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理论中“一分为三”观点在中医学中的指导意义※

2013-08-15 00:44王朝阳朱雪莲睢明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三阳厥阴少阳

王朝阳 朱雪莲 睢明河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阴阳理论中“一分为三”观点在中医学中的指导意义※

王朝阳1朱雪莲2睢明河1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阴阳;一分为三;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医学各个学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阴阳理论中 “一分为三”的观点在中医学中应用的一些体会阐述如下。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人为说明事物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创立了阴阳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古人认为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所有对涉及到人体生理结构组成上的性质分类,最后都是用阴阳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脏腑、气血、上下、内外、表里以及气味的升降沉浮,脉学的划分和认识等等。

另外,古人对人体不同部位的性质进行相应的界定,是根据人体本身不同的部位所含有的阴阳气多少而定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生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可见 《黄帝内经》作者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认识是以气划分的,具体讲是不同阴阳性质的气,同时根据这一原则还对疾病分类。简而言之,中医对人体结构的划分是以不同部位阴阳气的多少命病和命位的。

1 阴阳 “一分为二”到 “一分为三”

阴阳的 “一分为二”与 “一分为三”观点其实是哲学思维的两种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典型的阴阳二分法。三分法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且相比较而言,又比二分法更进一步,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典型的论述以老子 《道德经》为代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的这两种分类方法在 《黄帝内经》中都有出现,并对中医理论的系统化起着重要作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如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由于事物都存在着发生、发展、毁灭等各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因此根据阴阳气的多少,《黄帝内经》更多的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观点对事物进行划分。如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正如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2 阳明与厥阴的意义

相对于阴阳 “一分为二”观点划分的太阳、少阳和太阴、少阴,三阴三阳理论把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少阳、阳明。是在 “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引进阳明、厥阴的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三阴三阳理论。

由于自然界阴阳之气是在不断的消长变化运动着的,因而就出现阴阳之气盛衰多少的不同情况。三阴三阳理论,是先人对自然、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深刻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转化的数量,性质的变化过程。对阳明与厥阴内涵的界定,准确的定义是在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出现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 “两阳合明也。” “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

这其中反映古人对气机变化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升已而降,降已而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体现了一个生命体的特征。

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只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少,小也;太,盛,大也。少阳、太阳,就是形容阳气的由小到盛大的过程。少阴、太阴就是形容阴气由少到盛大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划分方法缺少了阴阳气之间转换的环节,即阳气由小到盛大再到少而入阴,阴气由少到盛大再到少而化阳的阶段,这样很难对阴阳气运行转换的整个周期进行完整的描述。要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就引入了阳明、厥阴的概念。“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对厥阴的认识意见比较统一,两阴交尽也,即阴气逐渐减少。关键是对阳明的认识后世有分歧,有人认为合就是合聚的意思,即加法1加1等于2,就是太阳的阳气加上少阳的阳气等于阳明的阳气。即在三阴三阳中就应该为:三阳:阳明为三阳,太阳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实际情况是这样的认识与 《内经》的相关内容相悖。

3 《内经》中的相关论述

《素问·经脉别论》云:“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另外在《素问·阴阳类论》中: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所谓二阳者,阳明也;一阳者,少阳也。”可见在 《内经》相关的论述中,把阳明归为二阳,这样以上两阳合明解释为少阳加太阳的阳气为阳明,即阳明为三阳的观点就背离 《内经》本来的意思了。这里合就是闭合的意思,即阳气从少阳到太阳,由少到多,然后再从太阳到阳明,由多到少渐渐入阴的过程。

4 《内经》中开合枢理论对三阴三阳的解释

“开合枢”代表着阴阳气机的运行方向。“开”形容阴阳气盛大,发于外,阳气开则气机运行方向向外,太阳为三阳,气机以向外为顺为常,故有 “太阳为开主表”之说;阳明气之气为二阳,“合”为阳气含蓄于内,阳气合即气机运行方向向内向下,故有 “阳明为合主里”之说。少阳之气为一阳介乎内外之间、表里之间,可出可入。故有 “少阳为枢主半表半里”之说。如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曰一阳。”《类经》对此的解释为:“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另外,张志聪也认为:“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合。少阳乃出生之气,故主枢。”

5 结论

现代中医和针灸相关的教材中,关于三阴三阳的量化不是很客观,把这段话解释成 “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1],即阳明为三阳,太阳为二阳,少阳为一阳,这和 《内经》本意不符合,而且对于理解中医的气化功能不利,依据也不充分,不能解释其转化关系以及各自所占的数理权重。笔者运用阴阳 “一分为三”的观点,根据阴阳的化生机理,理顺三阴三阳关系,推其权重比例,以便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1]沈学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4.064

:1672-2779(2013)-04-0096-02

王志华

2013-01-05)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No:30772833]

猜你喜欢
三阳厥阴少阳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罪恶聊天群
厥阴病篇再论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