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浅谈中医与西医诊断之别

2013-08-15 00:44:40李洪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0期
关键词:热态脏腑西医

李洪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机关门诊部,北京100841)

从哲学角度浅谈中医与西医诊断之别

李洪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机关门诊部,北京100841)

哲学;中医;西医;诊断

根据现代哲学理论,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物质的存在形式有两种:物质的质量和能量。质量就是物质的结构形状,属于物质保持自己特质的一种形式。能量是物质的运动状态,如势能动能热能等,属于物质动态变化的一种形式。我国古代哲学家以阴阳来概括这两种形式,阴代表物质能量吸收状态和质量合成,阳代表物质能量释放和质量分解。以摆动的钟表挂摆为例:圆形挂摆代表物质结构,挂摆的摆动代表物质能量变化,挂摆从势能到动能再到势能不停变化,带动钟表指针的机械运动,完成钟表表达时间刻度的功能。挂摆停滞的钟表(纯阴无阳)则丧失了其基本功能。

活的生命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质存在形式,整个生命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种质量能量之间转化。人体脏腑组织等有形的物质结构与心跳、呼吸、肠蠕动、体温、神经、生物电等之间不停的发生转换,健康与疾病的生物体本质的差别就是这种物质与能量转换有序状态紊乱。

疾病是人体的物质结构变化还是能量转化失衡造成?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存在巨大差别。西医诊断非常重视捕捉人体脏腑组织基本结构形态等物质空间的改变,比如他们利用B超、核磁、内窥镜等技术,可以得到人体组织形态结构信息,提取人体血尿便等物质进行生物化学分析,判断物质成分的改变,检查利用这些信息,判断疾病的本质。而中医诊断的关注点与西医不同,他们比较重视人体能量转化是否正常,脉是否有力,面色是否光泽,身体哪热哪凉,用寒热虚实等概念描述的是人体疾病时的能量状态,当然中医也关注痰凝瘀血等组织形态的改变,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探索这些病理产物对人体能量的影响,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通篇所讲的都是人体能量的变化,包括自然界春夏秋冬等能量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由于中医与西医在认识人体方面的角度不同,西医的发展决定了他们将走向微观化,他们对疾病的检查发展到了分子水平。而中医的发展,决不能走西医发展之路,应该是沿着能量物理学发展之路,将有关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中医。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经络能量检测技术都属于用物理学中热学电学等理论和技术,从能量角度按照中医理论研究人体,从以往一些研究文献来看,这种研究方法能解释许多中医经典理论,继续深入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能量的不稳定性和易被干扰性使得这类研究遇到非常多的困难,研究条件非常苛刻,经费投入量也非常巨大。反之用研究能量的技术去研究西医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红外成像诊断是利用检查人体能量分布状态,推断病理的一种检查技术。早期使用红外成像技术辅助诊断人体疾病的研究中,人们用它来判断炎症、肿瘤、血液循环障碍等一些西医病理变化,发现人体热态结构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状态相关,后经过多年的医学科学研究和验证,单靠这种技术的临床准确诊断率只有50%左右,比较其他如核磁、CT、PET等结构影像检查技术,红外成像这种功能影像的诊断能力要逊色一些。但是,将这个技术用于中医诊断领域就大不一样,它完全符合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知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脏腑代谢所产生的能量变化,通过传导在体表与脏腑最近的区域释放出来,如果这种能量变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保持稳定,体表就会产生不均衡的热态结构(耗散结构),热成像就是不均衡热态结构的影像,通过不均衡热结构,反向推断内在脏腑功能状态。当发现脏腑特殊穴位出现异常能量时,也预示内在脏腑的功能问题。不同性别年龄季节,人体的能量代谢不同,热成像的热态变化恰好与古代医经描述吻合,夏天,五脏六腑的热态较低,特别是脾的相对温差最低,冬天五脏六腑的热态较高,特别是肺,印证了中医养生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

中医传统脉诊技术,主要是医生通过脉搏(动能)感受病人正气的强弱,也算一种能量研究方法。利用脉象仪研究脉象,对脉搏图的所有参数进行时域分析的方法,获得脉管粗细,脉管软硬等生理意义,等于又回到西医诊断的思维模式中,并不能直接对应出脏腑功能状态,只有对脉搏采用频域分析,比较脉搏每一次波动中不同频率波所占比重,计算脉搏输出功率,才能符合中医脉诊辨脏腑寒热虚实的真正意义。

经络穴位能量诊断技术也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德国、俄罗斯等国利用本国先进的电子技术,制造出很多性能良好的经络诊断仪,我们国家许多中医研究机构也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挖掘出一些有临床诊断价值的科学数据。但是同其他中医诊断设备一样,这种技术的稳定性,抗干扰性都无法控制,能进入临床使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名句正好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不管从人的结构特点还是人的功能状态,中医与西医对人体的认识都是客观真实的反映疾病的本质,都是科学的,并能直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两种医学的偏重点,就会在临床中将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给人们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意见。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100

1672-2779(2013)-20-0144-01

杨 杰

2013-08-26)

猜你喜欢
热态脏腑西医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ACPR1000热态满功率MSLB事故分析
核安全(2022年2期)2022-05-05 06:55:36
空冷岛的热态冲洗及防冻措施
电站辅机(2017年3期)2018-01-31 01:46:41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