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

2013-09-17 09:39金婷婷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10期
关键词:宣城党报经济

□ 金婷婷

(宣城日报社,安徽 宣城242000)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领域空前活跃。从中央到地方,经济工作都被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经济新闻报道不仅在国家级党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地方党报也对经济新闻报道十分重视。

然而,国家级新闻媒体可利用自身强大的优势,全面客观分析经济形势,深入准确解读重大政策措施。相比之下,地方党报的经济新闻则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因经济欠发达,不少地方党报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新闻,很少能涉及重大经济事件,相比国家级媒体而言,报道素材较少较小。同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地方党报又陷于报道还是不报道或者怎么报道的泥塘之中。因此,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是地方党报必须面对的课题。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党报是党委、政府的“喉舌”,无论怎样改,党报的基本使命始终是围绕重大决策和当前中心工作开展舆论宣传。党报经济报道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围绕党委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为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党报来说,应该重视经济报道,成为经济报道的领头军,在全面准确的宣传党政机关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工作的同时,要当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参谋。围绕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重点,及时反映当地对国家经济建设工作和经济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在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今年年初,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个年”活动,即,招商引资年、工业突破年、项目建设年、城市建设年、交通建设会战年,“五个年”活动中有三个与经济建设相关。《宣城日报》迅速反应,除了详细宣传“五个年”活动的具体内容、政策和要求外,还推出了两个系列策划,即,转型升级看企业和招商故事会,推出了十余篇报道,全面总结了宣城全市各地在企业发展和招商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优秀经验,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凸显。而在宣城市郎溪县,家庭农场早就破土而出,如今已是枝繁叶茂,并成为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五种模式”之一。8月,《宣城日报》派出专题报道组冒着酷暑高温,两赴郎溪,深入采访家庭农场“郎溪模式”背后的魅力。2012年7月,宣城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美好乡村建设的高潮。《宣城日报》派出了报道组,参加了市委宣传部组织赴浙江湖州的新闻采访活动,推出了《党政主导:导演乡村巨变》、《社会共建:多声部的“大合唱”》、《示范引路:引出“美丽乡村”满园春》、《生产优先:铿锵的主调灵动的变奏》等稿件,介绍了浙江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受到了领导和百姓的关注和好评。

从民生报道入手贴近群众

经济工作是党报的重要内容,然而单纯的经济工作报道并不能够贴近大部分受众,这就要求党报要在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与群众实际需求之间寻找结合点,应该既关注党和政府的实际又关注受众的实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扩大,经济与民生紧密融合。经济生活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着手,从经济新闻中找出民生视角,这样的新闻报道更具亲和力和普通群众市场。经济新闻要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就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报道民众关心的事。记者采写新闻的视角应关注民众生活的“小事”——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投资理财等,报纸要关注的就是这些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小事,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要写出让观众感兴趣的经济新闻,必须从宏观的经济背景中挖掘民生信息,抓好时代前沿的新闻素材,从百姓寻常生活中寻找线索,以民生视角和服务意识来提升经济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2012年夏天,宣城的葡萄丰收,部分产量大增的种植户却反而发愁了,“丰收”的葡萄并没有“增收”,针对这种现象,《宣城日报》记者采写的《谁来为葡萄谋个好销路?》,通过多方采访,分析了葡萄“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并采访销售好的合作社,让他们对提高葡萄销售提出了建议。2008年秋天,《安徽日报》刊登的《菊黄蟹“瘦”:养殖户渴望新出路》,关注的是宣城当年蟹市不振、蟹农亏损的事件,分析了现象和原因,提出了建议,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企业的认同。

除了关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新闻更可以从小处切入,角度巧妙。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家企业等等入手,写细情节,写活故事,反映重大题材,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紧抓地方经济中的特色寻找新闻点

因经济发展限制,地方党报可供报道的经济、硬新闻,一般只集中在全年经济统计数据等几个方面,相比中央一级的媒体,地方党报虽然缺少重大经济事件,但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地方媒体,更贴近经济工作第一战场,能够直接地接触到实实在在的经济现象,能够更快地了解到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新做法和新经验。

记者在采写经济新闻时,要抓住当地的经济特色。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其引以为豪的特色经济。从当地特色经济入手,是因为其关注度高,定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作为地方特色经济,无论是具有全国特色,还是具有区域特色,都必定有其形成特色的原因、经验、做法,地方经济报道就要抓住这些方面做文章。

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房屋是“沉睡资产”,受资金限制的农民求贷无门。早在2003年,宣州区就开始“试水”农房发证与抵押流转试点工作。这一举措探索了农房抵押流转模式,盘活了农民资产。宣州区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独辟蹊径地为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解决“融资难”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开展农房抵押贷款,有利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盘活农村沉淀资产,激活农村金融血液;对创业农民而言,更是在融资方面助了一臂之力,让他们找寻到了聚集资金的“聚宝盆”,发家致富的“助推器”。《宣城日报》记者深入基层了解这一做法,采写了《宣州农民抵押贷款试点让农民不动产“动”起来》,稿件获得当年安徽经济新闻奖一等奖。

2009年6月,宣城的“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开业,通过这个超市,搭建起一个金融服务信息平台,银行可以通过平台筛选符合发展战略的客户,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小企业金融超市”是宣城市的创新之举,《宣城日报》记者深入采访了该举措,刊登稿件《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探访我市“中小企业金融超市”》,该稿件获得当年安徽经济新闻奖二等奖。■

猜你喜欢
宣城党报经济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宣城小镇》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宣城以外看宣城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