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军
(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州425100)
结合临床案例创新三叉神经解剖课堂教学
王湘军
(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州425100)
《系统解剖学》教材中三叉神经一节的内容尤为繁杂,过去好几届临床医学班学生在学到三叉神经一节时,就凸显出厌学情绪。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结合临床案例进行三叉神经解剖课的教学的创新,会有效激发学生对三叉神经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学习解剖学的学习情感,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叉神经;系统解剖学;教学创新
解剖学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繁杂,还有许多较为抽象的理论,需要记住的结构特别多,往往使临床专业的学生感到厌烦和枯燥乏味。但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却是最早接触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必须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正确理解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以利于将来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系统解剖学》教材中的三叉神经一节的内容尤为繁杂,过去好几届临床医学班学生在学到三叉神经一节时,就凸显出厌学情绪。因此本人在近两届的课堂教学中,便尝试着结合临床案例进行三叉神经解剖课教学的创新。
在准备讲授三叉神经一节的内容之前,先简单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据说三国时期的曹操患有严重的 “偏头痛”宿疾,就是今天讲的 “三叉神经痛”。当时的神医华佗对曹操说,只有开颅这一种方法能彻底治疗三叉神经痛,也就是说开颅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后一道救命符。华佗认为曹操久治不愈的偏头痛是因风邪引起的,病魔已扎根在脑袋中,一般汤药是无法治好的,必须在服用 “麻沸散”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 “风涎”才可能根治。多疑的曹操则以华佗企图谋害他的罪名杀掉了华佗,使华佗蒙受了千古奇冤,而曹操最终也因三叉神经痛死。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都很兴奋,有效激发了他们对三叉神经的学习兴趣。
按照 《系统解剖学》教材[1]三叉神经一节的讲授内容给学生们讲解:三叉神经为最粗大的混合性脑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此神经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较大的一部分负责面部的痛、温、触等感觉;较小的一部分主管吃东西时的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三叉神经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它的运动部分从脑桥与脑桥臂交界处出脑,再并入下颌神经,一同经卵圆孔穿出颅部。而它的感觉部分的胞体组成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又分出三条分支 (这也就是叫它三叉神经的原因):第一分支叫做眼神经支,主要负责眼裂以上之皮肤、粘膜的感觉 (如额部皮肤、睑结膜、角膜等处的感觉);第二分支叫做上颌神经支,主管眼、口之间的皮肤、粘膜之感觉 (如颊部、上颌部皮肤、鼻腔粘膜、口腔粘膜上部及上牙的感觉);第三分支叫做下颌神经支,主管口以下的皮肤、粘膜之感觉 (如下颌部皮肤、口腔粘膜下部及下牙的感觉)。
2.1眼神经眼神经仅含有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向前穿行海绵窦外侧壁,位于伴行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的下方,继而经眶上裂入眶,分支分布于眶内、眼球、泪腺、结膜、硬脑膜、额顶部、上睑以及部分鼻和鼻旁窦粘膜、鼻背皮肤等。眼神经的主要分支有额神经、泪腺神经和鼻睫神经。
2.1.1额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1.2泪腺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1.3鼻睫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2上颌神经上颌神经也是一般躯体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之后沿其下部前行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上部,继续前行再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支主要分布于上颌牙和牙龈、口腔顶、鼻腔及上颌窦粘膜以及睑裂间的面部皮肤以及部分硬脑膜,接受其感觉。上颌神经主要分支有眶下神经、颧神经、上牙槽神经、翼腭神经。
2.2.1眶下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2.2颧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2.3上牙槽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2.4翼腭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3下颌神经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经卵圆孔出颅腔达颞下窝,立即分为许多支。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各牙、牙龈、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
2.3.1耳颞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3.2颊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3.3舌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3.4下牙槽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2.3.5咀嚼肌神经参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本文从略。
3.1三叉神经痛的表现和病因三叉神经痛,特别是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持续数秒至1~2分钟短暂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或呈针刺、刀割、烧灼、撕裂样抽搐。疼痛常常会由于口、舌的运动或外来的刺激所引起 (如说笑、饮食、洗脸、漱口、快速抬头、打嗝以及其它如受震动、风吹等)。疼痛发作多在上唇部、下唇部、鼻翼、口角、颊部和舌头等处,常有一触发点或称扳机点,稍加以触动即引起疼痛发作。疼痛发作时也往往伴有同侧或双侧口眼流泪、流涎等现象,偶尔有面部表情发生不能控制的痛性抽搐。三叉神经痛的早期,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如不及时治疗,久后会使疼痛时间渐渐增长、疼痛面增宽、间隔时间缩短,甚至终日疼痛不止,无法忍受。
三叉神经痛根据病因学的理论,可划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单侧多于双侧,右侧多于左侧。疼痛多由一侧上颌支或下颌支开始,逐渐扩散到两支,甚至三支均受累。继发性的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异位动脉或静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对三叉神经根的压迫、扭转,或蛛网膜炎所致的粘连、增厚,或桥小脑角、半月节部位的肿瘤、颅骨肿瘤、转移癌,等等。由于病因不同,其发病机理也不尽相同。炎症所致者,三叉神经纤维有炎细胞浸润时发生脱髓鞘改变等;有良性肿瘤的患者,可因瘤细胞分化成熟、肿瘤压迫三叉神经纤维而使纤维变性;恶性肿瘤患者可因癌细胞转移至三叉神经,造成三叉神经纤维破坏性改变,等等。
3.2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面部疼痛综合病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是疾病或神经激惹导致感觉冲动传输异常所致。根据致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症状性)两大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现就临床应用较广的三种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3.2.1超导介入治疗法超导介入技术是当前全世界治疗三叉神经痛领域比较领先的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大型影像定位系统引导、精准定位疼痛三叉神经与病变位置并利用光热传导效应,对病变部位进行蛋白化处理,实现无创痛、无风险及快速修复疼痛,全面根除三叉神经痛的疼痛根源并能保留正常神经功能。有资料显示,运用这种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其标本兼治的疗效可达95%以上。
3.2.2药物治疗法上个世纪初期就有人认为:三叉神经痛如癫痫样放电,使用苯妥英钠等类抗癫痫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疗效。因此,在未开始应用卡马西平之前,苯妥英钠曾被认为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后来在药理学研究中发现,卡马西平能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有高度选择性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脑干三叉神经脊髓束椎内的突触间传导而起作用,可有效防止癫痫大发作,疗效要比苯妥英钠等类抗癫痫药物优越得多。在临床治疗中还发现,许多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治疗无效的患者,改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也会获得有效的治疗作用。
3.2.3针灸治疗法[2]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多应用综合方法,主张按受累分支或按病因选穴,利用体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藏疗法及配合实验电针仪治疗等。
根据近两年对4个高职临床医学班的课堂教学创新尝试,结果表明:结合临床案例进行三叉神经解剖课的课堂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三叉神经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解剖学的学习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和学生的知识面。同比按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其他2个同届医学班,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回答课堂提问的准确程度均较高。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6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
[2]黄文.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进展[J].医学文选,2006,4:7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4.053
:1672-2779(2013)-04-0075-03
王志华
201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