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概况

2013-08-15 00:44:40李卫红范玉婵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3期
关键词:异位症血瘀中医药

李卫红 范玉婵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0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概况

李卫红 范玉婵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0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疗法;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MT)的发病率近年呈明显增高趋势,已成为目前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约有5%~15%的妇女受累,其中80%的患者有痛经症状,5%合并不孕。中医学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现多根据其症状体征将其归于中医“痛经”、“不孕”、“月经失调”、“癥瘕”等范畴。中医药治疗内异症具有理法方药灵活、药效安全、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等优点,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将目前中医药治疗内异症概括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

1.1气滞血瘀证多为素性抑郁,或郁怒伤肝,气机不畅,血行迟滞,瘀血内阻冲任、胞宫而发病。临床见症经行下腹坠胀剧痛,拒按,经量时多时少,色暗夹有血块,经期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为主。刘海虹[1]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内异症80例,总有效率为95%。黄艳辉等[2]观察莪棱胶囊治疗对EMT的疗效,发现莪棱胶囊能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EMT,缓解痛经、缩小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与其下调血清卵巢癌抗原、催乳素水平,促进人抗子宫内膜抗体转阴有关。区绮云[3]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法,以四逆散为主药,随证加补虚及活血化瘀之品,治疗气滞血瘀之内异症取得良好疗效。

1.2寒凝血瘀证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复感寒邪,寒凝血瘀,阻滞冲任、胞宫,导致经前或经期小腹绞痛、冷痛、坠胀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暗红,或见月经愆期、不孕,畏寒肢冷,舌质淡暗,苔白,脉沉弦或紧。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法。潘芳等[4]认为,寒凝血瘀证在内异症中最为常见,自拟温通汤治疗32例患者,有效率为93.8%。丁永芬等[5]用桂附胶囊治疗EMT取得了良好疗效,认为桂附胶囊能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失调。王维昌教授[6]方用温中散寒兼活血化瘀的自拟四温汤和复位汤治疗寒凝血瘀型EMT取得了较好疗效,认为内异症的发生与寒湿内侵和瘀血内停关系密切。

1.3肾虚血瘀证肾阳虚型多因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人工流产手术所伤,肾阳不足,温煦失职,血行迟滞,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为病。治疗以温肾益气,活血化瘀为法。肾阴虚型可因素体肾阴亏虚或房劳多产等原因耗伤真阴,阴虚血燥,血行迟滞,瘀阻冲任、胞宫而为病。治以补肾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李祥云[7]认为,本病为肾亏精血不足,血行缓慢形成瘀阻,导致痛经,提出补肾祛瘀法,自拟内异消方,有效率为92.64%。钱静等[8]以温肾化瘀为治疗大法治疗内异症,可改善盆腔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排卵,加快瘀阻包块消散,促使病症痊愈。

1.4气虚血瘀证若患者有经行腹痛,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稀或夹血块,肛门坠胀等症状,兼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胖,边有瘀点,苔白或白腻,脉细涩,则属气虚血瘀型。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为主。朱澄漪等[9]认为,妇科疾病多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以益气化瘀法治疗内异症等妇科疾病,疗效确切。陈俊英[10]认为本病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故临床所见以气虚血瘀为多。故采用益气养血,化瘀消瘕法为基本治则,治疗52例内异症患者,有效率为94.24%。

1.5热灼血瘀证因素体阳盛,或外感热邪,或因饮食、情志生热,热灼营血,质稠致瘀,瘀阻冲任、胞宫而发病。表现为经前或经行发热,小腹灼热疼痛,盆腔结节包块触痛明显,舌红有瘀点,苔黄,脉弦数。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大法。如张小中[11]自拟红败汤治疗此型患者40例,总有效率92.5%,且能使部分患者卵巢癌抗原降至正常,转阴率达73.68%。王玉平[12]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人工流产手术或经期性交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除了活血化瘀外,更注重清热通络的治疗。

2 分期论治法

2.1按年龄段论治陈芊等[13]将内异症分为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三个生理时期进行论治。认为青春期病机以肾虚血瘀为主,故治以补肾活血,在活血基础上加用补肾温阳之品,如仙灵脾、鹿角片、菟丝子、炮姜、巴戟天、川断、肉苁蓉、桑寄生等。生育期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注意调理肝脾肾等脏腑功能,以活血调经(种子)为大法,用药可在桃红四物汤、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等活血剂中加入疏肝、健脾、益肾之品,或合逍遥丸、二陈汤、地黄丸等。更年期在活血化瘀基础上调节阴阳、抑制排卵、促进平稳停经,使经停后异位的子宫内膜受到限制,失去周期性变化而逐渐萎缩。

2.2按月经周期论治裘笑梅[14]认为行经为动态周期,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不同治法:行经期以活血祛瘀为主,兼行气止痛,以解除经期腹痛、肛门坠胀等主要症状,药用香附、木香、泽兰、苏木、延胡索、川楝子、川断、狗脊等随证加减。经后期以清化逐瘀为主,兼软坚散结,药用半枝莲、忍冬藤、红藤、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白毛藤、制延胡索、丹参、大麦芽、炒山楂、香茶菜、山海螺。经前期(来前7天)以养血活血、温肾通络为法,药用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川楝子、鹿角片、杜仲、桑寄生、鸡血藤、柴胡。现代药理证实:温补肾阳药可激发皮质激素释放,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疗效;清热解毒药能消炎止痛,解除盆腔黏连;活血化瘀药能使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抑制异位子宫内膜增生,并促其吸收消散,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3 外治法

3.1灌肠法杨渐[15]采用自拟妇块消(鹿角霜、破故纸、桂枝、赤芍、三棱、莪术、桃仁、土鳖虫、鸡内金、郁金)灌肠治疗本症50例,总有效率为96%。杨敏等[16]用复方毛冬青灌肠液(毛冬青、败酱草、忍冬藤各6000g,大黄、枳壳各3000g,煎液配成20%浓度装瓶备用)100ml,每晚保留灌肠,每天1次,月经期停用。灌肠前排空大便,灌肠后保证药液停留4h以上效果更佳。

3.2敷贴法敷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局部热熨,可借助温热之力,使药物在病所附近的血药浓度增高,并循经络传至脏腑及病变部位,起到疏经通络,温中散寒,畅通气机,促进血肿包块吸收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丁琅娟[17]用药散(血竭、乳香、没药、透骨草等各等份)热敷脐及下腹部,30~40min/次,2~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治愈4例,显效16例,有效24例。杨敏等[16]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各1000g,薄荷、泽兰、黄柏各250g,共研细末备用)50~100g,开水蜜调,外敷下腹部痛处,每天1~2次,月经期停用。

4 针灸治疗

4.1耳穴治疗李媛枫[18]运用耳压配合中药治疗EMT痛经8例,取得良好效果。他认为“耳者,肾之官”,女子以肾为本,耳与冲、任脉及肾脏关系密切,通过压耳穴可达到调节脏腑经络、冲任的功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孙占玲等[19]针刺耳穴子宫、皮质下或神门、内分泌可有效改善EMT患者的痛经症状,较传统体针具有更强的镇痛效应。

4.2穴位注射汪慧敏[20]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血海和三阴交、次髂2组穴位,隔天交替选穴,每穴位注射1.5ml,二组穴位共6ml,治疗21例,痛经有效率为87%,月经不调有效率为91%。

4.3针灸治疗陈琼等[21]采用针灸治疗本病,取穴以下腹部和骶骨部较接近盆腔脏器的穴位为主,针刺行泻法,以活血祛瘀、调理冲任为治疗原则,治疗72例,经3~9个周期的治疗,总有效率93.05%。

4.4电针治疗程云柱[22]取大肠腧、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光明穴平补平泻手法进针取得针感后留针,将电针仪输出导线针夹夹在针柄上,调整波形及输出,先用连续波治疗10min,后用密波治疗10min,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10次为1个疗程,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300例,显效18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6%。

5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常表现为剧烈痛经或持续性下腹痛、月经失调、不孕、性交痛,且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等恶性行为和恶变的潜能,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对于内异症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取药物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但停药或术后均有较高的复发率。而中医从整体调控出发,在辨证的基础上分型论治,周期治疗、采取多方法、多途径用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西医西药相比较,不良反应少,愈后不易复发,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好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上缺乏统一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缺乏严密的科研设计,处方用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致使研究结果可信度降低。因此规范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是本病研究诊治的发展方向。

[1]刘海虹.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8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37-38.

[2]黄艳辉,曹立幸,司徒仪.莪棱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3):46-48.

[3]区绮云.疏肝理气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河南中医,2008,42(3):68-69.

[4]潘芳,肖承惊,林立佳.温通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32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65-66.

[5]丁永芬,李光荣.桂附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血瘀型)外周血EMAb,CA125,TNF’a,NK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5,37(9):25-27.

[6]张英蕾.王维昌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7-8.

[7]李祥云.补肾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8):50-52.

[8]钱静,曹玲君.温肾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理论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1619-1620.

[9]朱澄漪,莫蕙.益气化瘀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8,28(2):102-103.

[10]陈俊英.益气化瘀消瘴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52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5,25(1):48-49.

[11]张小中.自拟红败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J].中医研究,2003,16(3):42-43.

[12]王玉平.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7):1689-1690.

[13]陈芊,邰国香,赵淑荣.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中医治疗思路初探[J].光明中医,2007,22(3):34-35.

[14]吴燕平,王幸儿.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的周期疗法[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7):620-621.

[15]杨渐.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J].陕西中医,2005,26(10):1007.

[16]杨敏.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4):22-23.

[17]丁琅娟.内外合治子宫内膜异位症44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4):11.

[18]李媛枫.耳压配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8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3):144.

[19]孙占玲,金亚蓓.耳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3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2):738-739.

[20]汪慧敏.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5(5):451-452.

[21]陈琼,岳广平,张唯敏.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2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6,2:25.

[22]程云柱.穴位注射配合电针TDP照射治疗腰腿痛500例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7):448-44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3.108

:1672-2779(2013)-13-0160-02

吴义红

2013-05-20)

猜你喜欢
异位症血瘀中医药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46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血瘀体质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19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5期)2016-01-04 03:57:55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