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庸俗化倾向

2013-08-15 00:46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庸俗化马克思哲学

康 炜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庸俗化倾向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但长久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倾向的研究却是十分薄弱的。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有义务坚持和复原本真的马克思主义,以去除庸俗化理解所带来的困扰,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庸俗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当代滋生的土壤,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仍然在世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瑰宝,不仅在理论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在实践中也极具科学的指导价值。尤其是在巴黎公社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急剧扩大,信奉者也与日俱增,伴随而来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读,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的观点。这些迫使马克思不止一次地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在马克思逝世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和歪曲几乎在西欧各个国家都出现了。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表面上打着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而实际上却彻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为一种经济唯物主义和社会宿命论……恩格斯对此愤慨地指出,‘青年派’这批‘聪明透顶的博士’对马克思的歪曲是一场‘大学生骚动’。”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拉法格、梅林、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或追随者身上,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机械化马克思主义。例如,在考茨基那里,他片面强调经济必然性,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将历史规律凌驾于人的力量之上,消极地背叛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尤其是他在晚年越来越沉醉于宿命论,并借此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被西方学者讽刺为“马克思主义的教皇”。在考茨基的著作《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他用达尔文主义来歪曲马克思主义,甚至批评恩格斯的某些观点不够“唯物”。当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时候,他关于经济必然性的理论就受到了威胁,此时他不但不承认错误,而且还去攻击布尔什维克的伟大革命实践,被列宁称作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

在建立第二国际之后,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代表则是斯大林。斯大林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因此他只能通过常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些常识性的表述,他曾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个整体性的描述,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的丰富内容被忽略了”。他为我们提供的知识是一个“线性决定论”。在斯大林的文章与著作中,到处都充斥着哲学的结论,却明显缺乏相对应的论证,即使是论证也大多是从个别经验的事实出发,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被纳入到简单的机械的模式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了一门“自然观”的具体学科。斯大林的著作《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除了术语之外,它的基本观点和思维方式都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去甚远”。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不仅出现在西方,在我国也长期并且广泛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最初作为一种西方政治思想随着西学东渐传入中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广泛传播开来,由于各种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歪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很难达到马克思的理论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一些片面或庸俗的理解,他们的通病都在于没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而是从肢解的理论入手,很难领会真正的理论旨趣;第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受苏联影响巨大,许多教科书甚至就是直接照搬苏联模式,在苏联已经被庸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仍然直接照搬到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之中,客观上导致了广泛的庸俗化;第三,马克思主义屈从于政治的需要,而被刻意歪曲庸俗化。例如文革时期,王张江姚反革命集团就俨然一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样子,“专门用马克思主义词句吓唬人,动不动就给人上纲定罪”。而真正对于这些歪曲的矫正工作,始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庸俗化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但诸如“回到马克思”、马克思方法论研究等一些实际上的去庸俗化研究已经展开和稳步推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庸俗化倾向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庸俗化的现状分析

在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尤其是中学与高校的教育之中,庸俗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堂上往往被当作一种平庸、肤浅的理论进行解释,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而认识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与真正旨趣。目前,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教育内容的庸俗化。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阵地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于教材,而我国当前普遍使用的教材决定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难以摆脱庸俗化的泥潭。现在我国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主要是在前苏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修订而来的,但“不管它在形式上作了何种变化,但在精神实质上……都可以统称‘传统教科书’”。这样的传统教科书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把握到马克思的灵魂所在,它只能教授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而不能体会马克思的方法论,不能教会我们像马克思一样去思考,达不到实践思维方式与逻辑的层面。用传统的思维逻辑去分析很可能对马克思理论造成一些想当然的理解。传统教科书另一个重要缺陷在于,过于体系化,虽有助于整体理解但却造成了机械式教条,与斯大林所犯的错误相似,引用个别案例对结论进行说明,从个别到一般,常常缺乏说服力。

2.教育形式的庸俗化。哲学作为一种抽象性的学科,教学难度十分高,但不能据此知难而退。现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形式的庸俗化主要体现为两种较极端的情况,第一种即是传统说教式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完全不顾学生的兴趣和理解,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学生不愿也不易真正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从而导致一种厌烦情绪,这样的教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进行庸俗化传播;第二种即所谓的“趣味”教学,在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管理层要求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压力下,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者就力图增强哲学课堂的趣味性,把哲学课堂变成讲故事、讲经验的课堂,“最终走向为趣味而趣味,媚俗讨好、舍本逐末的庸俗化之路”。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庸俗化的原因探析

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出现庸俗化倾向,其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也不主要在于教育教学本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不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导致庸俗化的出现与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的哲学,需要通过大众的掌握来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教育就是一种大众化的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要使之通俗化,“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就犯了“通俗化=庸俗化”的错误,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通俗化读本庸俗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灵魂,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就犯有这样的错误。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确实是个难题,却不容回避。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写出优秀的通识性教材,在这方面,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又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又在通俗化教材中把握不住其灵魂,不仅使效果适得其反,而且还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本身的发展形成阻碍。

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工具化导致庸俗化的蔓延。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由于缺乏对现实的关怀和拘泥于教条化,已很难使许多人产生真正的兴趣,甚至饱受争议与批评。但这仍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广泛学习和传播的局面,其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考试覆盖范围最大的一门学科,无论是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都不能回避。许多人迫于现实的压力,被动地进行学习,造就了兴旺发达的“考试哲学”。而这种“考试哲学”的主要内容,不在于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思想,而是片面教条地理解背诵来自教科书的教条,这不仅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激发大众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反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脱离现实,更加激起大众的抵触情绪,进一步降低其认同感,这些都“极大地败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声誉,进一步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庸俗化和工具化”。

三、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庸俗化倾向的对策

(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实践的思维方式与思维逻辑

从之前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最主要的表征就是被教条化、机械化,这实质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地等同于了某些旧哲学。这种庸俗化倾向的出现主要是在于当今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者和研究者没能认识和理解到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与过去一切旧哲学最本质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归根到底是在哲学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上对旧哲学的超越。

早在“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与费尔巴哈及之前的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这篇著作标志着马克思新哲学的诞生,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确立了其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思维逻辑。他在文章开篇就指出了之前的旧唯物论的根本缺陷,即所有的旧唯物论哲学对待“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旧唯物论的理解忽视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将思维与存在完全对立起来而理解不到它们的同一性,在这里费尔巴哈犯了自己所反对的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马克思又在文末指出了所有旧哲学的根本弊病,所有的旧哲学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只能通过实践,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因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思维方式对旧哲学进行了根本性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以人—主体的实践活动来规定思维,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点、从主体到客体来理解一切客观存在,人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社会化的人,世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属人的世界。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也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受实践的规定,它产生于处于实践活动之中的人,发展于人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类社会,最终的旨向在于使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第二,以主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相关哲学问题,主体的实践即是人的生成方式、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哲学思维所把握的客观存在只能是属人的存在,任何意识都是人在实践中产生的,因而都是属人的,都只能从实践去理解,只有坚持实践的思维方式,主体实践的矛盾本性和规律才能自觉地被内化为思维方式的内在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其逻辑思维也完成了转变,创立了实践的思维逻辑。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逻辑应该与它的实践存在的逻辑相一致,而不应该局限于旧有的逻辑思维方式用意识来规定存在。世界是属人的世界,处处存在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因此自然存在不再是以自为的方式生成和发展,而是应用实践存在的逻辑来规定。所以哲学思考的逻辑应该处处以实践为基点,按照实践的本性和规律进行思维。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辩证逻辑与自然存在的发展历史相统一,而是实践逻辑与实践发展历史的统一,当然,也不能据此将辩证逻辑与实践逻辑分开看待,而是后者包含前者,即马克思的实践逻辑是实践思维方式的辩证逻辑,只不过是区别于之前黑格尔的思辨逻辑而言。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逻辑,既是其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所在。要想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庸俗化倾向问题,那么教育者就必须挖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灵魂,即马克思究竟是如何思考的。把握住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方法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世界观,才不至于歪曲与误读。当然,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者悉心钻研,努力发掘才能达到,不拘泥于传统模式,不唯书、不唯上,这也就需要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二)在教学形式上开展研究性教学

关于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环节中的庸俗化倾向问题,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要求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而进行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结论变成问题,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求证。只有这样才能在方法上既避免传统的枯燥模式,又克服所谓“兴趣”教学法的庸俗化倾向。

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提升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者本身的要求。因为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教育者本身必须要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需要雄厚的知识基础作铺垫,不仅精于自身研究的领域,对自身领域的研究具有前沿性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同时还对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所了解。教育者必须有能力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提取,激活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把握住教材的灵魂而不仅仅是骨架。教育者还应鼓励学生较为广泛地阅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上不停留于经验举例法,而是采用民主的态度,融为学生的一员,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悟,以自身扎实的哲学功底引导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调动和启迪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研究的乐趣与成果。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将部分课堂搬出教室,在实践活动中展开,以实践的实效性来提升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的感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相契合。在课业成绩的评定上,摒弃传统的完全以试卷成绩为准的模式,而是融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学生学期末所递交的研究成果的规范程度与深度等,综合考量而进行成绩的最终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倾向的产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者真诚面对,不仅从内容上体悟到本原的马克思,更要从方法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弊端。只有扭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庸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摆脱功利的、世俗的尘埃,才能保持人类理性的澄明和智慧的高远,才能……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康之.对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审视[J].宁夏社会科学,1996,(1).

[5]广西师院师大批判组.是“理论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叛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11).

猜你喜欢
庸俗化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什么是科学宣传观
从“兄弟”“老板”到“同志”,助推党内关系清朗化
切勿将“和谐社会”庸俗化(道德化)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互联网思维不能庸俗化