教育厅申报了重点教研课题,拟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背景下,以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为根本,开展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质量评价体系等影响本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的研究,进行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试点,从而探索出一个能够真正提升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中、西医学知识和技能及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临床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形成规范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质量评价标准,对我国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5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体系)综合改革大体思路

为提升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质量,尤其是探索新形势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我们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5.1 调研充分调查全国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各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制定问卷调查表,分别向本校和外校一线教师、专家、高年级学生、已毕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形成构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的初步思路。

5.2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完善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师生建议和社会需求,进一步补充完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各门课程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和中医临床诊疗技能、中西医结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5.3 师资培训选择条件较好的教学医院和我院师资,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其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水平。

5.4 综合教学改革对比研究在大学四年级临床课程教学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采用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临床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加强中医学知识、中西医诊疗技能和中西医结合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临床课实践教学的方法,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5.5 评价将上述两个试点班分别与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取本校同届的中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不同专业,分别比较中医学专业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中医学知识的差异,中西医结合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西医学知识的差异。纵向比较,将本校试点班学生与外校同专业同届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在中西医学知识、中西医结合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方面的差异。通过比较,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5.6 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5.7综合考核对实行教学改革的试点班学生在临床实习后,按照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中、西医学能力、中西医结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技能,从而综合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

[2]张志国,王慧生,秦玉龙,等.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现状教育学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5):3-5.

[3]朱虹,王炜,钱静.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卓越人才的思考[J].江苏中医药,2011,43(3):1-3.

[4]何清湖,雷晓明,刘朝圣.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质量标准探析[J].中医教育,2011,30(4):14-16.

[5]谢立群,魏睦新.中西医结合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0,42(7):63-64.

[6]尤昭玲,蔡光先.以中医为主,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3,5:14-16.

[7]万宝俊,陶红兵,方鹏骞.综合性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7,20(9):55-57.

[8]施红,张学敏.中西医结合系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与规划[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2):54-56.

[9]翟双庆,高宝忠,袁宝权,等.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及其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06,25(4):22-26.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65

1672-2779(2013)-20-0092-03

苏 玲

2013-08-20)

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2013-JG015]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技能
高级技能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20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 12:08:10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