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
(吉林省榆树市医院干部疗区,榆树130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1例
张劲松
(吉林省榆树市医院干部疗区,榆树130400)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效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只有用中药进行治疗才能达到预想效果,达到彻底恢复肾功能痊愈不复发之目的。但到了肾衰晚期——尿毒症期,由于病情复杂,随时因各种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因中药效果较慢,会危及生命。因此需要一定的西医抢救治疗。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平时以中医为主,危急时参考有关西医抢救措施,配合中医进行治疗,会达到更好的疗效,使其走上康复之路。近年来,我院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汤剂治疗慢性肾衰6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患者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32~69岁。患者临床表现:蛋白尿、氮质血症、少尿或多尿、脱水、血尿、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等。尿量减少致使发生高钾血症、水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多尿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后尿量渐增多,使血钾、血钠下降。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西医基础疗法:包括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人体必需氨基酸,控制血压及血糖。中西结合组31例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中药益气化瘀通腑汤。药物组成:黄芪30g,茯苓24g,丹参20g,太子参20g,白术10g,泽兰10g,山药10g,当归10g,何首乌15g,女贞子10g,肉桂6g,大黄6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2疗程。观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包括食欲、乏力与否、水肿程度、畏寒与否、大便等,以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和血红蛋白(Hb)变化。
1.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Cr下降≥30%,Hb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Cr下降≥20%,Hb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无改善或恶化。
中西结合组31例患者,显效率为48%,有效率为52%;总有效率为100%。西医组3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69%,有31%的患者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无改善或恶化。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组。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疗法,透析疗法及肾移植术,透析疗法和肾移植术无疑是终末期肾衰患者最佳治疗选择,但由于这些疗法价格昂贵且供肾来源有限往往并不为大部分患者所接受。另外,某些肾脏病患者在进展至终末期肾衰之前,通过合理的内科疗法,可延缓其病变进展,少数尚能完全逆转,因此,应重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内科保守治疗。对于初次诊断的CRF患者,必须积极重视原发病的诊断,对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等,都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同时,也应积极寻找CRF的各种诱发因素,合理纠正这些诱因有可能会使病变减轻或趋于稳定,并较大程度的改善肾功能。
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原发病、演变经过和预后看,属中医古代文献中的“关格”“水肿”“癃闭”“虚劳”“呕吐”“溺毒”“眩晕”“瘀证”等范围。关格是一种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名,《伤寒论·平脉法》指出:“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癃闭是指排尿困难,少腹胀痛,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的一种病症。虚劳是指因劳至虚,积虚成损的一类病症,其临床表现为气血阴阳的不足。在肾功能衰竭经过中,以贫血为突出表现者可按虚劳论治。溺毒是指尿毒素不能从溲溺排出的一种病症。何廉臣《重订温热论验方妙用》指出:“溺毒入血,血毒攻心,甚则血毒上脑,证见头痛而晕,视力朦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气带溺臭,间或卒发癫痫状,甚则神昏惊厥,不省人事,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舌苔起腐,间有黑点,其证极危”,极似尿毒症临床表现。肾风的特点是浮肿以面部为主,腰背疼痛,身重尿少,面色发暗,甚则不能食而善惊,“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其类似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针对这一主要病机,我们拟定益气化瘀通腑法治疗本病,选用笔者多年临床实践自拟的益气化瘀通腑饮口服治疗。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益肾健脾,补益气血;配丹参、当归活血化瘀;配肉桂益火助阳,温通经脉;何首乌、女贞子补益精血,解毒,兼能润肠通便;茯苓、泽兰淡渗利湿消肿;大黄通腑泄浊,不仅具有泻下作用,还可以抑制肠道内尿素的合成,抑制肾小球和系膜细胞的增生,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异常。现代研究表明,益肾健脾降浊法可改善肾功能降低BUN、Cr,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活血化瘀法可延缓肾脏纤维化,保护残余肾单位。本临床观察显示,采用益气化瘀通腑法治疗肾功能衰竭,可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39
1672-2779(2013)-20-0056-01
吴义红
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