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英
(广东省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广州510150)
谈中西医结合专业《伤寒论》以提高临床技能的体会
周 英
(广东省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广州510150)
中西医结合专业;伤寒论;临床技能
《伤寒论》创立了理、法、方、药相联的辨证论治体系,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和方法,其原著的写法反映了张仲景临床辩证思维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故历来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作为中医学专门人才的一部分,就必须重视《伤寒论》的学习,注重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为成长“思考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本文就如何学习《伤寒论》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谈谈个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和想法。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原著之一,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功底比较扎实,基础理论掌握也颇熟练,而且已系统学习内、外、妇、儿等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学习这一年代久远的古书?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本门课程的意义,并不能真正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可以在开始讲解《伤寒论》之初,不要过多强调其重要性,而是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不断激发和稳固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例如:一代名医岳美中虽然医务繁忙,但对《伤寒论》却爱不释手,每年都要系统温习一遍。再如:本人在跟师学习期间,亲耳所闻许多名老中医推崇张仲景之作。通过介绍这些具体事例,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伤寒论》的学习是成为名医之路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激发了学习《伤寒论》的迫切感和积极性,为主动学习的兴趣发挥到最佳程度做了必要的准备。
中医经典教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医人才的成长!中医学术界,特别是老一辈中医名家已经呼吁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因此伤寒论的教学更不容忽视。《伤寒论》是自《内经》以来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医著,是中医学由医理到医治飞跃的里程碑。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更应加强伤寒论的学习,用一年的时间系统学习这一巨著,其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理论教学为主,先用半年的时间集中学习《伤寒论》的原文。由于《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朴,医理深遂,对于初学者言,难以理解,再加上以经释经,更添难度。对于《伤寒论》原文的讲解要质朴,以讲解其原文为核心,无论是逐条注解,还是总结串解,均不应违背仲景原意,尽量不加入教师或他人的见解,准确把握原文的意义,以便于学生在重温《伤寒论》时限制了自身的独到见解。由于本科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保证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同时,可以在强化原文背诵的基础之上,穿插见习、或者现场模拟张仲景看病现场、结合条文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适应临床需要,顺利地从课本向实践过渡。
第二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众所周知,《伤寒论》来源于临床,其生命力亦在临床,而且其案例是仲景总结多个案例后其经验之精髓,因而临床实践是《伤寒论》的原本所在,强调实践教学是《伤寒论》之原意。
七年制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本理论后,再用半年的实践温故而知新,结合临床实践,再读《伤寒论》,其重点在于如何运用,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2.1跟师亲临门诊,感受诊治的真实场景、临床诊治思路及方药疗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方法重视学生及贴近同学身边的病例,进行体验式学习,先介绍疾病发生、发展,老师和同学各自辩其证、开其药,随后一起讨论其辨证、处方用药和各自的诊断思路,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心得。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从辨证、诊断到治疗、用药,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潜动力,又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七年制学生临床综合运用能力。
2.2设立专题讲座临床运用专题讲座,从临床角度选题,如经方临床运用、《伤寒论》临床辨证思路与方法、如何灵活应用经方等专题,注重其真实、自然、实用性,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既总结、概括仲景辨证论治思维一般方法,又富含个人心得介绍以及与名老中医经典运用技巧、方法,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同时可随《伤寒论》条文进行应对,对于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大有益处,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特征。临床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些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初步建立这一思维程序。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伤寒论》学习效果的有益途径。
在实习医师培养阶段除完成规定的实习科目外,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在临床中发现有些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虽然已经熟读《伤寒论》,但思维较局限,因此可以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个人喜好,指导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如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是剖析证候,鉴别症状的一部佳作。并定期做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这种自学不但学到了课本外的额外知识,而且建立起自学观念和习惯,走出自己的路子,增长了领悟和创造的能力。适时地推荐一些参考书,引导学生去思考,扩大知识面,使学生顺利阅读并理解中国古典医籍,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从古到今,众多的中医名家都十分强调《伤寒论》的学习,将其列为中医家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籍。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着21世纪中医骨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发扬我国医学发展“中西医合璧”的趋势,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更应加强这一古典医籍的学习,探索中医学理论的独特思维体系,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医的弘扬造就人才。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3.067
:1672-2779(2013)-13-0096-02
杨 佳
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