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玲
(四川省西昌市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西昌615000)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用药初探
唐 玲
(四川省西昌市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西昌615000)
慢性肾衰;中医药疗法;补益脾肾;化湿活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慢性肾病进行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肾科的危重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西医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IV期,即:肾功能不全代偿期(I),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II),肾衰竭期(III),肾衰终未期,即尿毒症期(IV)[1]。在治疗上西医主要采取控制原发疾病及对症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抗感染,降高血压,给予患者优质蛋白,低磷饮食,并保证能量的供给,但疾病发展至尿毒症期,多数患者只能依赖血液净化等维持生命,因肾源紧缺,高昂手术费用等难题,只有少数肾衰竭患者可通过肾移植摆脱此病。因此,延缓肾衰竭的进展更具有意义,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更能延缓肾衰的恶化,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祖国医学“水肿”“关格”等范畴,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程缠绵难愈,本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分为湿浊证,血瘀证,临床上脾肾气(阳)虚证为常见,同一证型的慢性肾衰[2],在不同时期其本虚及标实的表现常此消彼长,如脾肾气(阳)虚型肾衰,在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其受损肾单位<50%,其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临床常见明显湿浊、瘀血留滞的症状,而以脾肾气(阳)虚为主,故治疗时以补益脾肾为主,兼以利湿化瘀;在肾衰的II、III期,即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肾功能不全衰竭期,受损肾单位>50%,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升高,体内毒素潴留增多,常见脾肾两虚,湿浊瘀阻,因此,用药时补益脾肾与化湿活血并重,在尿毒症期,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均可出现严重症状,湿浊、瘀血等标实为主症,因此,治疗上以利湿法、活血为主,辅以补脾肾。由此可见,在肾衰不同时期,首先应分清本虚与标实的主次,才能合理遣方用药,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效果,纵观慢性肾衰疾病发展全过程,脾肾两虚、湿浊、瘀血是其因素,笔者试从这三方面讨论用药之道,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1.1 补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主藏精,肾主水。肾主水是指肾中精气有蒸腾气化之功能,能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肾主水功能失常,水湿泛于肌肤,可见浮肿;“关门不利”,可见尿少或无尿;肾精亏虚,而见腰膝酸软,慢性肾衰,病变在肾,病程长,常缠绵难愈,肾脏受损也逐步加重,因此补肾为治疗之本,根据患者肾阴虚,或肾阳虚,选用补阴或补阳药物,补肾阴之药可选用:生地黄、山药、枣皮、桑椹、枸杞等。补肾阳可选用:肉苁蓉、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等。腰膝酸软,可选用既补肾,又能祛风除湿、活血之品,如杜仲、牛膝、狗脊。有些中药虽不能补肾,但能温肾,如:附子、肉桂、桂枝、干姜之类,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笔者认为,从慢性肾病到肾衰,都应注重补肾,补肾能保护肾脏,减少肾损害,延缓肾病发展。
1.2 补益脾胃健脾助运是众多医家治疗慢性疾病常用扶正之法,健脾能改善患者倦怠乏力等症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控制病情。笔者认为,对慢性肾衰患者,补益脾胃,理由有三:①慢性肾衰I、II、III期患者,临床上常见倦怠乏力,恶心呕吐,舌苔白腻或黄腻等症状。是脾胃虚弱,湿浊内阻之表现,正所谓有此症,用此药;②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脏无论在生理、病理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和水湿,运化水谷精微,为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运化水湿与肺肾共同调节体内水液代谢,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湿内停;③慢性肾衰,虽病变在肾,但久病之人,脾胃也虚,况且久病需长期用药,更须顾护脾胃,脾胃健运,才能为机体提供充足营养,增强免疫力,服用药物也易于吸收发挥作用;反之脾胃衰败,饮食难进,病情常急速恶化,难以控制。
健脾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人参;气阴两虚者选用西洋参、太子参、麦冬、南北沙参等益气养阴之品;若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可选用陈皮、木香、香附、枳壳等芳香行气之品;若湿阻中焦,恶心呕吐,舌苔白腻,可用砂仁、白蔻等温中行气化湿之品;湿滞明显者,可用草果、藿香、厚朴之类;若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可用炒山楂、焦三仙、鸡内金等消食健胃药。
湿浊与瘀血同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且可互为因果,在临床上常相伴出现,在慢性肾衰发展进程中,湿浊瘀血等标实证也是从轻到重,从缓到急的过程,在尿毒症期,湿浊、瘀血等标实更是日甚一日,此时要以祛邪为主,而在慢性肾衰的早、中期,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或根据患者情况,扶正、祛邪并重。
2.1 化湿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而致水肿,肾蒸腾气化失常,关门不利,而致尿少;湿阻中焦,可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水湿内停,也可寒化、热化,形成寒湿、湿热。慢性肾衰患者,常见不同程度的水肿,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水湿为病理产物,产生水湿的因素有脾肾阳虚、气虚、气滞等因素,气虚型水肿,可益气健脾利水,用四君子汤加黄芪,黄芪、党参补气,白术、茯苓既健脾又利湿,酌加利水渗湿之品;阳虚水肿,用附子、干姜、桂枝等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之类;气滞型水肿,用木香、槟榔、厚朴等行气利水之品;肌体、面目、上肢之浮肿,还可用宣肺之法使水湿从汗液中排出,用麻黄、桂枝等药。临床上造成水肿也常是多因素,虚实夹杂,宜辨证论治,选用适宜的方剂和药物。
寒湿证在慢性肾衰常表现为舌苔白腻,脘腹胀满恶心,宜选用温燥之品,如草果、藿香、苍术、厚朴。湿热证则表现为舌苔黄腻、呕恶、口中秽味、小便黄浊,宜选用清热利湿之品,如茵陈、滑石、蒲公英、竹茹,如热重于湿,可用黄芩、黄连、连翘、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药。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大多从泻下立论,其中大黄的应用频率很高,大黄能泻下攻积,推陈致新,泻脏腑湿浊热毒,还具活血功能。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改善氮质代谢的作用,还能抑制肾小球系膜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但大黄为大苦大寒之品,且有腹痛副作用,对体虚、便溏之人未必适用,对于便结、舌红、苔黄腻,湿热明显的患者适用,可根据邪之盛衰,患者体质选用生大黄或炙大黄。
2.2 活血“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病则入络致瘀,许多研究表明:慢性肾病尚未发展至肾衰阶段时,肾微循环已有障碍,且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肾间质纤维化,而临床无明显瘀血症状。但瘀血的病理损害已形成,因此应酌加活血化瘀药,改善肾微循环,降低肾损害,可选用丹参、桃仁、红花、山楂等温和的活血药,如患者有明显的瘀血证,可用活血作用强药物,如三棱、莪术、水蛭、土鳖虫等。
总之,笔者认为,慢性肾衰有虚有实,寒热夹杂,虚、湿、瘀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点,补益脾肾,化湿活血是治疗慢性肾衰的一种方法,希望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启发。
[1]杨霓芝,王立新,毛炜,等.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60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2):118-121.
[2]马继松,江厚万,储成志,等.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0-3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01
1672-2779(2013)-20-0001-02
吴义红
201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