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灿
(河南省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澍青450064)
《灵枢·本神》中“意”与“忆”的心理学解读
赵林灿
(河南省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澍青450064)
“意”与 “忆”出自 《灵枢·本神》。原文关于其记载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从 《内经》出发,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去理解原文,手执中国传统心理思想与西方心理学,进行对接、对比,从而求得更深层的理解和体会。
黄帝内经;意;忆;心理学
《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中医学的一般解释为:任,担任、主管;任物,主管认识和处理事物;心有主管感知、认识和处理事物的功能。意是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王洪图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感知、记忆以及意念产生的过程。此处的 “任物”是说心的知物、查物;“忆”则包括记和忆两部分。记,识别记住事物;忆,是把记住的事物重现。“心有所忆谓之意”,是说心有主意之功。而此意又有注意和意念产生之义项,前者是思维活动的开端,后者是在感知觉、记忆与注意基础上进行简单思维活动的结果。心主任物、记忆、注意而产生意念之功,而这些又是人体思维、意志情感等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所以这也是中医所说“心主神”的原因之一。[1]
但如只是如此理解此句之含义,又只是止于是而非止于善。余以为对于此句的理解应该博采众家,兼顾中西,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执两而用其中,从而促进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以及中医对于经典的更深层次理解。
在原文中,应特别注重两个字:忆、意。
1.1忆[2]
1.1.1字形繁体憶。
1.1.2字音及构造字音:yì;形声字,楷书繁体作憶,从心,意声。如今简作忆。
1.1.3本义本义为思念、回想。《广韵·职韵》云:“憶,念也,记也。”
1.1.4字义综解综合《内经》所云,从文字学的研究中发现:忆,回忆、忆想、念想之意;即是心在 “任物”过程中而形成的记忆和回忆。心的任物功能即是心有接受外来信息,感知、感应外在事物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一般是脑的功能。在中医学中,脏腑的划分一般是以功能为边界而非实质脏器,故一般将脑的功能归于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神志活动。心接收外来信息,感受、感知外界事物所产生的记忆和回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多种经验、心得、创伤等,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意[2]
1.2.1字形小篆。
1.2.2字音及构造字音:yì;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心,从音,用心音会心思之意。音也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意。
1.2.3本义本义为心思,心中的想法。《说文·心部》曰:“意,志也。从心察言 (音与言古同源)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1.2.4字义综解综合《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可以看出意为心之所发,是内心深处的记忆、回忆在被外物所刺激之后上泛于人的头脑之中而形成的念头与想法。
2.1人是其自身经验的混合物“忆”源自于之前经由“任物”而留下来的回忆。西方关于此的心理学观念:“人是其自身经验的混合物。”在西方心理学中,这是一个基准点与起点,为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观念。它的关注点就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积累在潜意识中的东西,常常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3]。人是经验的混合物,是说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系列模式,它的原因在于人的经验历程。
按照现代生理学研究,思维是大脑突触的连接过程。在新生儿时期,大脑的突触比较少;0到1岁的时候,大脑突触迅速增加,达到新生儿时期的10~20倍,神经给出足够多的链接可能。然而其中牵涉到一个 “用进废退”的问题,即是指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或组织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会逐渐退化。被人们经常使用的脑神经突触链接会形成、固化、发达,而不经常使用的链接就会逐渐消失。0到3岁是一个突触大量增加然后消退的过程。经历过的链接如动手、动眼、动耳,经过不断的使用刺激,突触链接就会建立,最终形成一个神经通路,这些神经通路被固化下来,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4]。
中国有句老话说 “三岁看大”就是因为这个时期是神经链接完成的过程。此过程中就会有很多不用的神经萎缩、减少、消退。这一段时期内,儿童哪一部分用得越多,与之相应的突触链接也越多,孩子就会越聪明,未来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孩子的教育需要从小抓起,也是这个原因。让孩子更多地去经历、去尝试,产生更多链接的可能性,即所谓的 “习得性”。只有通过更多的使用,更多形式的使用,才会产生更多的可能。听、说、读、写、玩得更多,才能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很多孩子有 “一根筋”的状况,就是在从小的教养中没有接受更多的可能,没有接触更多的信息,所以形成神经通路的单一,思维的单调,考虑问题比较极端。
“七岁看老”,这里的七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际上是六岁,三到六岁是这些神经通路逐步稳固的过程,很多不用的通路被摈弃,神经突触链接又减少到刚出生时的2倍。神经通路基本稳定之后,性格基本成型[4]。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生理学和解剖学上都是有一定依据的。从六岁到十二岁的过程,大脑内的神经通路有增有删,不用的通路被删除,另外还可开辟出新的神经通路,这是一个增删的过程。而它又是在原先大框架形成的基础上,进行细目的增删,就好似对剧本每一幕的细节雕琢,可能台词还不是太清晰,但具体的框架已经明了。从十二到十八岁性格基本定型,神经通路产生一些更细小的增删变化,更稳定的链接形成了,人生的剧本基本定型,可能会有小部分的变更,但这些变化已经很少。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每个家庭也都有一个固定的教养模式。在这个教养模式下形成了自己的性格,而它会重复上演。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给孩子留下很多很多的东西,包括经历、体验、感受等等,不断地影响着孩子的当下以及未来。一个人当下的很多想法,如果追溯其源,都会觉得很熟悉,因为它在生命历程中都有印记。有时候感觉自己的想法很新,但是当仔细向深处思考,生命的经历之中也会有很多相似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当下会有多种多样的想法、意想,每一个想法在经过仔细分析之后,都是和人们之前的生活经历有巨大关联的。自己的悲伤、沮丧,痛苦的感情,都与我们的经验有关,一个偶然的场景就会触动内心的记忆,就会产生那样的情绪,因为这样一个情绪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发生过了,是那么的熟悉,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
“人是其自身经验的混合物”,人生的一幕幕之所以会重复上演,是因为人的不觉醒状态,不做任何改变,“经验”和潜意识在起关键作用。西方精神分析学科是以潜意识作为其理论前提,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的[5]。在人的心中,自己能察觉到、感觉到的那一部分成为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潜意识就是的确存在于人们心中,但是又无法察觉的那一部分意识。或许有那么一刻,不经意发现了自己未知的一面。自己那个未知的一面在出现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通过一个契机发现了它,也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将它引出。总之,人的心中有连自己都不可窥视的部分就是潜意识。这种 “经验”刻印在你的记忆之中。这些记忆一旦印入身体,就会成为人们的生命背景,成为人们的生活模式,之后生命进入 “轮回”的状态。
所以 “心有所忆谓之意”,心在接收外来信息,感受、感知外界事物所产生的记忆和回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多种经验、心得、创伤等,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意与移情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移情现象是针对一个特定人物的潜在的感情,被转向了别的人物。例如如果分析者是年轻的女性,分析师是上了年纪的男性,被分析者对她父亲所怀有的好感或敌意将会移情到分析师身上。又或者说在被分析者是男性而分析师是女性的情况下,被分析者对昔日情人所怀有的情感可能会移情到分析师身上。被分析者对分析师产生的好感或者爱恋的移情被称为阳性移情,被分析者对分析师产生了厌恶或者敌意的情况称为阴性移情。移情在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中经常发生。同时还存在一种逆移情,被分析者通过自由联想法(是一种探寻被分析者潜意识的治疗方法)一点一点的把自己的潜意识的感情表露出来。分析师从始至终在有意识的倾听的同时,他的潜意识也被慢慢激活了。于是发生了这种分析师本来应该针对其他人的感情却转移到被分析者身上的现象,就是逆移情,亦称反向移情[5]。
可以看出,无论是移情还是反移情的发生均有一个基础:发生移情人物的心理背景或者说是潜意识,是内心积压的某种情感在遇到相应的刺激物时,情不自禁、不可抑制的一种浮现。“心有所忆谓之意”就是这样的过程:心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在收集的过程中可能想起相似的场景,将心底里的记忆沉渣激起之后,上泛到脑就变成念头,这种上泛而来的念头、想法就是 “意”,也就是这种移情形成的过程。而移情不单单只是发生于分析者与被分析者之间,亦可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 “人是其自身经验的混合物”,每个人均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经验与潜意识,当这种情感、经历被特定的某种事物激发出来时,也即是移情现象发生之时。
2.3意与动机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意”字分为两部分:上为 “音”,下为 “心”。心音,心的声音。 《说文》谓: “意,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朱熹在 《朱子语类·卷五》中言:“意者,心之所发。”可见意是由心而发,但也仅仅是心所发出的意念、意想。朱熹在 《朱子语类·卷五》中又言:“未动而欲动者,意也”[6]。显然,“未动而欲动”含有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动机的意思。西方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一定活动的心理动因,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心在 “任物”的过程中,会接收到错综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之中会出现一些与个体相关的、令人们向往的部分,当关注和注意了这些信息之后就会产生一些意念和想法,而这些意念和想法也就为未来目标的确立以及行动打下了心理基础。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 “圣经”,不仅是现代中医学的不二源头,更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灵枢·本神》中关于 “意志思虑智”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如何在更加广泛的层面上去理解、研究、发展经典?如何从众家纷纭中剥离、组合出一套真正适合中国人的、特点鲜明的本土心理学?如何能从古到今,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融会贯通以形成创新理论,从而用于中国医学的情志病治疗,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这些才是中医心理学及情志病治疗未来发展的新导向。
[1]蔡明德.分析《灵枢·本神》对思维过程的认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7,18(6):28-29.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769.
[3]Kurt Pawlik,Mark R,Rosenzweig.国际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4]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1.
[5]霍欣彤.完全图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36,106.
[6]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09-411.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4.002
:1672-2779(2013)-04-0003-02
王志华
201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