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类人物报道要素浅析

2013-08-15 00:43陈作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10期
关键词:经历故乡笔者

□ 陈作华

励志类人物,就是许多省、市媒体笔下的堪称骄子的故乡人。他们中有专家学者、技术权威、行业领导、军队将领,也有商界精英、知名演员、体育明星、海外游子等。在这类人身上,既具有拼搏进取的积极意义,但又不宜将其笼统划入我们惯常报道的先进人物行列。应当说,这类人物具有亲缘性、兼容性、边缘性。如何写好这类人物,成为一道新的课题。本文所讨论的,便是在新闻实践中摸索与总结出的些许方法与思考。为便于研讨这类人物的写作,权且在此将这类采访对象称为故乡骄子。

天南地北某某人、东西南北某某人、在京创业某某人、天下某某人……近年来,以报道家乡人在外地拼搏创业、在某方面建功立业为题材的人物通讯,渐成许多地方媒体的新视点。这些媒体通过开设栏目,力求把从家乡走出的骄子精彩展现在家乡人面前。

应当说,推出从家乡走出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在某方面已有建树或有影响的人士,能够起到这样几重作用:一是具有激励性,可以用曾经“同饮一江水”的人来启迪、教育、激励家乡人;二是丰富版面内容,因为所报道人物具有地域接近性,可以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电视收视率;三是体现本地人的自豪感。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不说咱家乡好。此地英才辈出,岂不更显家乡这方热土人杰地灵。

推出这样栏目的媒体,既有报纸类的,也有电视台的,还有网络的。诚然,《焦作日报》也开设了这样的栏目,取名“天南地北焦作人”。目前,《焦作日报》已推出了几十位这样的人物。作为此专栏撰稿人,笔者回顾总结前期采访写作经历,认为这类人物在平面媒体稿件选材与结构上应当注重三个方面的环节。现将粗浅感悟略作小结,与同仁切磋。

以人寓教——发挥故乡骄子励志上进正能量

以人寓教,就是寓教于名人,更确切地说就是寓教于故乡骄子。

故乡骄子的采写对象往往是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技术权威、社会名流等。他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与钻研、对目标的不懈与努力,都是激励更多家乡人奋发进取的思想营养与精神动力。而这些,是我们惯常宣传的先进人物所不具备的。但在以这类人物为主体的传记体文章中,则是必须发掘的核心价值内容。

《科学原野,五十载耕耘“牛”未老》,是记述焦作籍人士、现任国务院参事、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先生的传记通讯。文章以“少有大志——当年报考地理系竟是为改革地理学”为第一章节,介绍了老先生在中学阶段就发现地理学科没有像数理化那样进入精密科学行列,进而立志去探索、改造、提高地理学,并向着目标不懈努力的生动事迹。文章以“雏凤清啼——‘牛氏地理’一鸣天下举世惊”为第二章节,介绍了牛氏地理学宏大体系的形成以及对世界地理学届的贡献,由此为读者推出了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典型范例。

其实,渴求知识、从小立志的生动例子在许多成功人士身上比比皆是。焦作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光远,从小抱定科学救国的思想。抗战期间,他独自一人千里跋涉去寻找因战乱西迁的学校。读书期间,因无处住宿,他就在尼姑庵旁挖了一个小窑洞当宿舍,坚持三年完成高中学业。

大家都羡慕成功人士,但很多人对立志、刻苦、坚韧之类的成功基本法诀却不在乎,而媒体通过对故乡骄子鲜活人生经历的介绍,就是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伟大出自平凡,彩虹总在风雨后。

传播文化——让专业知识如汩汩清泉流淌于文字之间

笔者认为,媒体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播信息,还应承担起传授知识、普及文化的使命。而故乡骄子中有许多都是专家学者,或某行业的领军人物,借助对他们的报道,正好可以起到普及相关知识、开拓读者视野的作用。

《碧海丹心写军魂》一文,采写对象杨志亮现任北海舰队航空兵副政委,是一位正师级干部。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提出,他个人的事情可以少写点,腾出版面多向读者介绍些海洋知识和海洋法则,要让国民树立起“大海洋观”。

交谈中,他向笔者谈起,为什么国家间为那么一小块岛屿甚至一块礁盘而发生强烈争执,为什么我们要发展航母,为什么我们的海防要从“黄色海军”走向“蓝色海军”,杨志亮希望把相关知识和道理介绍给大家。笔者认为杨志亮的提议很好,于是以“辽阔海疆是蓝色国土”为题,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以专访的形式专门介绍了海洋游戏规则。

采写故乡骄子之类的人物,通常采取传记体的写法,但为了普及相关知识的需要,笔者大胆突破,文中穿插了专访式的写作方法。从见报效果来看,读者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一些读者专门打来电话,反映他们读了这篇文章受益匪浅。就形式而言,把访谈内容形成专门段落,亦无妨文章通篇结构,反而丰富了文章内涵。

故事开篇——让读者对文章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愿望

以细节和故事塑造人物,是通讯的基本手法。而故乡骄子的身上,往往有常人难以经历的故事。

笔者的实践感悟是,采访中不仅要善于挖掘能够反映人物性格、人生命运的典型故事,而且在谋篇布局中要用好故事,甚至打破通讯写作常规,用被采访人的独特经历故事来开头文章。

我们在写英模人物、见义勇为人物时,往往采取倒序手法,即把战斗经历或惊险场面置于文章开头,藉此吸引读者。同样,对“故乡骄子”人物的写作也可以这样做。

《光影人生沧桑路》一文,采访对象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焦作籍导演华克。华克是共和国成立后首届高校导演系毕业生,可他的艺术时光却因文革而蹉跎了10年。等他终于从影后,没想到参与创作的首部电影《创业》刚一上映,就受到江青一伙的严酷打压。但是,事情峰回路转,这部影片却受得毛泽东同志的肯定。这期间,华克先生的艺术之路也随着这场震动全国文艺界的政治风波而跌宕起伏。笔者把这段故事作为文章的第一部分呈现给读者,一下子就吸引读者的眼光。有位读者说,看了这个故事,自己被主人公的特殊经历吸引住了,于是一口气把文章通篇读完。

在以往的人物通讯写作中,作者往往先叙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这种按部就班的写法虽然容易结构文章,但迟缓了精彩部分的到来,不太能吸引读者。而先讲述一个关乎人物命运的故事,则更容易把读者的眼光锁定在文章上。

在写作实践中,笔者善于把主人公所做的大事和重要创业经历置于文章的前部,而把其背景性的成长经历放在文章的后部。实际效果说明,这种结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新闻性和可读性,避免了传统结构套路的沉闷与呆板,起到了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阅读效果。■

猜你喜欢
经历故乡笔者
故乡的牵挂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走在故乡
老师,别走……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