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闻报道的“留白”

2013-08-15 00:43朱明理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奖留白导语

□朱明理

(绍兴晚报,浙江 绍兴 312000)

报纸版面中“留白”的作用不可小视,剩余一个恰当的空间,在版式美化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版面就更显得舒展得体、明快清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不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而且在追求时尚追求新潮的今天,也是新闻版面探索创新,立足求胜的一种表现。

标题“留白”更能抓住读者的目光

恰当地运用“留白”,效果又该如何呢?综观新闻佳作,笔者有些看法想谈一谈,就先从标题说起。曾获得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参演万余人不见几个兵》,这是一篇重大题材的报道,“铁拳——2004”演习,是我军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当时有数十家媒体的新闻记者参与采访,报道的标题大多是从“漫山遍野冲声杀声,坦克隆隆硝烟弥漫”的场景来提炼,切口各有千秋,可谓气势磅礴,豪气冲天,因此与“参演万余人不见几个兵”形成强烈鲜明对比,然而只有这一篇报道获奖了,是一等奖,而且当仁不让。笔者以为这要归功于“留白”的作用,这个标题留下悬念,万余人参与的演习,怎么会不见几个兵呢?恰恰是正因为不见几个兵的悬念把报道的主旨更为醒目凸显出来:体现了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我军装备带来的深刻变化。

还有早些年《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仅有65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亚运会从墙上走下来》,该报道虽未获奖,但深受著名报人梁衡先生赞赏和推崇,梁衡先生说:“这是一篇好稿,不该被埋没。”亚运会的报道,作者没有选运动会上比赛的场面、夺冠的场景,而是从大街上人人能看到却很少有人能想到的亚运会的倒计时牌上捕捉提炼出了厚重而富有历史感的新闻。的确,标题就别出心裁,卖了个关子,留了个跨度,亚运会怎么会从墙上走下来?切入点非常妙,给人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再如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消息《昨天,我们走过了长江》,长江走得过去?只有游过长江船过长江,哪见走过长江?然而作者确实是走过了长江,那是因为长江第一隧道全线贯通。这里,作者好就好在打了个弯儿,留了个空间。还有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二等奖的《“六朵金花”美“深闺出嫁”难》,六朵金花是六个美丽的姑娘吗?美丽的姑娘怎么会嫁不出去?作者于此巧用留白,要知内情就得读下去,从而抓住了读者的目光。

巧用“留白”使新闻导语异彩纷呈

除了标题,新闻报道还要以导语制胜。导语是由新闻中最精华的文字组成,写导语最忌平谈无奇,毫无个性,须简练形象,清新脱俗,才能吸引读者。那么如何把新闻导语写得引人入胜?笔者以为“留白”也是写好导语的方法之一。

1999年6月21日,24岁的山西农民朱朝辉驾驶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天堑,国内外媒体都作了报道,导语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笔者以为唯有《解放军报》的消息所撰的导语异光夺目:今天中午11点51分,以“盛产”彩虹著称的黄河壶口瀑布上空划过一道亮丽的人工“彩虹”。这一导语想象丰富,出奇制胜,给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作者在创作时充分梳理素材,大胆进行构思,将“留白”这一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突破了题材的局限,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美地表现了主题。

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也是一篇充分表现导语“留白”艺术的新闻佳作。该消息的导语是:“祖籍沧州的郑先生在沪经商数年,前不久他从上海返乡,连遇两个‘没想到’。”报道的内容是短短的五年内“交通瓶颈”快速演变成“高速直达”。交通地图年年更新,甚至有时一年更新两次。但是作者从郑先生回故乡说起,从导语到内容绕了个大圈子。这个圈子生动、隽永,绕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有2002年,获得部队优秀新闻奖的消息《女军医王春燕举家搬迁到冰河》一稿,是写呼和浩特女军医迁离大城市,她抱着2岁的儿子,冒着严寒,闯过冰河,驱车数千公里,来到边境哨所,与当连长的丈夫团聚的情形。该文的导语是这样打动读者的:“近了,近了……心爱的丈夫就在眼前。”导语抛开其他,将妻子对戍边丈夫思念的心情作了描绘,含蓄且感人,使新闻变得好看起来。

再如早年,中国兵马俑在巴黎展出,法国记者发了一条消息,导语是:“一支无声的中国军队今天征服了巴黎。”没有点明中国兵马俑展出,而是写无声的军队征服了巴黎,给读者一个思索和想象的空间,富有诱惑力和震撼力。

另外还有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英国选手爱德华滋在第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打破了世界纪录。导语说:“爱德华滋大笑,爱德华滋大叫,爱德华滋兴奋地乱喊乱跳。”导语没有写爱德华滋怎样冲刺、怎样夺冠,而是写他宣布比赛成绩时的表情,以此调动气氛,独辟蹊径,耐人寻味。

“留白”是新闻内容鲜活的调料

如果说标题与导语的“留白”能给新闻报道增添柳暗花明的色彩,那么新闻内容的“留白”就如绿叶掩映下依稀可见的红苹果,更具感染力和诱惑力。

请看获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新闻奖的《夫妻对话100秒》一稿:

“6月21日下午1时20分,安徽凤阳县一条横贯县城的大路上,站着一位瘦弱的少妇,她怀抱着一个不满2岁的女孩,焦急地朝着黄湾乡方向眺望。

她叫朱红茹,有人向她报告喜讯:她的丈夫某部连长张永葆,带着连队在黄湾粮站帮助抢运粮食。

………

她知道从黄湾乡返回南京,途中必经凤阳县城她的家门口。于是,她急跑回家,抱起女儿走到离家不到百米的公路旁,等待张永葆的到来。

2点24分,一支熟悉的车队跃入朱红茹眼帘。她扬起女儿的小手,朝着渐渐驶近的汽车挥动。第一辆汽车戛然停住,从驾驶室跳下一位瘦瘦高高的中尉,只见他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搂过她怀中的女孩,狠狠亲了两下。

他就是张永葆。他看着妻子,抚慰地说:“对不住了,现在抗洪任务紧急。”妻子想说什么,但还没开口,两滴泪珠从面颊上滚了下来。

………

张永葆顾不及妻子流泪,转身朝汽车跑去。“永葆,妈要来看你!”妻子喊道。“来不及了!”张永葆纵身跳进驾驶室。汽车发动了,他朝妻子和女儿摆摆手。妻子背过脸去……

与张永葆同车的李指导员看看表,张连长这次夫妻相会仅100秒钟。”

整篇报道没有出现抗洪一线惊心动魄的抢险斗争的场景,没有解放军战士封堵缺口救出群众的描绘。也就是说作者没有以最直接、最明显的材料去表现新闻,而是通过外围信息、间接信息来取材,只是截取了参加抗洪的战士与妻女见面的一个片断,一分多钟的时间,几个动作,两三句话,看似不近人情却含大义。我们不难体会“留白”的妙处:仿佛隐隐看到,在洪魔肆虐、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危难时刻,是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忘我工作。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军人气质。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用含蓄婉转的手法,更加鲜活地把军民亲情,不惧灾难的新闻主题突现出来。

1976年1月9日,法新社记者所写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也是一篇能妙用“留白”来打动读者的新闻:

“北京电视台于今天清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儿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没有行人。

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

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料到。我们非常爱戴他。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极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张,他们感到与周恩来非常接近。

………

新闻的主题是:全中国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消息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开电梯的姑娘,听到消息放声痛哭,另一个是翻译人员,听到消息眼中含泪,嘴唇颤抖。这是在清晨,天还没亮透,作者得知周恩来逝世后,碰见的只有这两个人,作者把两个人的表情记录下来:噩耗突如其来,悲痛毫无掩饰表露无遗。一叶知秋,当全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作者就不再写了,直接放进了标题: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其实,再写也是多余的了。这个新闻“留白”是精心设计的,作者把握好了“度”,抓住鲜活的材料,以小见大,感人而有说服力。

新闻内容“留白”还有值得一提的样版。2008年中国队1:2输给了伊拉克队,小组赛提前被淘汰,无缘南非世界杯。《新文化报》体育版上的报道是:《国足再败我们无话可说》,标题下面无一文字。这个“留白”十分出彩,无字处皆有字,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多少事,无奈、失落、悲伤、焦急尽在不言中……

新闻报道虽受体裁的限制,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来包装,但同样需要创造性思维。借用多种方法寻找突破口,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只要我们用心、努力、认真去探索,就能使新闻变得好看耐读,余味深长。一如巧用“留白”的实践,总是能给人以启示。■

猜你喜欢
新闻奖留白导语
导语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