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九星
作为珠三角重要城市之一的中山市,近年来在新闻市场上受到省级媒体的严重冲击。《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大媒体及其子报均在中山开设了地方版。对于一个仅300万常驻人口的城市来讲,本来新闻资源就相对匮乏,还要每天面临着七八家媒体记者“过筛”式的抢稿,这个城市的新闻竞争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作为本土唯一的都市类报纸,如何才能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同时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呢?《中山商报》在2012年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效果不错。
每天我们的报纸新闻中,比拼的是新闻的速度,比拼的是独家报道。但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几乎很难有独家新闻的出现。所以有段时间我们很苦恼,翻开每天的各大媒体的本地版,几乎都是一样的新闻,只是采访的角度和编辑处理的手法略有不同。读者对此也不满意。
如何才能有独家的内容吸引读者呢?我们决定不仅和其他媒体比新闻的速度,更要比新闻的深度。我们从2012年初开始尝试做深度长篇通讯,这个栏目被称之为“月度重磅”,每期用6个版左右的篇幅,每期文章平均字数在1.5万字以上。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认真读完至少需要1—2个小时左右。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尝试,在现在的读图时代,如果文章的可读性不强,题材不吸引人,很难让人有完整阅读的欲望。
要想让读者关注新闻报道,首先就必须保证题材要贴近读者,是他们关心的话题。所以如何寻找既吸引读者、又有时效性的题材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2012年3月份,中山市在网上开展了市树评选投票,土沉香等5个树种入选。从当时的得票情况看,土沉香一路领先。但是记者调查中发现,土沉香虽然曾在古代香山(中山市旧称)广为种植,但现已成为濒危植物。大多数市民并没近距离接触过土沉香,甚至搞不清“沉香”与“土沉香”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当年4月份,该树种获得投票第一名的时候,推出了长篇通讯《香情》,记者通过现场走访、专家访谈、收藏者介绍等方式,全面向读者介绍了土沉香这个树种在中山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所结的沉香的各种功效。文章刊出后,笔者有位教师朋友致电,说该文章已作为科普文章在学生中推介,可以让这些新中山人更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树种。
每年的6月最让人关注的就是高考,恰逢2012年又是恢复高考35周年,所以我们决定,在当年高考放榜的同时,全面梳理和回顾一下中山的高考35年,就有了长篇通讯《金榜题名》。文章刊发后,引发了不少中山“高考过来人”的集体回忆,那几天他们的微博也成了边回忆、边交流的平台。市民黄先生介绍,看到该报道中讲述的师姐郑碧霞和高考的故事,让他和不少老同学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20多年前。
为了让读者能够顺利读完文章,我们也非常强调文章的可读性,要求记者一定要给读者讲故事,文章中要有吸引人的情节。
2012年7月,我们针对中山很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区存在的诸多治安、维修等问题,策划了长篇通讯《旧小区未老先衰》。参与的记者自己制作了关于旧小区的调查问卷,专门花一周时间去城区的旧小区内派发,收集后又进行了认真的统计,拿出了一套有说服力的数据。为了拉近读者距离,文章开篇写了4个经常发生在这些小区内的 事,一下子让读者有了认同感,也就让读者有更大的兴趣继续阅读。
起初策划这个栏目的时候,更多是瞄准了中山的一些重大新闻题材。2012年1月,栏目第一篇,我们推出了《威力涅 》的长篇通讯,新闻由头是“威力”这个当年中山最知名企业2011年的整体搬迁和重新振兴。报道中记者找到了当年的知情人,挖掘出了更多读者或许还不清楚的内幕。之后我们沿着这个思路陆续推出了反映中山最后一个农村公社崖口村、中山沿海开发等话题。但是采访的难度很大,很多被采访者也不是很愿意接受采访。有几篇稿件完成得非常被动。
到2012年年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之前刊发的月度重磅稿件,偏重于社会和民生类稿件的,会更吸引读者的关注。所以从8月份开始,我们调整了思路,推出了一系列反映民生的话题,9月份的危桥改造话题,10月份的关注出租车行业,尤其是12月份推出的反映中山古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长篇通讯《古屋迷途》,一方面走访目前中山现存的古村落,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地一些比较成功保护的典型案例对比,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开发和保护的思路。该文章受到了很多市民的关注,有民主党派还专门派人到报社与记者座谈,将此题材作为他们2013年“两会”的政协提案之一,交予大会讨论。
学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我们常常谈新闻是由5个W,1个H组成的。常规新闻中,更注重的是 Wh e n,Wh o,Wh e r e,Wh a t这四个方面的竞争,商报和其他媒体相比,在这几方面没有太大的优势,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Wh y,H o w两方面下工夫。这也是“月度重磅”正在做的努力。根据笔者了解,商报的订户中,超过一半是家庭读者,相对而言,人们在家中更有时间阅读相对长的文章,也有足够的兴趣去了解新闻事件背后更多、更详细的内容。
和其他媒体相比,本土化是商报最大的优势,也是商报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武器。之前商报的本土化,更多地体现在专副刊方面,我们的饮食版是最好的,是所有中山饕餮客必看的。我们的汽车、地产等新闻也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目前众多媒体实际比拼的就是广度,而深度的竞争尚未完全开始。商报“月度重磅”栏目的推出,可以说在本土深度上率先抢跑了。
关注市民关注的热点社会话题,走与民生结合的道路,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民生、社会话题进行分类、总结,从不同的层面放大来探讨。有人说,熟悉一个城市的道路,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坐公交车开始。我们希望,今后探讨中山人身边的各类重大话题,都是从商报的“月度重磅”开始。这或许将成为本土媒体与外来媒体拉开差距,赢得读者认可的有效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